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光紹:中國在努力實現疫情控制和經濟恢復的良性循環

(抗擊新冠肺炎)戰“疫”建言錄:屠光紹:中國在努力實現疫情控制和經濟恢復的良性循環

中新社北京4月7日電 題:戰“疫”建言錄:屠光紹:中國在努力實現疫情控制和經濟恢復的良性循環

中新社記者 路梅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和世界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和重大挑戰。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疫情全球蔓延、惡性程度高、延續時間長,對社會與經濟造成全面影響,疫後國際經濟格局也將發生變化。中國有能力應對此次危機,也應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多積極作用。

近期,屠光紹組織相關課題組,就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及主要經濟體的應對政策進行分析。他指出,疫情通過四個傳導機制對經濟產生影響。首先,是產業之間的傳導,面向大眾市場的餐飲、旅遊、娛樂、交通運輸等行業首當其衝,並迅速由第三產業傳導到其他產業。隨後,是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相互傳導,金融市場信用收緊、流動性降低,與實體經濟經營困難、現金流緊張的局面相互作用,惡性循環。在更綜合的層面,是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之間的傳導,實體企業的困難導致經濟增速下降、居民收入減少、就業市場縮水等宏觀問題。在國際層面,則體現於國與國之間,在產業鏈分佈、進出口需求等方面,隨疫情發展相互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表現為總需求下降、產業鏈和供應鏈中斷、金融市場劇烈震盪和資產價格大幅下跌,以及宏觀經濟的全面惡化。”屠光紹並以金融市場為例指出,疫情發生後,資金流動性從寬鬆轉為緊張;信用關係從擴張轉為收緊,金融機構趨於謹慎,“不輕易把錢借出去”;投資風險偏好從高風險向低風險移動,甚至“現金為王”;其他貨幣向美元集中,美元指數上漲。

屠光紹認為,現在全球經濟面臨的不是增長多少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穩定,及如何避免更大危機的問題。首要的任務是控制疫情,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應對和處理控制疫情與穩定經濟的相互關係:疫情控制不住,經濟面難以改觀;經濟不恢復又難以為繼,但簡單開工復產又不利於疫情的控制。世界各國採取了非常態應對,也是危機管理,最終結果如何,既取決於各國的應對能力,也與各國特別是主要經濟體的協調合作密切相關。

他指出,對中國來說,本地疫情暴發對經濟的第一階段衝擊與疫情全球蔓延導致的二次衝擊交疊,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產業鏈配置的背景下,與世界緊密相連的中國很難置身度外。面對全球性的諸多風險與挑戰,中國具備較為有利的條件和優勢來應對,對此應有信心。近年來,中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應對疫情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產業結構基礎。目前中國國內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企業復工復產率提高,疫情控制和經濟恢復有望進入良性循環。中國政府的政策空間較大,還有很多政策工具可用。中國有龐大的市場,供應鏈、產業鏈相對完整,企業自身發展與產業調整相結合,相信能夠逐步克服疫情的負面影響,並對世界經濟的恢復作出貢獻。

在具體操作層面,屠光紹指出,當前最重要的就是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工復產,使兩者相互促進。政府應出臺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幫助中小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救助生活困難的居民;貨幣政策則應針對保持資金的流動性,穩定金融體系,有針對性地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在下一步的發展建設中,城鎮化建設應考慮加大對公共衛生等領域的投資,補足短板,對社會長期發展有利,也能一定程度上對沖疫情造成的外需不足;適當發放消費券,促進居民消費、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紓困。企業則應加強與供應鏈廠商的相互支持,優化產業結構,適應疫情帶來的變化。

屠光紹說,此次疫情將對國際經濟關係產生深刻影響。就產業鏈分佈而言,各國對於非經濟因素的考量比重會增加,供應鏈的全球化佈局增添新的不確定因素。還應留意為應對疫情出臺的經濟政策是否產生不利於貿易、投資及資金流向的“後遺症”,金融市場、貨幣體系或將發生改變,區域化、雙邊化將成為國際經濟合作新途徑。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國應承擔更多責任、發揮更多積極作用,要打好“三張牌”,即繼續推動全球化、加強區域合作、改善雙邊關係,為國際合作奠定良好基礎。(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