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登山電影,媲美《攀登者》!拍攝期間奪走16名登山者生命

作為第一部正面描寫中國登山英雄的故事片,即將於9月30日上映的《攀登者》很有可能產生超出電影的意義——它將以凜然英雄氣致敬新中國成立70週年,引觀眾回望新中國攀登者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所創的輝煌

這部登山電影,媲美《攀登者》!拍攝期間奪走16名登山者生命

登頂“世界屋脊”上的珠穆朗瑪峰,是每一位攀登者的終極夢想。由吳京、章子怡、胡歌、井柏然、張譯等領銜主演的電影《攀登者》,根據真實歷史改編,講述了中國登山隊在1960年與1975年兩次向珠峰發起衝刺,克服極其惡劣的環境等諸多困難,攀登海拔8848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實現人類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故事。

然而有這麼一部可以與《攀登者》媲美的電影,電影的素材來自親歷者喬恩·克拉考爾(Jon Krakauer)所著的《巔峰》(Into Thin Air)一書,以及其他倖存者的著述採訪。喬·卡拉庫爾是美國《戶外》雜誌的記者,也是影片的顧問之一。當年幸運逃過一劫後,他將親身經歷寫成《巔峰》一書,記述了那次悲劇事件的發生過程。

2014年4月18日,該影片在尼泊爾取景期間,發生在珠穆朗瑪峰的一場雪崩奪走了16個登山者的生命,死亡人數超過影片中紀錄的96年登山事故(8人)。由於災難的發生,影片不得不延期上映。它就是《絕命海拔》

這部登山電影,媲美《攀登者》!拍攝期間奪走16名登山者生命

影片的精彩並不是來自於災難性的刺激,不是那種幾分鐘一個高潮的型,登山隊就是慢慢的在山上前行著,連死掉都是慢慢的走不動了,慢慢的躺下然後死掉…影片的主角,是聖母峰,對人類來說,上面完全無法想象的稀薄氧氣就是一大殺手了,還有惡劣的天候,需要的不光是體能和意志而已,當你的身體不聽話無法負荷,就是完蛋了,當你的大腦缺氧,你平常在健身房再怎麼厲害,也救不了你的腦,當你的血液循環不行了,手腳就是完蛋了…聖母峰上的一切,對生命來說都是莫大的挑戰,白話來說,那根本就不是個人去的地方,但人類就是要去征服它。

電影沒有非常偏重哪一位角色,大部分的時候是團隊行動,少數的角色有稍微介紹一下他們的背景和家庭等等,但片中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細部刻畫他們之間的相處或是個性。

《絕命海拔》中兩支隊伍中的勇士們來自各行各業,他們中有郵差、記者、醫生,還有一名來自日本的職業女性。這些登山者看似平凡, 但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激勵著他們前往海拔8000米以上、氧氣稀薄的珠峰。在攀登過程中,他們的身體機能急速下降,在應對體力衰竭、缺氧、雪盲的同時,他們又極為不幸地遭遇了一場劇烈的暴風雪,因此命懸一線。

這部登山電影,媲美《攀登者》!拍攝期間奪走16名登山者生命

電影裡的登山向導指著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地方,說,過了這裡,你就在一步步死去了。稀薄空氣下視力模糊,極低的氣溫下力氣迅速流失,在高海拔,一斤重量背起來像有十斤重——有登山經驗的人看這部片,會更有切身體會,哪怕只是在高原上走過路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種全身力氣都被抽掉,怎麼呼吸都不夠用的痛苦。

導演巴塔薩·科馬庫堅持實地拍攝,為的多半不是場景逼真。如今在攝影棚和虛擬攝影機的輔助下憑空炮製一個潘多拉星球已不是難題。親臨實地,只為取得演員逼真的表演。疾風似刀,雪渣飛揚,氣喘如牛,胸痛似絞,視線模糊,周身僵硬冰冷喪失知覺,賦予這樣真切體驗的環境,只能模擬,尚無法完美複製,只有身臨峻崖雪坡,才能催生演員最可信的反應。

這部登山電影,媲美《攀登者》!拍攝期間奪走16名登山者生命

很多人習慣了電影的虛構,對其罔顧現實的寬容度越來越高,主創也越來越以“電影本就是假的”來為不認真做功課開脫。尤其當你拍攝一部根據事實改編的電影,若不對真實抱有足夠的敬意,就無法打造叩動人心的藝術。但《絕命海拔》讓我們意識到,藝術效果和客觀現實並不總是敵人,最真實的東西,也可以成為最好的藝術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