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霍曼斯

George Casper Homans 霍曼斯(1910~ 1989)美國社會學家,社會交換論的代表人物之一 。1932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留校任教。曾參加帕雷託學說小組討論會 ,並於1934年與人合著《帕雷託理論介紹》一書,從此步入社會學界。1939~1941年任大學講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美國海軍服役。1946年回到哈佛大學,正式轉入社會學系,1953年任社會學系教授,1967~1970年任社會學系主任。1963~1964年任美國社會學協會主席。霍曼斯學術研究領域很廣,包括歷史學、人類學、心理學及科學哲學。早期受T.帕森斯影響,強調小群體研究的重要意義,分析了其中的行為變量。如活動、交往和情感三者的關係,為交換理論奠定了基礎。後期他批判了帕森斯和E.迪爾凱姆的社會學理論,強調人和人的動機的重要作用,並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交換過程,逐漸把社會學還原為微觀的社會心理研究。他把社會看作是個人行動和行為交換的結果,個人行為是社會學研究的最高原則。他的理論被稱為行為主義交換論。

霍曼斯最初是一個有批判傾向的功能主義者。他認為,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太抽象、太空洞,忽視了社會中作為行動者的人的重要性,忽視了對人的研究。他主張,社會學應該回到最明確的事實中去,而明確的事實就是人的行為,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往則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形式。20世紀60年代初,霍曼斯逐漸同結構功能主義學派決裂,創立了社會交換理論。他把社會現實看作個人行為的結果,把社會結構看作是由個人行為創造和維持的。

為解釋人類行為的基本形式,霍曼斯修改和吸收了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特別是“經濟人”假設:人理性地算計自己在某一市場中行為的長期結果,並試圖在交易中獲得最大的物質利益。霍曼斯認為,經濟學的這一原理必須進行修改,因為:第一,人們並不總是追求最大利潤,他們只是想在交換關係中得到某些利潤;第二,人在交換中並非常常從長遠著想或進行理性算計;第三,交換物不僅僅是金錢,還有贊同、尊重、依從、愛、情感,以及其他緊缺物質產品;第四,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交換行為,而並不是市場中才有交換行為。

霍曼斯還吸收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用來解釋人類行為的基本形式。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對動物的實驗觀察,認為一切行為都可以用“刺激——反應”的公式來表示。霍曼斯把動物實驗的結果推論到人類行為上,堅信行為主義心理學對人類行為具有解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