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為什麼人總是容易半途而廢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自己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羅曼羅蘭

很多人以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的人生閱歷會越來越豐富,慢慢的自己會變得越來越優秀,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煩惱:

  • 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不敢換工作,擔心不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 想要減肥變成瘦美人,卻總是抵擋不了美食的誘惑。
  • 別人提出的無理要求,明明不想答應,卻總是不知道該如何拒絕。

許多人對當下的生活現狀不滿,常常陷入迷茫、焦慮的狀態中,卻不知道該如何做出有意義的改變,或者改變的路上總是遇到各種阻礙。

卡爾榮格說過,當你能將你的無意識意識化,你將真正主導你的生活。


《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為什麼人總是容易半途而廢

可見無意識的重複讓我們習慣了自己當下的生活狀態,作出改變無疑是痛苦的。那麼如何才能作出有意義的改變呢?或者說當我們對自己不滿意的時候,有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夠突破當下的狀態,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呢?《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這本書將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改變自己,走出迷茫。

作者陳海賢老師在《了不起的我》這本書中提到,他在做心理諮詢師期間,經常會有來訪者表示他們對自己當下的狀態不滿意,想要改變現狀卻無從下手。

改變是一件說起來就讓人感覺力不從心的事情,我們不知道該如何邁出改變的第一步,今天的這篇文章就從開啟改變的行為說起,如何擺脫心理舒適區,達到改變的目的

改變的本質:創造新的經驗

1、心裡的“大象和騎象人”

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給自己立很多的flag,並希望自己能夠完成。可是往往事與願違,達不成目標我們就會變得很沮喪,覺得自己很失敗。與其陷入自責中不能自拔,不如認真思考一下,為什麼我們總是達不成目標呢?

我們每個人所呈現出來的特質都是個體的若干微小行為的加總,行為的背後是理智和情感在支配著,也就是說,我們的內心裡住著兩個自我,一個代表理性,一個代表感性。

積極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將情感和理智分別比作騎象人與大象,表面上看騎象人好像在指揮大象,其實和大象相比,騎象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要想實現目標,必須瞭解大象的脾氣秉性,否則發生衝突時,目標很難實現。

  • 首先,大象力量強大,一旦被激發,很難控制它。
  • 其次,大象是受情感驅動的,既容易被憐憫、同情等積極的情緒驅動,也容易被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驅動,既能推動改變,也能阻礙改變。
  • 再次,大象受被“經驗的好處”支配著。

這裡我們重點說一下什麼是“經驗的好處",它是具體的、能夠切身體驗到的,與其相對的是“期待的好處”,它是抽象的、想象出來的好處。比如,我們想要早起學習英語,我們能夠想到的好處是可以看原版書籍,可以去外企,這是我們能夠想象到的,是“期待的好處”。但是,當我們懶床不想早起學習時,在溫暖的被窩裡刷一會抖音,帶來感官的刺激,這就是經驗的好處。

2、強化的刺激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強化”,就是說行為之所以變化,是因為強化的作用,給與一個刺激,增強某一種行為。某一種行為能夠帶來快樂,強化了我們對快樂的體驗,那麼這種具體的經驗就會保留在我們的大腦裡,成為“經驗的好處”。

如果我們有新的行為,能夠帶來到新的經驗的好處,那麼這種新經驗的好處就會留在我們的意識裡,成為舊的經驗。

改變的本質,其實就是創造新經驗,用新經驗代替舊經驗。創造新經驗需要通過新的行為,獲得新的反饋、新的強化,並切實體驗到它。

改變為什麼總是如此艱難?

如果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沒有新行為帶來的新經驗,改變就很難發生。

改變是創造新的經驗,如此說來,我們只要不斷創造新的經驗就好了,彆著急,改變不僅要創造新的經驗,還要不斷的拋棄舊的經驗,但是舊的經驗往往伴隨了我們許多年,已經根深蒂固,成為了我們難以擺脫的心理舒適區。


《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為什麼人總是容易半途而廢


那麼什麼是心理舒適區呢?這裡首先要明確一點,心理舒適區不等於舒適的環境,而是人們應對環境的固有方式,也就是說當生活中遇到困難的事情時,我們是如何處理的。

這種應對方式存在於我們的大腦,體現在我們與環境的互動當中。當我們習慣了某種處理方式時,心理舒適區就會帶給我們控制感,若讓我們改變這種處理方式,我們會覺得缺乏安全感,甚至在改變沒有看到明顯效果時,還會產生新的焦慮,所以為了避免焦慮,也為了獲得內心的安全感,我們又不得不回到原來的應對方式上。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難以走出心理舒適區的心理機制,它阻礙了改變行為的發生。

如何作出改變

1、改變前要做好心理準備

01將改變的控制權掌握在手裡

許多人安於現狀並不是對當下生活的滿足,而是認為自己處在當前的狀態是別無選擇,只能停留在原地,其實這種力不從心也是一種選擇。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有二:

