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碎的時間裡,讀些散文,讀些詩吧

當學生雖然是個清閒的活,但是時間總免不了要被割成一段一段,一方面課業總是要優先的,另一方面朋友也是要花時間見一見的。

所以讀小說,寫公眾號的事情就一拖再拖,直到最近覺得生活總缺一些東西,才又拿起來了書。但想酐暢淋漓讀完一部小說的時間還是沒有,所以找了些散文詩集出來讀。

在散碎的時間裡,就推薦一本詩歌,一本散文吧。

1

這本詩歌其實是俳句——《這世界如露珠般短暫》小林一茶。

在散碎的時間裡,讀些散文,讀些詩吧

俳句是日本吸收中國漢朝絕句轉變而來的,是遵循“五-七-五”格式的每日小詩,雖然翻譯成中文缺失了原文對仗的舒適感,但是不失其短小清晰的本性,非常符合現代人簡短分散的口味。

於我自己而言,人活一輩子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感受、思想、情緒。而小林一茶的詩便是承載他喜怒哀樂的容器。

小林一茶一生艱苦,幼年喪母,而後流浪於九州四國;後來安定下來,愛人與兒女卻都先自己而去,孤苦飄零。他那時的俳句也讓人唏噓。

“元旦寂寥,不止我是隻無巢鳥。 ”

“活下來 活下來——何其冷啊”

“雁別叫了,從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 ”

“死神將我遺留在這裡,秋日黃昏”

也許是年紀大了,經歷了一些人世,讀這些詩總會不免暗自悲天憫人,悽悽慘慘慼戚。最觸動傷感的,是那句:

“此世 如行在地獄之上 凝視繁華”。

而小林一茶,也許是因為生活太多苦難,也許是出於詩人的浪漫,他總會抓住生活中小小的確定的幸福,他寫的自然,充滿了童真的樂趣。

“亂哄哄人世的良藥——遲開的櫻花”

“在盛開的櫻花樹下,沒有人是異鄉客”

“涼風——在夢裡一吹十三里”

有時,他會和小動物“較勁”,排遣一番。嘰嘰喳喳的小鳥,門上的蝸牛,嗡嗡的蚊子,蟲鳥的叫聲,還有蒼蠅......這些都是他消遣吐槽的對象。

“小麻雀,對著一樹梅花張嘴,唸經哉”

“柴門上,代替鎖的是——一隻蝸牛”

“蚊子又來我耳邊——難道它以為 我聾了?”

“世上的鳴蟲亦如此: 有些歌喉贊,有些歌聲不怎麼樣”

“有人的地方,就有蒼蠅,還有佛”

就像很多人羨慕別人拍Vlog,自己技癢一樣;看著小林一茶寫自己的感受、日常,十分喜歡,自己也一時衝動,寫了三行日記,因為不成體統,自然也就不敢稱作詩。

妄自對比一下我與作者的內容,覺得自己寫的多是樊籠生活,而何時得返自然,那又是每個人心中的隱者夢了。但樊籠生活不是藉口,生活情感的粗糙才是原因。前段時間,就讀到一個41歲的食堂廚師常年寫詩,看著喜歡,尤其是其中寫給姑娘詩。

在散碎的時間裡,讀些散文,讀些詩吧

還有一首寫煙火氣的《老家》。讀後,反觀自己,年輕無用。

在散碎的時間裡,讀些散文,讀些詩吧

2

一本散文,是賈平凹的《自在獨行》。

我很喜歡讀作家的散文,但這種散文最好不要像馮唐的《在宇宙間不易被風吹散》一樣,寫的太有逼格;最好是生活中的鄰里與街道,要有煙火氣。比如老舍的《我這一輩子》就是我的最愛。

《自在獨行》在豆瓣評分較低,我看了評論,大多人說虛無,可偏偏書中夾著推介書系的紙條寫著“文學如月光,無用,卻讓人心柔軟”。

“無用”恰恰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作者寫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文竹,寫風寫雨,寫自己走過的路看過的人,想寫什麼就寫什麼。

我讀這本書覺得,足四星、夠八分。

在散碎的時間裡,讀些散文,讀些詩吧

當然也不是篇篇八分,出版社排版,大概是覺得,應該將吸引人的放在最前,那樣大家看了幾篇就會買書,所以前面幾篇最是精彩踏實,情感也足。而後漸漸多寫作者心內翻滾,不如之前波折充實。

調起高了,後面就很難收尾,所以讀者不買賬,也情有可原。

書裡大多數是我欣賞不來的文章,但是有幾篇確是我喜歡的。

作者寫母親紡織養家,作者輟學背柴我喜歡;寫思念父親勞累一生我喜歡;寫夏日讀詩比較耐熱我更有共鳴。

寫麻將是“不是要賭而重在博‘人生難得幾回搏’”我便暗自覺得作者是我的忘年麻友;寫秦腔勾起我年幼隨父母去看戲的回憶......

至於我不喜歡的那些散文,看了半篇就跳過去了,以後再看。

畢竟看散文不是看故事情節,尤其是這種傾聽作者吐納的文章,一口氣讀著覺得沒有什麼曲折,全是絲絲碎碎的唸叨,便會覺得有點索然。《自在獨行》便有點這個意思,你隨時拿起來看幾篇,慢慢悠悠,閒閒散散的讀,便會體會到散文的樂趣。

總的來說,《自在獨行》寫的很是坦誠細膩,讓讀者換個方位去體驗一個喜歡謐靜之人眼中的人情世俗,去尋覓另一個人的經歷生活,值得品一品。

3

讀《自在獨行》還有一個感嘆:我真是佩服這種打開心扉,真實描述自己生活的人。

就像蔣方舟在《圓桌派》節目裡說自己小時候撿的吃,言語與表情看上去自然而然,完全不在乎會對現在體面的她有什麼影響。我突然覺得這是一個可愛的人,有面對自己接納自己的勇氣與坦然。

這種作家在我看來,他們一方面很真誠,另一方面又無懼世人。

他們似乎完全不會擔心,別人把自己的生活當戲一般去看、去揣測、去編排。也因為作家的身份,不怕說破之後人情尷尬,大不了虛構一個人物去映射,還落一個人物刻畫鮮活深刻的榮譽,實名羨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