僕固懷恩:忠義之士,卻在帝王的猜忌被逼謀反

導語:他本不想造反,天子也相信他不想造反。可是,不想造反的人最後被迫造反;相信對方不想造反的天子最終卻把對方逼反。

上文中所說的可憐之人叫做僕固懷恩,鐵勒僕固部人,唐朝中期名將。僕固懷恩本能以名將的身份名垂青史,最終卻以叛亂者的角色落幕,令人唏噓不已。

僕固懷恩:忠義之士,卻在帝王的猜忌被逼謀反

僕固懷恩

說起僕固懷恩的造反,是一種事實,更是一種無奈。

平定安史之亂

我並不想用"叛賊"來形容僕固懷恩,因為他在我眼中是忠義之臣。在安史之亂期間,僕固懷恩為了平定叛亂、保衛國家做了太多太多事情,這些都是我們常人不願去做的,也不敢去做的。

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僕固懷恩先後跟隨王忠嗣、安思順征戰四方。他本人頗為英勇,又因是少數民族,本族語言與同羅語、回紇語接近,能與各方溝通交流。在大大小小的戰爭中,僕固懷恩屢立戰功,不失為一代名將。

然而真正的令僕固懷恩聲名大噪的戰役,還要從安史之亂講起。安史之亂大家都再清楚不過了,由於唐玄宗的用人失誤引發了一場改變大唐國運的叛亂,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

在安史之亂湧現了眾多保家衛國的名將,諸如郭子儀、李光弼以及僕固懷恩等。僕固懷恩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可謂是盡心盡力,他在各地斬殺叛賊,屢戰屢勝。他還曾隨郭子儀第一時間趕往靈武為剛即位的唐肅宗護駕,與眾多名將共同投身討賊護國的戰鬥中。尤其是在收復兩京一戰中,僕固懷恩居功至偉。

僕固懷恩:忠義之士,卻在帝王的猜忌被逼謀反

郭子儀畫像

僕固懷恩為平定安史之亂中做出巨大貢獻,也因此官位高升,成為位高權重的一代名臣。

忠義

當然,僕固懷恩的忠義不只體現在驍勇作戰上,他甚至為國犧牲了自己整個家庭。安史之亂中朝廷為快速平定戰亂,曾向回紇借兵。可借兵是有代價的,僕固懷恩為此先後送出三個女兒前去與回紇和親。

回紇在今新疆、蒙古等地,這在交通不發達的唐朝,幾乎等於有去無回,父女估計一生難以相見。即便如此,僕固懷恩依然捨得把女兒送出去,因為他很明白:國大於家,有國才有家。

要論忠義,只怕沒人比僕固懷恩的家族更忠義的了吧。在安史之亂中,僕固懷恩一家犧牲達到46人,真可謂是滿門忠烈。

不僅如此僕固懷恩的兩個兒子都雙雙在前線與叛軍廝殺。他還曾經上演過一出"轅門斬子"的精彩戲碼。當時僕固懷恩的長子僕固玢因寡不敵眾,戰敗向敵人投降。後僕固玢又找了個機會逃了回來。僕固懷恩絕不能容忍自己的兒子向逆賊投降,見到兒子僕固玢後二話不說就將其斬首示眾。

僕固懷恩:忠義之士,卻在帝王的猜忌被逼謀反

僕固氏姐妹遠嫁和親

要說僕固玢投降叛賊也屬無奈之舉,況且他也並非真的投降,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罷了。可在僕固懷恩看來,不管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都是對國家的不忠不義。大丈夫無論處於何種時刻都應該做好戰死沙場的準備,絕不能向敵人投降。

正是因為這種觀念,僕固懷恩不由兒子解釋分辯,就將他斬殺了。小說中《轅門斬子》是說要斬,卻沒斬。然而僕固懷恩不同,他說到做到。只是可憐了僕固玢,竟慘死在親生父親手裡。

在戰場上拼殺、送女兒前去和親、全家為國捐軀、斬殺投敵的親子,這樣的忠義之至的僕固懷恩怎能令人不愛。種種犧牲小家、成全大家的行為,僕固懷恩完完全全稱得上是一名忠義之臣。

可就是這樣的一位忠良之臣,又是如何被逼謀反的呢?