第一,誤以為只有按照理想狀況作出選擇,才算有選擇;如果選項不夠好,那就是沒有選擇。

第二,不願意承擔對自己的責任。


《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為什麼人總是容易半途而廢

閨蜜小雅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薪水高待遇好,但是996的工作模式讓她苦不堪言,她經常跟我抱怨說壓力太大,由於過度勞累,去年體檢時,她的身體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於是想要辭職。但是一年過去了,她還是繼續做著這份讓她倍感壓力的工作,問她為什麼不換一份相對輕鬆的工作呢,她說擔心再換一份工作還是會這麼辛苦,擔心自己無法適應新環境,但是又對現狀不滿意,所以她認為自己別無選擇,只能安於現狀,等到有合適的機會出現時再說。

很多人都跟小雅一樣,總想等待最佳時機的出現,對現狀不滿時,卻徘徊不前,不敢對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逃避選擇,沒有將對選擇的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把自己放在一個受害者的位置上,將責任推卸給假想中的施害者。

02 改變需要勇氣

改變是不容易的,這條路很艱難,過程中會伴隨著不安、煩躁、焦慮等各種情緒,需要足夠的耐心,更需要足夠的勇氣。

03改變需要自省

其實想要作出改變的那一刻,你就開始了自省,可以說,自省是改變的契機。

2、改變的四個原則

我們一直在說,改變是很艱難的,有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開啟改變的行為呢?《了不起的我》這本書給出了四個改變的原則,我們分別來說一說。

第一個原則:檢驗人生假設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認為,人的心理有一套自己的免疫系統,他發明了“心理免疫的X光片”,用四個步驟來檢驗內心的假設,透視自己內心的恐懼。以閨蜜小雅想換工作為例,我們畫出她心理免疫的X光片:

  • ①希望達成的行為目標:換一份相對輕鬆的工作
  • ②與目標相反的行為:工作加班加點,996的工作模式
  • ③潛在的好處:避免對新環境的不適應
  • ④內心重大假設:如果換工作,會不適應新環境,與新同事相處困難

以上是小雅在作出改變時,她的內心的假設。同理,我們可以按照上面四個步驟找出我們內心的重大假設,從而便能夠明白我們想要作出改變時,我們在害怕什麼。


《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為什麼人總是容易半途而廢

找到內心假設後,我們就要來驗證這個假設是否成立。事實證明,很多事情往往都是我們給自己設定了門檻,真的去做了以後,並沒有發生我們想象的可怕的情況,錯誤的假設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

第二個原則:小步子原理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改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可以先定一個小目標,專注於當下能做的事情,把每一步走好,就會走的越來越遠。

我記得當初報名學習寫作的時候,非常痛苦,不知道該寫什麼,也不知道該如何下筆。課程老師就告訴我們,不要把目標定的太高,要從簡單的事情做起,比如你今天聽到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寫下來,字一二百字都可以,表達清楚即可,不要糾結寫的好不好,先完成再完美。

這就是小步子原理,不要給自己設定太高的門檻,讓自己的每一步都能獲得成就感,這樣一步一步走下來,總會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第三個原則:培養“環境場”

“場”到底是什麼呢?它其實是包含大量行為線索的環境。這些行為線索能激發特定的行為。環境中包含的行為線索越多,“場”的力量就越強大。

也就是說,“場”包含的這些行為線索,既可以是別人在一定空間裡的行為,也可以是我們自己在某個空間裡的行為習慣。

也就是說,在某一個特定功能的空間裡,我們自然就會展開與這個空間相關的行為。比如,我們去圖書館,會更快地進入閱讀和學習的狀態;我們進入辦公室,能快速地投入到工作中;這就是“場”的力量,它既可以是別人在特定空間裡的行為,也可以是我們自己在某個空間裡的行為習慣。


《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為什麼人總是容易半途而廢

我們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培養一個“場”,在一個空間裡長久且持續地專門做某件事,越純粹“場”的力量越強大。我們在前文中說到,改變可以先邁出一小步,如果在特定空間裡這種小步子積攢的越多,我們越能夠把這些新的行為或者經驗凝固成長久的習慣,從而不會輕易的退回到心理舒適區。

第四個原則:情感觸動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共情”,就是說心理醫生在做諮詢時,要首先感受到諮詢者內心的情緒,講究同理心和情感共鳴。同樣,我們要做出改變,首先要有情感上的觸動,這是改變最重要的動力。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在新的一年會制定新年目標,每天早起跑步30分鐘,或者早起看書30分鐘,但是由於各種原因,總是無法完成既定目標,於是就會變得內疚和自責,越內疚越焦慮,越焦慮就越難以完成目標,日復一日直到一年快結束了,目標還沒有完成。

可見內疚、自責的情緒並不能推動我們的改變,而且這種情緒容易讓我們討厭自己,於是陷入“放縱-自責-嚴重放縱”的惡性循環中,這不是我們需要的。

那麼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呢?是愛和期待,真正的積極的改變一定是在愛和期待的驅動下進行的。我們想要早起跑步30分鐘,是要讓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而不是為了朋友圈打卡曬照片,獲得別人的點贊;我們早起看書,是希望自己做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而不是為了炫耀自己一年讀了多少本書。

有愛和期待的驅動,改變才會更加有動力,改變的過程也是溫暖的。

結語

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每天改變一點點,一年就是一大步。希望大家都去讀一讀陳海賢老師的《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這本書,相信你會受益匪淺,祝願大家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是@高凌雲,一名寶媽,一手帶娃,一手寫作。循序漸進、細水長流是我的座右銘,與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