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川端康成筆下日本傳統與藝術的“美”

川端康成極為欣賞纖細的美,喜愛用那種筆端常常帶悲哀兼具象徵性的語言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

這是瑞典學院的教授在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給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頒獎詞,他的這句話對川端康成獲獎作品之一的《古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同其小說《古都》的名字一樣,川端康成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京都之子

1899年6月11日,川端康成生於京都附近的茨木市大字宿久莊。父親是一位對文學有著濃厚興趣的醫 生,母親則是一位傳統的日本女性。

不幸的是,在川端康成兩歲和三歲時,雙親相繼因病去逝,使其失去了良好的生活與教育環境。由祖父母把他帶回了大阪與京都之間的鄉下生活。然而厄運並不止於此,7歲時祖母去世,11歲時唯一的姐姐去世,16歲時最後的親人祖父去世。

《古都》:川端康成筆下日本傳統與藝術的“美”

這種接連失去親人的痛苦在年幼的川端康成心中留下的深深的烙印,也形成了他抑鬱低沉的性格。孑然一身的川端康成孤獨的活在世界,或許是受父親的影響,他對文學似乎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

親人的相繼離世,讓他一門心思的扎進的文學的海洋,幼年的他便飽讀中外經典名著,也寫下《致父母的信》《參加葬禮的名人》等一系列早期的作品。1968年更是憑藉《雪國》《古都》《千鶴》成為日本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三部代表作之一的《古都》,在文學界佔據著極高的地位。

這部小說極富抒情性,自始至終籠罩著一種氤氳之氣,唯美淒涼,細膩含蓄,在平淡的情節中蘊含著淡淡的憂傷,行文之間充滿了纖細清雅而幽怨的情調。

可以說古都是標誌著川端康成後期創作更加成熟的一部作品,也是能準確體現其美學追求的傳世之作。

《古都》:川端康成筆下日本傳統與藝術的“美”

日本傳統文化下的親情美

傳統文化下的親情是小說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從其主線上看可以分為兩條,一條是千重子與養父母之間的母子情,一條是千重子與其失散多年的妹妹苗子的姐妹情。

  • 千重子與苗子的姐妹情

關於書中千重子與苗子的感情,許多讀者曾推測其中暗含了川端康成對其11歲時姐姐芳子的感情,這一說法雖無證據,但不可否認的是,川端康成在塑造這兩個人物時,必然將自己幼年時的情感經歷融入其中,芳子作為其唯一的姐妹,自然是其靈感來源的方向。

在創作《古都》之初,他本想寫一個風花雪月的故事,可是寫著寫著就變成孿生姐妹的故事了,就像作家餘華所說的那樣,小說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是活的,他們的生命都有自己的走向,這並不是作家所能夠控制的。

而川端康成寫作過程中這種心理的變化,並非天馬行空的猜想,而是其追求自我真實內心的結果,幼年時所遭遇的種種不幸,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著他將小說寫向一定的方向。

小說中千重子和苗子本是一對孿生姐妹,父母迫於生計,將千重子拋棄,由綢緞批發商太吉郎收養,苗子則跟隨父母,然而命運卻發生了轉折。被拋棄的千重子在太吉郎夫婦的養育下,成了衣食無憂的富家千金;被父母養育的苗子卻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孤兒,母親病故,父親又在一次修理杉樹枝時摔死,她被一個貧寒家庭撫養,成為一名受僱於人的勞動者

多年後,千重子到北山觀光赤松,與長的同樣俊俏、幾乎一模一樣的姐妹首次邂逅,之後又在祗園廟會上再次相逢,在向神的祈求禱告中,這對魂牽夢繞的姐妹終於相認。

此後,她們都把對方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關心對方的前程。

千重子愛著妹妹苗子,並讓她搬過來和自己一起住,可苗子卻帶著深深的愧疚,最終還是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千重子。

《古都》:川端康成筆下日本傳統與藝術的“美”