猜忌

自從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皇帝對武將都變得不太信任,非常害怕他們掌權。這種變化緣起於安祿山,安祿山就是一位擁有兵權的武將,可他卻擁兵自重意欲顛覆李唐天下。所以後代皇帝非常害怕武將會因掌管兵權而圖謀造反。

在平叛工作即將完成時,天子對武將們的戒備之心愈來愈重。朝廷先後把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明升暗降,實為剝奪實權。武將們的兵權被相繼剝奪,改由天子最信任的宦官接管。

看著自己的同僚、上級先後被皇帝猜忌,僕固懷恩也難免恐懼起來。在恐懼的氛圍下,僕固懷恩也做了許多不當的舉措。僕固懷恩建議,讓投降的叛軍將領繼續擔任原先職務。

這一舉措對僕固懷恩來說,是"養寇自重",給朝廷稍微留一些威脅。可朝廷卻認為僕固懷恩此舉是想內聯叛鎮,外結回紇,意圖謀反。僕固懷恩想法是好的,沒想到卻適得其反,引起朝野上下的猜忌。

僕固懷恩:忠義之士,卻在帝王的猜忌被逼謀反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版圖

寶應元年,已是窮途末路的史朝義企圖引誘回紇犯邊,登裡可汗親率十萬鐵騎逼近關中。而僕固懷恩作為登裡可汗的老丈人,遊說回紇退兵之事當然要交給僕固懷恩去做。

然而當時的僕固懷恩尚在天子的猜忌中,又怕再次招來禍端,死活不願意前往。朝廷被逼無奈下,只得賜他免死鐵券,強行命令他去。

僕固懷恩力挽狂瀾,成功遊說登裡可汗,使回紇退兵。僕固懷恩雖立下大功,但也招來了許多猜忌和詆譭,為他日後的被逼謀反埋下伏筆。

代宗的冷漠

立下大功的人,難免會遭到小人的惡意詆譭,這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皇帝相信這群小人之言。

安史之亂平定後,僕固懷恩奉命護送登裡可汗回國,卻因駱奉先聽信辛雲京之言,向朝廷誣告僕固懷恩與回紇勾結。此時的代宗明知僕固懷恩是被誣陷的,卻沒有做任何表態,不為他伸冤。

僕固懷恩被人平白無故的誣陷,本就內心苦悶,而天子明知他被誣陷,卻不做任何表示,以冷漠相待。這無疑之中寒了這位老將的心啊。

僕固懷恩只好給代宗寫信,一訴心中委屈。代宗方覺不對,趕忙派宰相裴遵慶前去安撫。裴遵慶建議僕固懷恩上京面見天子,當面把話講清楚。可皇帝長年累月對僕固懷恩的猜忌,讓僕固懷恩不敢見天子,怕被殺。

朝廷又怕僕固懷恩謀反,因僕固懷恩的部下是郭子儀舊部,便派郭子儀前去收服。失去兵權,又滿遭代宗猜忌的僕固懷恩被逼無奈下只得謀反。

果不其然,不久後,僕固懷恩謊稱代宗去世,引得回紇、吐蕃等少數民族前來犯邊。唐朝派出郭子儀前去平定,而僕固懷恩則暴死於軍中。

僕固懷恩:忠義之士,卻在帝王的猜忌被逼謀反

(影視劇照:唐代宗)

回顧一下僕固懷恩的謀反過程,代宗的猜忌是最好的助推器。一個為國奉獻一切的忠勇之士,卻因為小小宦官的汙衊之言,而遭皇帝猜忌,這不是天大的諷刺嗎?

僕固懷恩已將忠烈之事做到極致,卻也能引來猜忌,代宗的冷漠讓他寒心,讓他不得不造反。確實,如果僕固懷恩不造反,早晚有一天也會因皇帝的冷漠猜忌而被誅殺。

當然僕固懷恩造反也有他自身的原因。代宗給他機會讓他去京親自說明情況,他卻因害怕而不敢去。對於本就對你有所猜忌的帝王,你又不去澄清,這隻會讓君臣之間的矛盾加深,最終達到無以調和的地步。

結束語:僕固懷恩的謀反是在天子猜忌與自身性格的雙重作用下促就而成,誰也怨不得,只能說是一種必然。畢竟"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