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光背後的陰霾—匡衡的故事

那是千年前的一個盛夏的夜晚,匡衡穿著破舊的衣服,坐在牆角,就著從剛剛鑿出來的小洞裡透出來的那一束微弱的亮光,正如飢似渴地讀著一本厚厚的書。這一份堅持,這一份努力,都化作了點點繁星,照耀著匡衡,也照耀著今日的我們。鑿壁偷光的故事,一直激勵著我們努力學習,奮發向上,即使在千年後的今天,這種精神依舊在閃閃發光。

然而,匡衡的仕途卻並不像想象中那麼順利。按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匡衡雖然對《詩經》有著極為獨到而且透徹的見解,但卻屢試不第,前後功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好在那時的太子漢元帝十分喜歡匡衡對《詩經》的見解,在登上皇位後,他迫不及待地將匡衡召入宮內,他先是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之後又升他為光祿大夫,再後來匡衡的官職一路高升,幾年後竟坐上丞相之位。

榮光背後的陰霾—匡衡的故事

匡衡像

匡衡不但精通儒學,而且善於教化,他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他的主張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也促進了漢朝獨尊儒術之風的形成。匡衡因明經而位極人臣,這在當時也算得上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了。然而,匡衡光輝的事蹟終結在他彈劾宦官石顯這一事上,從這之後,他漸漸地與朝中的大臣產生了隔閡,而他的貪心也在一天天的加重。終於,當漢元帝封他為樂安侯時,他暗中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他的兒子在街頭醉酒殺人,他不但不親自過問此案,反而試圖矇混過關,終於事發東窗,遭到彈劾,被廢為庶人,收回爵位,可憐一代俊才,到頭來卻落得個人財兩空的下場。幾年之後,匡衡在貧窮與悔恨中離世。

衡有過人之才,濟世之心,輔國之志,為宰輔之時,確有建樹,然不能守志,見小利而忘大義,終至禍於己身,為後人笑。人皆愛財,此乃人之本願,然因財而忘義者,人皆恥之,是故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衡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取不義之財,且又交惡於眾人,焉能自保?至罷官廢爵之時,方悔舊日之舉,可憐晚矣!維念後世之人,勿復此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