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科股權捐贈,看企業接班及財富傳承


從萬科股權捐贈,看企業接班及財富傳承

近期有兩則新聞引起了小編的注意,一則是4月2日,萬科企業股資產管理中心與清華教育基金會簽署了捐贈協議,將企業股中心的全部資產(2億股萬科股票)一次性捐贈給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用於設立“清華大約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發展專項基金”;另一則也是4月2日,京東的運營主體—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任劉強東卸任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總經理,徐雷接任執行董事、經理和法定代表人,此前,劉強東頻頻卸任京東旗下公司高管,2020年已卸任近50家。


這兩件事情之所以引起小編的關注,是因為它們除了事件本身之外,還向外界傳遞了一些關於企業文化的信息,或者說關於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該如何接班傳承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止對於大企業的發展,對於我們的子女教育也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下面小編就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點愚見,有不同意見的小夥伴可以留言或者私信小編交流討論。


一是帶頭效應。小編不知道以股票形式的捐贈在國內是不是屬於首次,但是萬科的這次捐贈無疑會自帶光環效應。這當中有三點值得關注:一是萬科的在地產行業中的龍頭地位;二是捐贈的規模比較大;三是公司的集體行為。


二是捐贈財富的方式。以前的捐贈大部分以現金或者物資的形式,但是這次直接以股權的形式,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以後的捐贈方式。


從市場穩定的角度上來說,捐贈股權比捐贈現金更有利於市場穩定。因為對於大企業家來說,他們自由支配的現金並不多,大部分是以股權的形式存在資本市場中,如果他們想大比例捐贈,那麼勢必需要大規模的減持手中的股票,這不利於二級市場的穩定。


而且捐贈的股權,會隨著企業的發展慢慢增值。2010年10月,萬科企業股的賬面價值為9.68億,現在價值53億,增值了將近5倍,當中還不包括公司分紅的收入。對於受贈的基金會來說,可能股權每年的分紅就可以覆蓋掉每年的基本支出,這樣基金會的規模就會越來越大,能做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多。比如大家熟悉的蓋茨基金,現在的資產規模將近47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私人慈善基金會,目前累計捐贈超過500億美元債覆蓋100多個國家,主要關注的是改善健康和教育體系。


三是企業(家)的情懷。人從根本上只面對兩個問題:一是生存,得活下來;二是得回答生命價值的問題,讓心有個安住。在社會中,大部分人都被困在了第一個問題,只有少部分擁有鉅額財富的人才有機會回答第二個問題。當財富積累到一定階段之後,財富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串數字,他們更多的是會考慮如何把這些錢回饋社會,因為在他們心底對這些財富會有一種感恩之心,他們相信這些財富是社會給予他們的恩賜,而他們也很樂意以某種形式把這些財富讓度出去,去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們,這個就是覺。


這裡有的小夥伴可能會有疑問了,那些大富豪做慈善為什麼不直接把他們企業的產品免費給我們用呢?比如微軟、比如阿里、比如微信。這也是小編這裡想補充的地方,做慈善和產品免費用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兩件事,前者是做慈善,後者是斷命根子。沒有產品收入,企業家們的財富遲早得賠光,最後的結果就是自己都沒錢吃飯,還得每天為生計發愁,這對於人來說根本做不到。就像一個人每個月收入只有5000元,誰能說服自己每個月捐5000元或者超過5000元呢?是人都做不到,更何況大企業家呢,而且對於人來說,只有解決生存問題之後,才會考慮到自我價值實現的問題。


四是企業繼承的方式。國內目前有很多大企業,都是上一輩企業家從白谷堆裡廝殺出來的,比如阿里、騰訊、京東、格力、萬科、萬達等,這些企業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很強的個人標誌,比如一提到上面的企業,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馬雲、馬化騰、劉強東、董明珠、王石、王健林等名字。這些企業都很成功,有很強的個人色彩,所以最後都會面對一個問題:企業如何接班,文化如何傳承?


從目前來看,阿里、萬科已經先走一步,雖然目前效果不錯,但是不能否認馬雲和王石的影響力還在;京東正在跟進,現在還看不出效果;至於騰訊、格力和萬達,目前還沒有端倪。這裡重點要提一下萬達,老王一旦退休,聰少能不能接班。要知道老王為了讓聰少得到鍛鍊,那可是一下拿出了5個億的練手費,但結果卻不盡人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聰少應該是沒有辦法打動董事會的,至少目前還不具備這個能力去駕馭那麼多的財富。


至於企業以哪種方式繼承,小編不知道,但是小編覺得家族式傳承不是最好的方式,這種模式現在不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強行傳承會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企業。至於子女繼承財富的問題,國外很多富豪家族已經做出了示範,那就是信託基金,採取每個月發工資的形式,這樣就能確保富過三代,甚至千秋萬載……


最後小編想簡單談一下子女教育的問題,很多家庭有一定的小生意,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長大後能夠繼承它們,並把它們發揚光大,這是人之常情,都可以理解。但是反過來說,繼承一定是最好的方式麼?如果小孩從小知道自己長大後就會繼承父母的財富,那麼他們會不會失去奮鬥的動力;如果小孩從小就按照父母給自己安排好的道路成長,那麼長大後他會成為父母,會不會迷失自己;二十年前的商業模式放到現在就一定適應現在的社會發展麼;這種傳承到底是為了企業?為了小孩?還是為了自己?


不是自己覺到的、悟到的,誰也給不了,給了也拿不住;只有自己覺到、悟到的,自己才有可能做到,能做到的才是自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