  • 千重子與養父母的親情

千重子與養父母之間的愛是純潔的、無私的,儘管千重子只是他們的養女,但太吉郎夫婦仍然給予了她全部的愛,這份愛向我們展示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並不會因為血緣關係的缺失而減少半分,反而愛的更加深刻、強烈、無私。

這也讓身為養女的千重子,對父母的服侍更加盡心,更加孝順,即便是知道自己並非親身的真相後,也沒有絲毫的減少。

母親阿繁的愛是溫柔而體貼的,當她看見千重子為生世所困,終日悶悶不樂時。她不惜用自己的人格來編造謊言,告訴千重子她的父母從來沒有拋棄過她,千重子不是被拋棄,而是被自己偷來的。並時刻叮囑千重子,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只要做自己想做的和喜歡的事情就可以了。

這樣細膩溫柔的愛,怎能不讓千重子感動,怎能不讓讀者淚目。

如果說母親的愛是涓涓細流,溫柔、細膩,那麼父親的愛就是重如泰山,堅強、穩固。

父親太吉郎是一個商人,他的性格古板而保守,然而為了千重子的幸福,他甘願作出許多犧牲。

為了讓千重子穿上更漂亮的和服,他寧可躲進山洞裡冥思苦想;為了讓千重子婚後過上好日子,他硬著頭皮去求大友家的長子做自己的上門女婿。

如果說這樣的付出還不夠,那麼她們愛屋及烏的收留千重子的妹妹就一定是愛到極致了,當千重子找到自己的同卵妹妹苗子後,她想將妹妹接來和自己一起住,太吉郎夫婦也欣然的同意了。

他們對千重子的愛,完美的體現了日本文化下的傳承美。

《古都》:川端康成筆下日本傳統與藝術的“美”

川端康成小說的藝術美

川端康成除了展現日本文化下的傳承美外,也通過其細膩的寫作手法,勾勒出了一系列藝術美。這也與他的生平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

年幼時川端康成便勵志做一個

畫家,並從未放棄自己的理想,對繪畫藝術的熱愛,也對他後期的文學作品起著重要的影響。文字上極富視覺效果,描繪的畫面充滿了動感和韻味,從而形成其在描述自然景物時,形成獨特的“自然美”。

人物塑造時,他總能抓住人物的內心世界,用細膩的筆墨將其內心準確的把握。受佛教和虛無主義思想影響的川端康成始終保持著對美的追求,他認為女性的美總是和悲哀聯繫在一起的,這也使其在創作千重子形象時,著力表現她的悲傷美。

《古都》:川端康成筆下日本傳統與藝術的“美”

  • 景物的自然美

愛好旅遊與繪畫的川端康成,在小說中自然景物的塑造上也展現了其特殊的美。

在日本民族的觀念裡,人和自然是融為一體的,人應當在自然中展現出生命的根源,對自然的熱愛能夠換得自然對人的回報和融合。

小說《古都》就能夠很好地體現出這種人與自然融合的宇宙觀念,在小說中,人對於季節的感覺、人的感情和生活在自然季節的變遷和自然景物的變遷中,都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和發展,同時在這樣的包容和發展中,也體現出了一種日本人對於環境的熱愛,對於大自然所給予人的一切的陽光、雨露、能量、花草等等饋贈的由衷發出的感激,呈現出一種自然美感和和理念的融合。

同樣小說中對於季節變遷下自然景物的變化也捕捉的極其細膩,小說中故事開始於春天,雨雪交加的一天,展現出一年始末交加,通過這種自然景物的變遷,表現出

自然景物是有始有終的

在季節的變遷中,作者引入日本固有的傳統節日和習俗,將日本民族對於節日的寄託展現出來,又通過節日的寄託延伸出主人公千重子和苗子的姐妹情。

季節的變幻上川端康成可謂是獨具匠心,春天裡講述著千重子的家境並逐漸遷出其棄嬰的身份。在文化傳統中,人們普遍認為春天是含著相思韻味的,這也與之後千重子對身世難以釋懷埋下的伏筆。

