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近年來,涇縣多措並舉,多點開花,充分挖掘“非遺”文化資源優勢,讓“非遺”文化活起來、靚起來。

基地建設漸成規模。我縣有著豐富的非遺資源,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有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2項,省非遺項目9項,市非遺項目10項。為發揮“非遺”大縣文化優勢,涇縣以非遺為主體、以社會化運行為主要模式、以產業化經營為主要形態,建設了宣紙文化園、“三兔”宣筆文化園等36個最佳攝影點,涉及宣紙、宣筆、木梳等文物保護單位,以及龍舟、板龍等傳統制作技藝。目前,丁家橋鎮宣紙大市場已經建成,宣紙小鎮、“文房四寶”文創小鎮、涇縣博物館正在建設,綠寶街已成為“文房四寶”一條街,宣紙、宣筆、花磚等研學遊如火如荼,一批文化與旅遊、事業與產業、保護與發展相融合的“非遺”體驗基地吸引了八方來客。

活動宣傳精彩紛呈。我縣舉辦了1屆宣紙藝術節、3屆木梳節、9屆“涇川風”春節群眾文化周活動,將宣紙、木梳、板龍、竹馬燈、祠山文化等“非遺”文化融入其中,豐富節日文化生活。每年舉辦桃花潭龍舟賽,融龍舟、粽子、打蓮響等傳統文化於一體,形成龍舟品牌文化特色。結合自行車邀請賽、“花馬”馬拉松、長三角首屆汽摩聯賽等賽事,通過“非遺”產品展、技藝展演、講座、現場體驗、茶道表演以及“非遺”進學校進課堂等活動,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遺”保護、傳承意識。

攝影產業欣欣向榮。我縣積極倡導縣域景點開放,會同縣文旅局印發了《關於對全國地級市攝像家協會會員實行免門票政策的通知》,縣內所有景區對全國地級市攝影家協會以上會員實行免門票,鼓勵攝影家用圖片推介涇縣。發揮涇縣攝影家協會數百名會員(其中,國家級會員7人)、6個攝影俱樂部以及“非遺”基地的作用,組織本地攝影愛好者、邀請滬蘇浙皖贛等地攝影團隊來涇縣拍攝,擴大傳播範圍。舉辦2屆“印象皖南紙在涇縣”全國攝影大賽、2次“美麗中國·安徽之旅”中國攝影報·安徽攝影拉力賽涇縣分站賽、3屆中國宣紙發源地文化旅遊交流會攝影賽,組織了2015鏡頭裡的中國騰龍行——探尋“非遺”之路宣紙篇走進涇縣、“京福高鐵沿線省市攝影家拍涇縣體驗創作專項活動”等創作活動,“印象皖南紙在涇縣”全國攝影大展、高鐵通到家門口等攝影展風格各異,展示了“非遺”魅力。利用全攝影網、安徽省攝影家協會網等平臺,採用“圖說涇縣”的方式,展示涇縣“非遺”內涵。與《中國攝影報》對接,在《中國攝影報》刊發《涇縣留影:甦醒的文房與古宅》、《涇縣有紙壽千年》等宣傳專版以及近50幅高清圖片,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聚焦涇縣、推介涇縣。“全國攝影創作基地”落戶涇縣。

立體宣傳形成陣勢。我縣在《綠色涇縣》、涇縣電視臺、新聞網等媒體開闢“非遺”保護與傳承、“美麗涇縣”等欄目,通過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專題新聞展示涇縣“非遺”文化。深化“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組織縣委宣傳部、縣廣電臺以及各單位宣傳骨幹,深入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三兔”宣筆廠等“非遺”場所開展采寫活動,通過“非遺”傳承人口述製作工藝、研學遊師生談感受、市場反饋社會效益等內容,突出宣傳“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意義、影響、效果。開展“開門辦報”活動,邀請人民網、新華網、《安徽日報》《宣城日報》、上海16家新媒體走進涇縣,聚焦“非遺”傳承人,弘揚“非遺”文化。通過“涇縣之窗”“微涇川”“涇縣旅遊”等影響較大的微信公眾號推介,讓“非遺”文化深入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