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和下西洋出發,探索明朝為什麼要走海外貿易之路?

自古以來,地球上的資源都是越來越少的,古人雖然不知道這一點,但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帶動國力的迫切需要,人們或多或少會把發展而又貪婪的目光投向那有著無限未知潛力的大海上。漸漸地,惦記的多了就免不了會行動。最先行動的不難猜到肯定是沿海的漁民,雖然他們對海上資源的開發僅僅是最基本的,但常年與海洋打交道的他們帶回的卻是最為珍貴的航海知識資源。毋庸置疑,在遠航的開始,肯定離不開他們的參與。今天就來具體的說下明朝的海外貿易,最典型的莫過於鄭和下西洋了。

一、海外航路的開發

既然要與水打交道,那便要有水上航行的工具。因此從追溯到很久之前的古人用來克服水路用的“浮具”到後來簡單的單人腰舟再到成熟一點的水筏、木船等來看,水上航路的開發似乎從很早的石器時代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從鄭和下西洋出發,探索明朝為什麼要走海外貿易之路?

當然,到了明代這個文明相對高度發展時代,水上的航行工具雖然與現在不能相提並論,但在當時那個時代確實是空前的強大並且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當然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之中,光靠那又大又多堅實的木船當然不能夠成為在航海路上一帆風順的理由。

在這個基礎上當然少不了最主要的航海技術的支持。但對於從殷商時代就已經發展使用風力帆船探索水路我國,在知識積累若干年後,明朝在航海技術這一方面並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即使是有,那也已經阻擋不了當時大明海軍揚帆遠海的腳步了。

1、 航海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完善,歷朝歷代藉此在海外貿易上獲得了重大的突破,明朝尤為突出

中國古代的航海技術的發展可謂是歷史悠久,在航行的設備上,從上古時期,聰明的遠古人們就使用樹幹或葫蘆等一切有浮力的東西綁在身上來漂在水上,但這種方式卻不能讓人們擺脫涼水的浸泡,在有些惡劣天氣下容易受到限制。

因此後來人們懂得製造水筏來遠離水浸,隨著河姆渡遺址中木舟的發現,科學家就可以斷定7000多年前人們就已經能使用火和石器製造木舟用於水上航行。也就是說,中國的航海知識可能在70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了初步的積累了。

從鄭和下西洋出發,探索明朝為什麼要走海外貿易之路?

如果說殷商時期使用因剛剛出現而發展並不完善的帆船,只能是僅僅在陸地江河中航行對航海技術的發展並不能起太大促進作用的話。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僅僅依靠當時所積累的航知識就已經能中國東部的海面,依據水性的不同劃分“北海”、“東海”和“南海”,就已經能看出當時航海知識之深了。更可喜的是,儘管不使用司南,春秋戰國時的天文知識也同樣能運用到海上的航行當中,為航行規劃方向。

在繼承了前者的航海知識後的秦漢,更是有了更加堅實的海上定位基礎。而在此基礎還對一些自然力量——“洋流、季風、潮汐等”有了更深的瞭解與運用。特別是在季風使用上,兩漢時期人們就已經懂得使用季風來進行出海遠航。

有關這一點,東漢應勳在《風俗通義》上就提到過人們已經懂得預測並利用東南季風去航行的事例。不僅如此,在當時人們的不斷探索下到了漢時更有相當豐富的天文學、地理學知識被人們掌握,並且在漢時人們已經發明瞭“重差法”來精確測量海上地理環境與樣貌。

就當時人們對潮汐力的使用來說,人們已經不僅僅是隻會判斷水面漲落,而是已經初步瞭解了潮汐漲落的根本原因與月亮有著大大小小的聯繫。對此,在航海始末時的出進港口,借用可以時時能被人預判的最適合進出的降漲潮,著實給人們帶來極大的方便

在後來的航海技術的發展之中,以上的知識也都在不停的被進一步的完善。在後來的朝代發展中,不僅在魏晉、三國時有著造船技術的逐步提高,更是在隋唐五代時期人們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季風之力去催動帆船遠航。

在地質的分辨中人們也對不同海域的不同生物有了相關的認識,以至於在一些有過記載的海域,航海之人光憑該處的物種或海水性質就能判斷自己所在的位置。不僅靠對物種的記載與認識能確定航行位置,唐代天文學家利用當時發明出來的一種叫做“復矩”的東西通過測量某地北極星的高度也能時時推斷出航行的位置,這無疑又是航海史上取得的又一巨大進步。

從鄭和下西洋出發,探索明朝為什麼要走海外貿易之路?

