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又“扶智”让生活有奔头

郑州日报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宋跃伟

让贫困群众有奔头

2017年11月,老胡到登封市石道乡赵庄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在挨家挨户走访时发现,村里因病、因学、因缺少技术致贫比例高达88%,一些贫困群众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如何使他们“扶一把、站起来”,成了老胡驻村帮扶急需解决的问题。

村里三组王龙光一家是2017年新识别的贫困户。他因车祸不能干重活,患有肝硬化,四个女儿均在上学,妻子想靠养殖脱贫又缺乏技术,是典型的因病、因学、因缺技术致贫户。老胡得知情况后,主动把王龙光一家作为结对帮扶对象,鼓励他们靠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除了落实教育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社会救助扶贫等帮扶措施,老胡依靠产业扶持,帮助王龙光养羊19只,年收入超过2万元;安排其妻子在村里的为民合作社工作,成了“家门口就业”的带头人,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劝说其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艺系学习的大女儿,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在村里的合作社任技术员。2018年底,王龙光一家光荣脱贫,还在村里的农民夜校大讲堂上,给其他贫困户分享脱贫致富的心得体会。

和王龙光一样的贫困户,通过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扶志”又“扶智”,感到生活有奔头,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赵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79人,2018年底全部脱贫。

让每个村民刷存在感

走访农户,老胡从不开车,他说,你开着车呼啸而过,老百姓咋和你谈心、交心。他和村民的谈心,都是在村口地头。

去年3月份,正值村两委换届选举,一名村民跑到村委大喊,母亲都八十多岁了,还住在就要倒塌的房子里,你第一书记管不管?老胡简单了解他家情况后说,你家不符合贫困户的条件,有安全住房,为什么单让老母亲住危房?一通说教,这名村民悻悻而去。

说归说,训归训。选举结束后,老胡就来到这名村民家里实地查看老人住房是否安全,并且经常和村两委干部到他家走访,送去生活用品。

驻村久了,老胡摸清楚了:有些村民就怕干部不把他放在心里,他们发发牢骚,就是要刷存在感;老百姓平常反映的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就是这些小事,要把它当成大事来办,不然小事也会酿成大事。

让党员干部又红又专

驻村一段时间后,老胡发现一个现象:村两委干部也有着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等着上级布置任务,靠着驻村工作队开展扶贫工作,总想从帮扶单位要钱要物。虽然他们也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但因为不善管理不懂经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有心”而“无力”。

怎样让脱贫后的贫困户不再返贫?怎样不产生新的贫困人口?如何形成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老胡发现办法只有一条——发展村集体经济。他和驻村工作队、党员干部一道,改变传统经济作物种植习惯。村里成立了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村民1000多亩耕地,发展经济效益高的设施农业,同时争取上级扶贫资金1000多万元,建立艾草种植基地、小杂粮加工厂,发展智慧农业、休闲康养旅游业。

发展村集体经济,需要有“会管理、懂经营”的专业人才。老胡清楚,他和工作队员都不行,于是老胡请来河南三农实业公司专家到村里授课,和村组干部参与合作社管理,边学习,边摸索,在学中干,在干中学。2018年,赵庄村实现集体产业“零的突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多元,今年有望达到20万元。

驻村快两年了,老胡说自己收获满满:驾车水平越来越高;往年经常坐在电脑桌前的颈椎病没有了;脸晒黑了,但身体更健康了。

问他失去了什么,老胡略加思索:掉了两颗牙,松动了两颗牙,一直没有时间去修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