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懷恩

倫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懷恩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當然的倫理之道,有時達到極點也是應該的,不可以有絲毫的感激之心。如果父兄對於子弟認為是施恩,子弟對於父兄感恩,這樣的施恩望報,骨肉之親反而不如路人。

  從前有一個孝子孝順父母,傳到皇帝的耳裡,皇帝非常感動,把孝子召來,給他許多的錢以表示賞賜之意,孝子很不安的回答說:“陛下,我從來就沒有感覺過我是盡了人子的孝行。實在沒有接受陛下褒揚的理由,也絕不敢接受升下的賞賜。”皇帝聽後,更加感動,加倍賜賞錢給他,要他無論如何都得接受。

  所以,說真的孝行是自己不會感覺得到的。世界上自以為有孝心的人,在並不一定是真孝。人子孝順父母,是無論如何都要使父母歡心,這是自然真情的流露。當人自己感覺到自己的孝行,同時就起了要求報酬之心,也就失去了孝的真義。

  兄弟之情也是一樣。友恭之情是出於真情的流露,這其間也絲毫不能有施恩之念,不然兄弟反成了路人啊!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使成市道矣。

  ○心善而子孫盛,根固而枝葉榮

  我身和子孫的關係,好比是樹木的根和枝葉,根本堅固則枝葉必定茂盛繁榮。根本薄弱,枝葉也就不會發達了,所以身心必須健全,才能期待子孫綿延不絕。

  但是,這裡所指的“我身”,並不是肉體,而是體內的心。心正則積德,子孫就蒙受更多的恩惠。如果心執著於妄念,失去了光明,多行不義之事,則淪為社會上的害蟲。這種人還天天在神佛面前膜拜,想祈求自己子孫的繁昌,無異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心者後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

  ○富貴多炎涼,骨肉多妒忌

  富貴的人與貧賤的人兩相此較,按人情的動態來說,富貴的人反而比貧賤的人不好。富貴的人為了求自己的名利,逐漸的轉移情感,趨向於利益的方面。對無利的方面,人情就淡薄了。總而言之,他的情感是隨著對方而變動的。

  反之,貧賤的人情定沒有什麼變動的,無論什麼時候,他都以一樣的態度來待人接物。所以,貧者比富者的人情還厚重。按理說,應是富者的人情厚而貧者要來得薄,事實正好相反。難怪孔子會慨嘆的說:“為仁不富,為富不仁矣。”

  嫉妒別人的長處和幸福,在父子骨肉之間,比一般人還要利害。照理說,應該骨肉之間互相祝賀幸福才是,更應當以喜悅的心情來讚美彼此的長處才是。事實卻不然。對於旁人的幸福和長處並不關心,對於親族之間有了長處和幸福反而嫉妒,念念不忘,耿耿於心。

  這樣說來,真是非常不幸。當人們遭逢了這種場面,必定也會以冷靜的態度平心靜氣的處理,如果這嫉妒之念不除,必定每天生活在煩惱中。

  炎涼之態,富貴更甚於貧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於外人;此處若不當以冷腸,御以平氣,鮮不日生煩惱陣中矣。

聖印法師著《菜根譚的智慧》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拾敬齋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