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煙雨、郊遊踏青、祭祖掃墓,詩詞裡的清明節有一種文化美……

杏花煙雨、郊遊踏青、祭祖掃墓,詩詞裡的清明節有一種文化美……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代詩人們都留有清明節的詩篇,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詩詞,看看古人怎麼過清明節。

清明:下雨天與杏花更配哦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鵲踏枝

馮延巳(五代)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臨安春雨初霽

陸游(宋)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從唐代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牧童遙指杏花村」到五代馮延巳的「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再到宋代陸游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幾百年間,杏花每到清明都會盛開,而春雨也從不爽約,總是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

清明:祭祖掃墓古已有之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唐)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清明日對酒

高翥(宋)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高啟(明)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唐代時,白居易望向田野,看到的是「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到了宋代,高翥又到田野一望,看到的仍是「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明代的高啟經過戰亂,風塵僕僕回到家鄉,滿衣血淚也阻擋不了他清明節祭祖掃墓,然而他看到的是「幾家墳上子孫來」的落寞景象。

清明:踏青插柳迎春天

清明即事

孟浩然(唐)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蘇堤清明即事

吳惟信(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郊行即事

程顥(宋)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清明正逢春,人們紛紛出門踏青折柳,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也又說是為了紀念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的介子推的,不管怎樣,反正唐代孟浩然乘著車子去「柳色東城翠」,宋代的吳惟信踏青到晚上才回家,還羨慕說「萬株楊柳屬流鶯」,程顥一代大儒,也童心煥發,要「興逐亂紅穿柳巷」。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從詩詞裡我們可以看到,清明的天氣往往細雨霏霏,乍暖還寒,古人也常常有在清明節飲酒的習慣。兩千五百年的傳統文化,讓我沿著古人的步伐,繼續傳承這一中華民族特有的節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