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除了20歲少年和14歲女孩的愛情,你還看到了什麼?

伊豆的舞女:除了20歲少年和14歲女孩的愛情,你還看到了什麼?

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文學《伊豆的舞女》是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

川端康成兩歲喪父、三歲喪母,十歲跟十五歲時,姐姐、祖父分別去世。

孤苦、痛苦是川端康成自幼的心境,他於19歲時因為憂鬱苦悶前去伊豆旅行。

途中,川端康成與幾名四處雲遊、賣藝謀生的流浪藝人同行。

川端康成感受到他們身上的溫情互助、感受到他們對艱難生存樂觀從容的心態。

尤其是,川端康成與其中一名舞女薰子產生了朦朧美好的愛戀之情。

這一切,都使得川端康成那顆因為缺少親情、溫暖而封閉、抑鬱痛苦的心得到徹底的洗滌跟治癒。

根據這一經歷,川端康成寫成了《伊豆的舞女》。

1974年,年僅15歲的山口百惠跟男星三浦友和擔任女主角跟男主角,主演電影《伊豆的舞女》。

山口百惠的純淨、清新、天然之美猶如不被世俗汙染的天山雪蓮,今天看來,一顰一笑仍然驚為天人。

儒雅謙和、善良大方的男主角是一名學生,他獨自踏上去伊豆的旅程,邂逅了江湖賣藝一行。

電影的取景都是山路、鄉村、延綿大山、白雲蒼穹、雨水霧氣這些原生態景象,打造出那個年代特有的如畫背景。

主題曲歌喉圓潤、嘹亮動人,散發少女的甜蜜情懷。

伊豆的舞女:除了20歲少年和14歲女孩的愛情,你還看到了什麼?

簡單素雅的電影色調偶爾嵌入女人鮮豔的衣著,烘托出質樸又高潔典雅的人文特色。

在《伊豆的舞女》裡,從遇見開始到最後分別,男主角跟舞女薰子之間都有一種隱隱的情愫在牽扯。

愛情,是原著跟電影最顯眼、最抓人心扉的一個因素。

這種各自藏在心間未曾言說、卻流露在眼神舉止中的感情,有時甚至比大呼“我愛你”的愛情更為動人心懷。

初次見面,是男主角“我”匆忙避雨,跟舞女一行在同一個屋簷下歇腳。

年紀約莫十七歲的舞女薰子主動起身為“我”讓座。

雨停了之後,“我”因為好奇心跟興趣,追上舞女一行,假裝無意中與他們並行。

“我”開始跟這些人攀談,回頭跟小舞女對視說話的時候,她慌了神,臉紅起來。

到了下一站地點,“我”有意跟他們下榻到一起。

為“我”端茶的時候,舞女的手在緊張發抖,茶杯倒了,茶水全潑出來,她連忙收拾。

小說裡,跟舞女一起的媽媽看著小舞女薰子說道:“哎呀,真討厭,這孩子情竇開啦。”

這番話促使男主角對舞女的純情跟含蓄起了一陣惻隱之心。

當天夜晚,有人請藝人們去表演。

伊豆的舞女:除了20歲少年和14歲女孩的愛情,你還看到了什麼?

男主角心神不安地聽著他們歡笑的動靜,暗暗擔憂舞女會不會被男顧客給糟蹋了。

舞女身處在四處漂泊賣藝討生活的環境,遇到的都是魚龍混雜的人,受盡欺凌。

在這樣的環境裡生存,舞女對某些齷齪之事是抗拒還是默認,這是男主角最關切的重點。

然而第二天,在湯泉浴場,光著身子的舞女看到男主角他們後,高興地衝出來,一臉純真無邪地笑著揮手打招呼。

那一刻,男主角才知她看著成熟,實際才不過是個14歲的孩子。

身在世俗底層汙垢裡,舞女薰子卻有未被玷汙的心靈,她不懂情愛,更加不知肉慾。

作品寫道:“我感覺有一股清泉洗淨了身心,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在這裡,“我”為自己曾經那樣想象過舞女的不堪而覺得羞愧,也覺得自己太輕視了舞女一行的為人。

“我”與舞女薰子的情愫一直是非常隱晦地通過一些小事去表達。

“我”跟薰子下五子棋,給薰子唸書,跟薰子談話,和薰子一起行走在路上。

兩個人相處的時光雖然只有短短几天,但一點一滴都是心頭烙印的回憶,每一秒都是陷入幸福的。

最“大膽”的表白,是薰子突然對男主角提議說“你帶我去看電影好吧?”。

伊豆的舞女:除了20歲少年和14歲女孩的愛情,你還看到了什麼?

表明她對男主角真的已經情竇初開。

“我”幾天來對他們一直以禮相待,她懂得分辨“我”是個好人。

在繼續前行的途中,薰子一直追著男主角的腳步,可一直保持一兩米的距離。

她表現出來的愛慕跟分寸感交織,既是一種靠近或不靠近男主角的矛盾,也是一種美化人設的相互輔助。

薰子始終抱有一種含蓄、小心翼翼、不貪心妄想的內在美。

在“我”將要跟藝人們分道揚鑣時,舞女有些傷感的期盼,再次對“我”說:“帶我去看電影啊。”

但是直到男主角離開,她都未能如願,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正是這段愛情最淒涼又最抓人的地方。

除了愛情,《伊豆的舞女》到底還說了什麼?

說得最多的是藝人們在人間遭受的冷眼跟不公平。

“我”初次邂逅藝人們,客店的老婆婆就蔑視地議論他們。

“這種人嘛,少爺,誰知道他們住在哪兒呀。哪兒有客人留他們,他們就在哪裡住下了,有什麼今天夜裡一定的住處呀?”

