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匠學院:互聯網發展的岔路口,製造型企業如何推行智能製造?

5G、AI、IoT、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確為製造業升級轉型帶來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但由大量設備智能互聯切入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明顯不是最佳方式。當前來看,結合大多數企業情況,中國製造業實現智能化,最實際、最快捷的方式仍是數字化,而這迫切需要依託互聯網補課,加速推進產業互聯網。

國匠學院:互聯網發展的岔路口,製造型企業如何推行智能製造?

智能製造熱情背後,製造業信息化程度不容樂觀

今天的製造業,中國在世界上可謂一騎絕塵,早已把美、德、日等遠遠甩在身後。相關報告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增加值最高的國家。而到2017年,在19大類製造業行業中,中國有18個超過美國,中國製造業總產值是美國的2.58倍,在全世界的佔比達到了35%。

在製造業智能化方面,中國同樣有比較靈敏的嗅覺和長遠的眼光。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後,智能製造開始成為製造業明確的大方向,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推動智能製造落地、實施。不少工業企業也備受鼓舞,激發了智能化的熱情,積極響應政策,主動擁抱新技術,走轉型之路。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作為一個製造大國,中國智能製造近年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智能化程度仍然不高。

一方面,整體數字化管理程度低。早前發佈的《2019中國智能製造研究報告》顯示,當前中國製造企業總體處於電氣自動化+數字化階段,90%製造業企業配有自動生產線,但僅有40%實現數字化管理,5%打通工廠數據,1%使用智能化技術。事實上,有關調查顯示,除了基本的辦公採用計算機設備之外,中國傳統制造型企業大多都沒有設立信息部門,甚至沒有數字化生產管理的概念。

另一方面,中國智能製造服務廠商整體實力有待提高。中國企業ERP軟件市場,SAP、甲骨文的領先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研發設計類軟件市場基本被國外佔據,西門子、Autodesk、達索、PTC為主要廠商;生產控制類系統當前普及率較低,其中MES是連接管理層和執行層的重要軟件,ABB、西門子等佔據主要市場。另外,Gartner公司魔力象限研究顯示,在智能物流、智能倉儲方案方面,主流廠商也是國外的曼哈頓軟件(Manhattan Associates) 、JDA.、美迪福(made4net)、Softeon等。

互聯網發展的岔路口 製造業互聯缺乏厚度

中國製造業信息化、數字化水平低,有其客觀原因,如互聯網起步和應用較晚等。但更重要的是,中國互聯網在發展方面,呈現了不一樣的特徵,對比美國尤為明顯。而正是這種特徵,致使,製造業數字化實際情況與互聯網發展速度並不匹配,即便中國互聯網發展速度看起來全球遙遙領先,但工業應用方面卻與美、德、日等國家相差不小。

相比較而言,互聯網強國——美國的互聯網發展是擴散型的,幾乎同步向生活、工作、生產等方面擴散,這種擴散的好處是,互聯網技術應用比較全面,讓製造業也能穩定發展,並基本積累了30年左右的經驗,如前面提到的曼哈頓軟件至今有27年從業史,JDA軟件在WMS領域耕耘超過30年等。相反,中國互聯網起步晚、發展快,是躍進式的,但偏科比較嚴重,製造業完全不同步。

回顧中國互聯網發展,中國互聯網顯示出了明顯的創新性,但在進一步深入發展時,更偏向消費級互聯網。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邊界不斷拓展,中國的互聯網應用走到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的岔路口。顯然,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方面,中國是領先的,無論是O2O,還是物聯網技術應用(智能家居、無人駕駛等),中國都顯現出了強大的實力和影響力,並受到了廣泛關注和全球認可,而工業互聯網要相形見絀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快速發展,得到消費者關注,獲取了巨大的流量和用戶,創造了更多快速獲益的機會,讓資本市場嚐到了甜頭,更多資本流入共享單車、打車、外賣、訂票以及智能門鎖、智能音箱等領域。而很難得到終端消費者關注、需要技術沉澱、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且短期並未能在收益上立竿見影的工業互聯網很難得到資本青睞,前行中無法跟消費者互聯網腳步。

確立正確智能進階路徑 充分重視製造業“軟實力”

眾所周知,智能製造指的是基於智能技術的製造行為,整個方案系統大致可以分為互聯的“軟實力”和“硬實力”兩部分。其中,“軟實力”主要指軟件部分,功能側重數字化管理及硬件管控,類似於整個架構的規劃層和控制層;“硬實力”主要指硬件部分,包括工業PDA、電子看板、安燈系統、AR/VR等可穿戴設備、AGV、立體庫、分揀機及各類傳感器等硬件,這些硬件在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加持下可以聯接成一張製造網絡且更加“聰明”,是整個架構的執行層,統一由控制層管理。

製造型企業推行智能製造,最高要求是,構建一個覆蓋採、存、產、銷的逆向推動製造的全智能體,這個製造全智能體是物理世界生產運轉的數字化模型,現實生產的人機料法環測及整個過程相關信息都能夠呈現在這一模型上,而通過這個模型也可以執行、管理並不斷改進生產。不過,智能製造最低要求是,首先實現數字化,由數字化切入,然後向物聯化、智能化邁進。

目前,比較樂觀的事實是,藉助智能製造的東風,國內的鼎捷、用友、金蝶等ERP軟件商正大力面向企業推行製造智能轉型升級,並初顯成效。另一方面,成長起來了一批新的軟件方案提供商,依託新技術,直指智能製造。如專注於廠內智能物流解決方案開發與應用的智互聯,大力推廣[智物流]解決方案,提出了智能物流“四化一輕”,幫助企業實現內部物流“移動化、透明化、精益化、智能化”管理,塑造“輕物流”。而這一解決方案,已得到了多家制造型企業的青睞。

但是,在充分考慮成本、技術成熟度、就業、智能製造程度等情況下,中國智能製造仍迫切需要從下面幾方面補充“軟實力”。政策支持和傾斜,一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為國內更多工業級軟件方案服務提供商給予扶持和優惠政策,二積極助力傳統制造型企業信息化改革,牽頭製造型企業與軟件方案供提商合作;資本市場培育,平衡互聯網發展,在給予O2O、物聯網等注入大量資金的同時,關注工業軟件領域;工業軟件方案提供商提升,深入製造業,藉助增強分析等新技術,加速智能製造實踐和不斷完善。

總的來說,中國智能製造在近年來實現了快速發展,但仍與一些歐美髮達國家存在不小差距。在推進發展智能製造的同時,國內製造型企業需要先把眼光轉向製造業數字化,然後通過數字化、物聯化、智能化的路徑,穩中求進,逐步實現轉型升級。正是基於此,即便有物聯網、人工智能、5G、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中國智能製造依舊不可操之過急,試圖短期“趕英超美”,實現“軟硬兼施”的全智能,而是應該充分補足“軟實力”,充分補足短板,充分吸收消化,走保質保量的智能製造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