在後來的兩宋與元朝,隨著指南針的運用愈加廣泛,海上的航行又變得更為方便。相傳兩宋時期經常在海上做生意有著航行經驗者,光憑砣底的泥沙就能判斷航行的位置及狀態。再加上能夠利用信鴿來通信和水下修船技術的完善,兩宋在海上貿易進行的尤為頻繁。

這也使得日本從中得以更加方便來宋學習,使其受益良多。到了元朝,航海變得更是必不可少,因為此時不僅有貿易需求更有著元朝統治者開闊疆土的戰略需要,期間元朝數次進攻日本及其他島國,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航海技術的完善程度。

最後來到了明朝。基於前人在航海技術上取得的成就,明朝對於那些相對先進的航海知識加以綜合運用。在此之上,明時的指南針使用技術更為先進。在當時的航行中使用“定三針方法”、“定四針方法”使得對航行的方向和位置有了更為精確的確定方法。

而且明代已經用“更”作為海上計量單位,使得航海方位更為精確,也使得明時航海圖的繪製更為準確,包括後來人們對地形水的測量和對航海天文學的開發,這些直接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不僅如此,這也為明朝發展海貿積蓄了厚實的力量。

2、 鄭和為大明海上貿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有了前人留下的豐富航海知識的支撐,明朝的海上貿易往來十分的發達,但是即使有了這樣繁華的海貿境況,在這競爭十足的時代也還是不能令當時的明朝君主滿足。畢竟在那個存在諸多外患的時代,往軍事當中投的錢越多越好。於是明朝君主知道就只是國家眼前這點經濟量,相對還是少了點。當然,這也是大多數國家都知道的——海外具有巨大“財富”。

但話說回來,其他國家雖然知道這一點,可是離實踐卻有點兒遠。畢竟不是所有國家都有明一樣的對航海知識有著豐富的積累。而明朝卻有實力去海外進行進一步的發展經濟。這就有了其後的歷史性事件:“鄭和下西洋”。

這一趟出海肯定是當時史上最大的海貿生意,鄭和所帶領的精兵良將不少不說,船上的貨物自然也不少,特別是對於中國的土特產——陶瓷、絲綢之類的東西,肯定有必要多拿出去一點讓外人瞭解瞭解。當然隨著大量的鄭和所帶“土特產”的流出,他們所獲對己方有用的商品也是不少例如:珍珠、寶石、琉璃之類觀賞價值極高的商品。

二、明朝海外貿易發展較為重要的兩大推動性因素

1、陸上競爭的壓力

實際上在鄭和時代之前,明朝君主還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明朝的軍隊可以說在陸地上還能站得住腳,但是陸地上資源畢竟有限且有著不止一個國家在覬覦著。因此要在陸上就想取得理想的所需要的資源希望並不是太大,儘管是以明朝那已經使得好幾個鄰邦國家臣服的實力,想要在當時的大陸上橫著走的話也是做不到的。

從鄭和下西洋出發,探索明朝為什麼要走海外貿易之路?

朱元璋自然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因為就連離明國土稍微遠一點的爪哇國家都敢隨意殺害朱元璋派往前去爪哇封其國主王位的使者。可朱元璋雖然很生氣卻沒有一個像樣的海軍去討伐爪哇。

爪哇雖然讓朱元璋有氣無處發,但這也著實讓朱元璋稍微清醒了一下。朱元璋知道,自己的軍隊在陸地上確實夠強,但自家海上部隊卻有著致命的不足。自那以後,明朝的海軍的加強便成了當務之急。當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朱家的海軍從朱元璋開始一直髮展到鄭和所扶持的朱棣這便有了質的飛躍。

2、基層人民的帶動性推動力

海外貿易當然不光是君主一人思想就能任意左右的。沿海的商人經濟運轉也是其中關鍵的推動力。海運作為當時對沿海之人比較有利且效率最高的運輸方式自然是商人們絕對不能拒絕的。儘管當時有著海禁發佈,也是阻擋不了沿海及內陸生意往來的腳步。

從鄭和下西洋出發,探索明朝為什麼要走海外貿易之路?

事實上這中現象也是國家經濟的發展及貨物流轉的需要,好多人要在航途中出力養家好多漁民要通過航運出口貨物,好多當時能影響市場經濟的商人也是停不住航運的腳步。因此,量變引起了質變,明朝海外貿易自然必不可少。

三、海外貿易對明朝的影響

在接手明朝後,朱棣當然也沒有忘記海軍發展的重要,他深深知道海外不僅有大量經濟財寶,海外更是有著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外交資源。有人說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東西總價值實際上不如其送出去的。更有說法是,鄭和下西洋就是給別人送錢去了,但事實上並不是這麼簡單。除此之外海外貿易同時引進了很多先進的外來文化,使明朝瞭解到更多的外來文化,也讓明朝的文化傳出海外。

海外出口生意自然能帶來薄利,但打通海外經濟市場才是對己方經濟最為根本的推動。就好比鄭和出海做了一圈廣告回來後,別的國家再見到中國貨後就回更容易接受了。經濟上有了往來後,那便是國與國之間有了聯繫,外交就在這種聯繫中逐漸增多,國家就有了隱形的戰力。海外貿易不僅推動了明朝的經濟發展,更為之後的朝代海外貿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海外貿易是明朝發展的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