老婆婆一番話,讓“我”也有了邪念,讓“我”想道:“果真是這樣的話,我要讓那舞女今晚就留在我的房間裡。”

伊豆的舞女:除了20歲少年和14歲女孩的愛情,你還看到了什麼?

這一段,充分說明了賣藝人在社會里地位的卑微,任何一個人都能夠輕易看不起、糟踐雲遊賣藝的人。

在下一個客棧的時候,男主角請藝人吃飯,跟他們像朋友一般相處。

女掌櫃卻好心提醒“我”說,請他們這種人吃飯是白浪費,會影響“我”的身份。

跟別的住客下棋的時候,藝人們就在樓下表演,男主角不斷滲透去看。

一起下棋的住客卻連頭也不抬,像是充耳不聞。

說明了藝人們在生活裡大多是別人的消遣,也大多遭別人輕賤無視。

在村莊路口,藝人們不能堂而皇之從正道走入,因為村口寫明乞討藝人不能入內。

在賣藝生涯中,他們這些人裡有一對年輕夫妻榮吉跟千代子、男子的岳母、舞女薰子、一個僱來的女孩子百合子。

這幾個人居無定所、風餐露宿,每天揹著沉重的道具行李長途跋涉在山水之間,辛苦換得一些回報。

除了表演道路的辛苦,他們還要到處承受別人看不起跟冷落、鄙夷的眼光,處處自覺地跟別人保持距離。

川端康成筆下《伊豆的舞女》所處的年代是上個世紀20年代左右,日本普遍流行長子繼承製度。

藝人中唯一的男子榮吉,他的兄長繼承了家業。

榮吉進過劇團但荒廢了前程,只好帶著親妹妹跟妻子賣藝。

親妹妹,就是舞女薰子。

伊豆的舞女:除了20歲少年和14歲女孩的愛情,你還看到了什麼?

在次子都無法得到家庭關照的情況下,身為女性的薰子當然也不能得到家族任何東西。

在這樣無情制度之下,賣藝是無奈的選擇。

《伊豆的舞女》,寫了愛情,浮於表面,也寫了世道人心,但沉於水底,要仔細品味,才知生存艱辛跟人性真相。

可是,相比藝人們在人世間所飽受的困難殘酷,還有一樣東西更加值得川端康成去表現。

這種東西是一種寶貴的精神品質、靈魂光輝,是川端康成在這次經歷中感受最深刻的精髓所在。

那就是藝人們的人性特質。

雖然自己被生活所摧殘,雖然自己的處境非常不幸,但藝人們時刻體現的謙恭、單純、苦中有樂、相互扶持讓人感動。

在旅館,“我”丟給藝人一包錢,讓他們買東西吃,藝人拘謹拒絕,我一再堅持,他才收下了。

賣藝的時候,舞女們是江湖人,不賣藝的時候她們不過是普通女孩,待人接物不失禮貌,處處有節制。

在他們前行的道路上,他們當中有親情,有骨肉至親之情,有對生命的惋惜不捨,有互相溫暖的心意。

榮吉跟妻子夭折的孩子快滿49天,他們不論如何也要為孩子鄭重地做一場儀式。

他們生活在社會底層,不被人重視,但不代表他們就自輕自賤自己的存在跟生死。

伊豆的舞女:除了20歲少年和14歲女孩的愛情,你還看到了什麼?

在為孩子送別這件事上,這對夫妻對孩子跟感情,跟富貴人家對孩子的感情毫無差別,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在薰子想要跟“我”去看電影后,遭到老媽媽、也就是榮吉岳母的拒絕。

藝人們吃遍了生活的苦,但始終堅持潔身自好,在旅館,老媽媽怒斥了想要打舞女主意的中年男人。

在知道“我”是好人的情況下,老媽媽也不願意讓薰子“高攀”我,因為有些事,不可能就是不可能。

“我”跟薰子是社會里不同的兩種人,愛情是不被認可的,所以只能朦朧開始,又朦朧結束。

在送“我”上船的時候,榮吉收入艱難,但他懂得人情,給“我”買了柿子、香菸等東西送別。

而我,別無所贈,贈送榮吉一頂帽子。

這些人,沒有破罐子破摔,他們有人性的光彩。

“我”在旅途中的苦悶、憂鬱,因為遇到賣藝人一行,因為感受到了他們心靈的純潔高尚而被徹底淨化、治癒。

與其說是“我”得到了救治,不如說是川端康成本人在這次經歷中治好了多年的心傷。

伊豆的舞女:除了20歲少年和14歲女孩的愛情,你還看到了什麼?

你儘可以每天數著自己身上的傷疤跟痛楚過日子。

但只要你出去人間走一走就會明白:世上多的是比你還要活得不幸的人。

接觸那些比你更加艱難、更加不幸、更加渺小平凡的人,領略到他們在這世道里堅強的活法跟堅韌的心態。

到那時候,你才會反觀自己、對照自己過去的一蹶不振、傷心難過,才會思考如何積極、放鬆地過好自己的人生。

以毒攻毒,是生活的一劑苦口良藥。

當你沉醉在自己的悲哀裡無法自拔時,不妨多去看看那些比你還要困苦人是如何把生活繼續下去的。

《伊豆的舞女》,說了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但又不止是愛情,說了活在人間的悲痛無奈,但又不如想象中的那麼沉重不已。

讀完了才知道,不管是誰,只要你來這人間走一遭,永遠是悲與歡、甜跟苦裹挾前進的,一刻不停。

關鍵在於,你選擇用什麼樣的心和姿態去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