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驻村三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何可 通讯员 宋跃伟

  上午:到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商定给村里捐赠拖拉机,帮一名今年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取回补助申请表。

  下午:赶到洛阳拖拉机厂查看机器型号、马力。

  这是10月15日老胡一天的活动轨迹。忙完这一切,回到村里已经晚上八点多。

  老胡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登封市石道乡赵庄村第一书记胡心洁。

“老胡”驻村三事

  让贫困群众“有奔头”

  2017年11月,老胡到登封市石道乡赵庄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在挨家挨户走访时发现,村里因病、因学、因缺少技术致贫比例高达88%,一些贫困群众成了“糊不上墙的烂泥”,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如何使他们“扶一把、站起来”,成了老胡驻村帮扶急需解决的问题。

  村里三组王龙光一家是2017年新识别的贫困户。他因车祸不能干重活,患有肝硬化,四个女儿均在上学,妻子想靠养殖脱贫又缺乏技术,是典型的因病、因学、因缺技术致贫户。老胡得知情况后,主动把王龙光一家作为结对帮扶对象,鼓励他们靠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除了落实教育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社会救助扶贫等帮扶措施,老胡依靠产业扶持,帮助王龙光养羊19只,年收入超过2万元;安排其妻子在村里的为民合作社务工并当上工头,成了“家门口就业”的带头人,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劝说其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艺系学习的大女儿,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在村里的合作社任技术员。2018年底,王龙光一家光荣脱贫,还在村里的农民夜校大讲堂上,给其他贫困户分享脱贫致富的心得体会。

  和王龙光一样的贫困户,通过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扶志”又“扶智”,感到生活“有奔头”,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赵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79人,2018年底全部脱贫。

“老胡”驻村三事

  让每个村民刷“存在感”

  驻村以后,老胡很少穿皮鞋,不用刻意运动,他微信运动上每天的步数都在一万五到两万之间。走访农户,老胡从不开车,他说,你开着车呼啸而过,老百姓咋和你谈心、交心。他和村民的许多次谈心,都是在村口、地头进行的。

  去年三月份,正值村两委换届选举,一位村民跑到村委大喊,我们家不是贫困户,母亲都八十多岁了,还住在就要倒塌的房子里,你第一书记管不管?村里干部一看这阵势,说他要来砸场子了,咋办?老胡简单了解他家情况后说,你家不符合贫困户的条件,有安全住房,为什么单让老母亲住危房?一通说教,这位村民悻悻而去。

  说归说,训归训。选举结束后,老胡就来到这位村民家里实地查看老人住房是否安全,并且经常和村两委干部到他家走访,送去生活用品。

  有时不但非贫困户有意见,贫困户也有牢骚。一次一位贫困户来到村委,诉苦说当上贫困户没有得到啥好处。老胡对她说,第一你没有孩子上学,享受不到教育补助;二你没有大病,住院减免医疗费没有享受到。可你愿意有大病躺在医院里受罪吗?村里路修好了,路灯明亮了,吃水安全有保障了,这些你不都享受到了吗?

  驻村久了,老胡摸清楚了:有些村民就怕干部不把他放在心里,他们发发牢骚,就是要刷“存在感”;老百姓平常反映的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就是这些小事,要把它当成大事来办,不然小事也会酿成大事。

“老胡”驻村三事

  让党员干部“又红又专”

  驻村一段时间后,老胡发现,村两委干部虽然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但因为不善管理不懂经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有心”而“无力”。

  怎样让脱贫后的贫困户不再返贫?怎样不产生新的贫困人口?如何形成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老胡发现办法只有一条——发展村集体经济。他和驻村工作队、党员干部一道,改变传统经济作物种植习惯。村里成立了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村民1000多亩耕地,发展经济效益高的设施农业,同时争取上级扶贫资金1000多万元,建立艾草种植基地、小杂粮加工厂,发展智慧农业、休闲康养旅游业。

  发展村集体经济,需要有“会管理、懂经营”的专业人才。老胡清楚,他和工作队员都不是“会管理、懂经营”的专业人才;村两委干部是村里的“能人”,但大多都“不善管理”、“不懂经营”。为了提升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老胡请来河南三农实业公司专家到村里授课,和村组干部参与合作社管理,边学习,边摸索,在学中干,在干中学。2018年,赵庄村实现集体产业“零的突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多元,今年有望达到20万元。

  为了驻村,老胡专门买了辆城市SUV,没有开过车的他,硬是开着上路,车子周身磕磕碰碰,伤痕累累。驻村快两年了,老胡说自己收获满满:驾车水平越来越高;往年经常坐在电脑桌前的颈椎病没有了;脸晒黑了,但身体更健康了。

  问他失去了什么,老胡略加思索:掉了两颗牙,松动了两颗牙,一直没有时间去修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