《戰國策》:狹路相逢則謀高者勝,用錯謀略對小人物影響慘重


《戰國策》:狹路相逢則謀高者勝,用錯謀略對小人物影響慘重

前言

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計失而聽過,能有國者寡也。

故曰:‘ 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 ” ——《戰國策》

上述這段話告訴我們,計謀是做事情的根本;決策是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計謀和決策失誤,國家還能夠存在的情況太少了。所以說:計謀翻來覆去的權衡就很難出現錯誤,決策不失去根本的計謀就不會受到迷惑。這段話旨在告訴我們計謀的基礎性和重要性,一個國家用錯了計謀尚且會危在旦夕,何況是小人物呢?

式於政,不式於勇;式於廊廟之內,不式於四境之外。——《戰國策》

這段話告訴我們的是能夠運用政治解決的問題,就不要動用武力;能夠在國內就處理好的問題,就不必對外用兵。此在計謀的基礎性和重要性之上,還告訴了我們計謀的必須性。所說的成事在謀、敗事也在謀。


《戰國策》:狹路相逢則謀高者勝,用錯謀略對小人物影響慘重

影視劇中楚王熊槐


第一、張儀戲楚懷王,致使楚懷王幾乎敗亡

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打算征討齊國,但是楚國和齊國交好,他擔心楚國會援助齊國,所以很是棘手,於是派遣張儀出使楚國。張儀到了楚國,對楚王講:“我們大王想出兵齊國,但楚國和齊國關係好,這樣就造成齊國和秦國的關係不好,但畢竟我和秦國都是喜愛齊國的。如果你們和齊國斷絕友好關係,你們將得到3個好處呢:

1、秦國會給你們商城、於城的600土地;

2、秦國攻打齊國,齊國實力削弱後,不是很容易聽從楚國的調遣嗎;

3、最後,你們還能賣個人情給秦國 ”

張儀語畢,楚懷王喜上眉梢、拍手稱快,心想這樣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好處的事可是打著手電筒也找不著啊,於是大設宴席,和文武百官為自己的英明決策慶賀。

楚懷王接二連三的派使者去和齊國斷交,之後就派人找張儀索要土地,但是張儀託病未上朝,楚懷王立刻“心領神會”了,又專門派遣勇士到齊國去大罵齊王,這下張儀確定了楚國和齊國已經絕交了。


《戰國策》:狹路相逢則謀高者勝,用錯謀略對小人物影響慘重

影視劇中張儀


這時候,楚懷王二次派使者向張儀索要土地,然後張儀對使者說:“從某至某,廣為六里。”張儀來了一招死不認賬:“我一介小人物,給你們六里地吧。”

楚懷王因為自己錯誤、不合適的謀略,而受到戲弄和損失,然後更高明的是,他還一錯再錯。揚言吞嚥不下這口氣,派兵攻打秦國,最後被秦、齊國、還有跟著起鬨的韓國打敗了,楚國本不弱,但卻在這次戰役中被打下陣來,而且還差點遭到滅國的慘重損失......

在這個事件中,楚懷王都多次可以反敗為勝的機會,只是因為謀略不當、所以致使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陷入窘境。比如,在張儀獻計時就應該對他的言行、為人做一番考察;比如,決定使用了張儀的計策,就應該和秦國簽下契約、或者扣留張儀;比如,當自己中計了,最後只得到6裡地時,就應該轉而和秦國合作,通過和秦國一起攻打齊國來收穫相應的土地......

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 ——《鬼谷子》

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說服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人們希望別人都聽你的,做事情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人們總是希望都能做成。

因為有這個心理,所以人們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在思考成功怎麼怎麼樣,卻忘記了如果未做成,那麼後退之路在哪裡。謀劃之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先設想好失敗後的方案。如此這樣,就不會像楚懷王一樣了......有時候,如果謀劃錯誤、不如不謀劃,更因為決策的基礎正是謀劃。


《戰國策》:狹路相逢則謀高者勝,用錯謀略對小人物影響慘重


第二、齊愍王攻打燕國、四處樹敵,有勇誤謀反遭圍剿

公元前294年,齊愍王又作齊閔王聯合宋國攻打魏國,致使魏國大敗,而此時燕國也抓緊時間進行了他們的反間活動,讓蘇代入齊,他千方百計的取得了齊閔王的信任,在內獨得恩寵、把持朝政、致使君臣不合;在外獻計破壞齊國和其他國家的結盟......

最後,加之齊閔王本人驕傲跋扈、剛愎自用、任人不明等性格弱點,致使齊國被樂毅帶領的燕、趙、韓、魏、秦五國圍剿;齊閔王出走他國、最後身故亡國的下場,重點是直到死亡時,齊閔王也不清楚他的愛臣竟然是燕國的內應,不作死就不容易自死,很多強大力量的滅亡多是從內部的土崩瓦解開始的。強齊的滅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齊閔王的決策性錯誤,決策錯誤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謀劃不清,至於齊閔王剛愎自用的性格只是推動亡國的加速器,並不足以導致亡國。


《戰國策》:狹路相逢則謀高者勝,用錯謀略對小人物影響慘重

縱橫家蘇秦的族弟/影視劇中的蘇代


第三、現實意義:如何避免謀略錯誤對小人物產生慘重的負面影響

有很多形容謀略稀少的詞語,比如有勇無謀、好謀無斷、匹夫之勇、空手搏虎等等,很明顯,這些形容詞都不是稱讚的語言,如果避免自己謀斷錯誤呢,很多人說:“我智商高,怎麼會謀斷錯誤呢?”

實際上呢,有時候,正是因為有這種想法,反而容易失勢,因為驕兵必敗,再說了,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智商能高過其他兩個人的智商。俗話說:一人計短,二人計長。

下君者,用己之力;

中君者,用人之能;

上君者,用人之智。 ——《韓非子》

如果想要避免因為謀斷錯誤而造成損失,那麼便是有人為善,當你遇到疑難問題的時候,要依賴於他人和眾人的智力,只有如此才叫做以謀取勝。比如,三國時期劉備其人智謀不為高手,卻擁有自己的智囊班子,諸如諸葛亮、龐統、徐庶、 孫乾、法正等,個個都能為他出謀劃策、絕處獻謀......

人們早就明晰智囊團或者人群智力的作用,諸如康有為說:

夫才智之民多則國強,才智之士少則國弱。

儒家代表人物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智商再高的人都可能會錯誤用謀,而懂得藉助人群、朋友和智囊團的作用的人才是真正的智商高,而也只有如此才真正的能夠狹路相逢、謀高者勝。

《戰國策》:狹路相逢則謀高者勝,用錯謀略對小人物影響慘重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晉紀》、《戰國策》、《史紀》等

「中華歷史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