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市井中的老濟南


看看市井中的老濟南

□尚啟元

集市,是一種民間風俗,也是中國人生活中最具市井氣息的活動。“集”含“人與物相聚會”之意。明朝的蔣一葵在《長安客話·狄劉祠》中寫道:“京師貨物鹹趨貿易,以席為店,界成集市,四晝夜而罷;俗呼狄梁大會。”可見,集市的歷史之久。

在濟南,老商埠的萬紫巷、新市場等,都是濟南人逛年集的好選擇。當然,在濟南比較有名的當屬趵突泉集了,也是吸引文人藝術家最多的集市,當年老舍先生在齊魯大學任教時,他常常步行來趕集。

老舍先生在他的散文《廣智院》中寫道:“山水溝就在廣智院的東邊,相隔只有幾十丈遠,所以有集的日子,廣智院人特別多。”老舍先生提到的山水溝,也就是趵突泉集。據相關資料記載,原來的山水溝,擔負著夏秋排洪導水的重任。而在枯水期,沒有了山水,以山水溝為中心的集市便隨之出現,每月農曆的二、七日為集日,到了小年,集市每天都有商販擺攤。

老舍先生寫到的廣智院,是由英籍牧師懷恩光主持興建,是一個典型的中西混搭院舍,回字形的展廳把陳列室、閱覽室、研究所、佈道堂等串聯起來,也被稱為濟南最早的博物館。

老舍先生之所以經常逛趵突泉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住在趵突泉南門斜對面一條看似尋常的衚衕裡,這條衚衕就是南新街。其實,這樣一條古老得快被人遺忘的老街,卻見證了百年來的時代滄桑變遷,也留下了眾多歷史名人的足跡。除了老舍之外,南新街67號是當年“齊魯畫壇四大家”之一黑伯龍的故居;南新街63號原來是著名的“張家大院”;京劇名家方榮翔曾住在南新街中段的省京劇院宿舍,在這裡接待過梅葆玥、梅葆玖姐弟,接待過尚長榮、尚長林兄弟等京劇名角等。

每當有空閒的時候,居住在濟南的文人名士自然少不了逛一逛集市,他們尤其是喜歡小商小販們的吆喝聲。集市本來就是一座熱鬧的大舞臺,五行八作的商販都扮演著獨特的角色。為了生計他們不光要想出賣力氣換錢的巧點子,還要練就一副具有親和力的甜嗓門。各種市聲此起彼落,或高亢激越,或婉轉悠遠,或低沉短促。

濟南的集市不光吸引了老舍、路大荒等居住在濟南的文人學者,還吸引了王漁洋、胡適、黃炎培等人。從古至今,在濟南趕過集市的文人名士數不勝數,也為濟南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血液。

當年,蒲松齡到濟南參加秀才考試,正逢春節,家家戶戶趕年集,街道小巷的各類慶祝活動很多,人山人海,老幼摩肩接踵,擠得密不透風。攤位上貨物繁多,品類齊全,鱗次櫛比,多如繁星,熱鬧非凡。但給他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一位雜技藝人在表演“大變活人”,那一年,他十八歲。後來就根據自己的觀察寫下了名篇《偷桃》。

蒲松齡是小說家也是詩人,雖然屢受科考不中的困擾。但他每次去濟南赴考,都會徜徉在濟南的山水間,他自然就把濟南的美景和自己的心情寫進謳歌濟南的詩篇中去了,而且在《聊齋志異》中還寫了27個以濟南為背景的傳奇故事。可以說,濟南這座城市為蒲松齡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很多的寫作材料。

就如同羅素說的那樣:“參差百態乃幸福之本源。”城市裡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街道每天上演著各種愛恨情仇,其實集市才是市井百態、煙火之地。

在濟南,這座悠久彌香、古老而又時尚的城市,集市記憶時時刻刻潛藏在人們的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