夏季時千重子與妹妹苗子不期而遇,並且在隨後到來的秋天在北山約定見面,直到最後在寒冷的冬天妹妹不辭而別,都緊緊地和自然的變遷、環境的發展聯繫在一起。通過小說的情節與自然環境的這種自然而然的融合和交織,將故事的發展完美地串聯了起來,展現出了和諧自然的美感。

《古都》:川端康成筆下日本傳統與藝術的“美”

  • 千重子的悲哀美

小說中千重子的美集中反映在她的悲哀色彩上,人物形象充滿了濃重的悲哀和憂鬱氣氛。

千重子作為小說的女主人公,將日本就是婦女的優良品質:優雅、賢淑、貞靜、勤勞、節儉、善良都表現了出來,是作者筆下最理想的人物。

從小生在中產家庭,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的千重子,卻在豆蔻年華時滿懷愁苦,為自己的出生擔憂。當其青梅竹馬的男伴水木真一向他真情表白時,作為少女的她本該感受到無比的幸福和甜蜜。對此千重子卻沒有感覺,並一直沉迷於自己身世的痛苦中。

這一步步細膩勾勒出的形象,形成了一個溫柔美麗卻被無限憂愁纏身的千重子。

在川端康成眾多的作品中,《古都》被認為是最優雅的一篇,千重子身上的悲哀美和作者也有著一定的結合。

同小說中的千重子一樣川端康成也是失去親人的孤兒,不同的是千重子比他更幸運,川端康成似乎將自己現實生活中的悲哀,寄託在了小說主人公千重子的身上。

讓她在遭受命運不幸時,遇見了善良的太吉郎夫婦,在情感缺失時遇見了青梅竹馬的水木真一,又找到自己的同卵雙胞胎妹妹苗子。

細膩的心理描寫、象徵手法,將千重子的美與哀傷刻畫的栩栩如生,使千重子成為具有不朽價值的藝術形象。

《古都》:川端康成筆下日本傳統與藝術的“美”

  • 幽玄美

“幽玄”是日本在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文學概念和審美範疇,是日本文人階層所崇尚的優美、含 蓄、幽深、空靈、餘情等審美情趣的高度概括。

它追求朦朧深遠的意境,具有神秘性和超自然性,和禪宗精神有著深刻的聯繫。

佛典中的“幽玄”,意指佛法深奧、難以窮測,以及微妙、不可言喻、心行所滅等境地。佛法以外文獻的 “幽玄”大體都是老莊的玄虛的意味。

川端康成深受佛學思想的影響,其作品常常滲透著佛家“無常”“萬物如一”的觀念,帶有含蘊深妙之感。

《古都》中對紫花地丁開與落的描寫體現了空靈的幽玄之美。無常的東西中也有真正的美,因為無常,所以要更加珍愛美的光輝,這就要求人們凝視自己的內心,激發心中的靈性。正因花的凋敗,才能讓它在開放之時讓人感到新鮮和雅緻。

當千重子為紫花地丁的凋零傷痛時,母親阿繁則安慰她 “明春一定還會重新開花的”,而秀男也曾堅定地說過:“花是活的,它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活得絢麗奪目。來年再含苞、開花——就像大自然一樣充滿生機 ……”。

儘管花開花落,命運無常,但人卻因此更要珍惜和把握機會。受宗教影響的幽玄美,帶著神聖化的特點。去除俗氣,追求典雅。

《古都》:川端康成筆下日本傳統與藝術的“美”

結語

讀完川端康成的《古都》,再回顧其一生的創作之路。

可見《古都》是川端康成從追求西方新潮開始,在迴歸傳統後。在東西方文化結合的交點上,找到合適位置後所創作的一部佳作。

川端康成適當的運用西方文學的現代意識和技巧,同時又重新評估了日本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適當調整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的複雜關係,使其作品既具有民族性、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與世界性。

他的作品傳承了日本傳統文化,又打開了與西方文藝相接的大門,而打開摺扇門的鑰匙就是《古都》。的確任何好的作品,都應該立足於本民族之上。腳踏實地的踩於本名族上的作品,才能成為真正震驚世界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