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市井中的老济南


看看市井中的老济南

□尚启元

集市,是一种民间风俗,也是中国人生活中最具市井气息的活动。“集”含“人与物相聚会”之意。明朝的蒋一葵在《长安客话·狄刘祠》中写道:“京师货物咸趋贸易,以席为店,界成集市,四昼夜而罢;俗呼狄梁大会。”可见,集市的历史之久。

在济南,老商埠的万紫巷、新市场等,都是济南人逛年集的好选择。当然,在济南比较有名的当属趵突泉集了,也是吸引文人艺术家最多的集市,当年老舍先生在齐鲁大学任教时,他常常步行来赶集。

老舍先生在他的散文《广智院》中写道:“山水沟就在广智院的东边,相隔只有几十丈远,所以有集的日子,广智院人特别多。”老舍先生提到的山水沟,也就是趵突泉集。据相关资料记载,原来的山水沟,担负着夏秋排洪导水的重任。而在枯水期,没有了山水,以山水沟为中心的集市便随之出现,每月农历的二、七日为集日,到了小年,集市每天都有商贩摆摊。

老舍先生写到的广智院,是由英籍牧师怀恩光主持兴建,是一个典型的中西混搭院舍,回字形的展厅把陈列室、阅览室、研究所、布道堂等串联起来,也被称为济南最早的博物馆。

老舍先生之所以经常逛趵突泉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住在趵突泉南门斜对面一条看似寻常的胡同里,这条胡同就是南新街。其实,这样一条古老得快被人遗忘的老街,却见证了百年来的时代沧桑变迁,也留下了众多历史名人的足迹。除了老舍之外,南新街67号是当年“齐鲁画坛四大家”之一黑伯龙的故居;南新街63号原来是著名的“张家大院”;京剧名家方荣翔曾住在南新街中段的省京剧院宿舍,在这里接待过梅葆玥、梅葆玖姐弟,接待过尚长荣、尚长林兄弟等京剧名角等。

每当有空闲的时候,居住在济南的文人名士自然少不了逛一逛集市,他们尤其是喜欢小商小贩们的吆喝声。集市本来就是一座热闹的大舞台,五行八作的商贩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为了生计他们不光要想出卖力气换钱的巧点子,还要练就一副具有亲和力的甜嗓门。各种市声此起彼落,或高亢激越,或婉转悠远,或低沉短促。

济南的集市不光吸引了老舍、路大荒等居住在济南的文人学者,还吸引了王渔洋、胡适、黄炎培等人。从古至今,在济南赶过集市的文人名士数不胜数,也为济南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血液。

当年,蒲松龄到济南参加秀才考试,正逢春节,家家户户赶年集,街道小巷的各类庆祝活动很多,人山人海,老幼摩肩接踵,挤得密不透风。摊位上货物繁多,品类齐全,鳞次栉比,多如繁星,热闹非凡。但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看到一位杂技艺人在表演“大变活人”,那一年,他十八岁。后来就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下了名篇《偷桃》。

蒲松龄是小说家也是诗人,虽然屡受科考不中的困扰。但他每次去济南赴考,都会徜徉在济南的山水间,他自然就把济南的美景和自己的心情写进讴歌济南的诗篇中去了,而且在《聊斋志异》中还写了27个以济南为背景的传奇故事。可以说,济南这座城市为蒲松龄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的写作材料。

就如同罗素说的那样:“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本源。”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街道每天上演着各种爱恨情仇,其实集市才是市井百态、烟火之地。

在济南,这座悠久弥香、古老而又时尚的城市,集市记忆时时刻刻潜藏在人们的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