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又“扶智”讓生活有奔頭

鄭州日報記者 李曉光 通訊員 宋躍偉

讓貧困群眾有奔頭

2017年11月,老胡到登封市石道鄉趙莊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他在挨家挨戶走訪時發現,村裡因病、因學、因缺少技術致貧比例高達88%,一些貧困群眾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如何使他們“扶一把、站起來”,成了老胡駐村幫扶急需解決的問題。

村裡三組王龍光一家是2017年新識別的貧困戶。他因車禍不能幹重活,患有肝硬化,四個女兒均在上學,妻子想靠養殖脫貧又缺乏技術,是典型的因病、因學、因缺技術致貧戶。老胡得知情況後,主動把王龍光一家作為結對幫扶對象,鼓勵他們靠辛勤勞動脫貧致富。

除了落實教育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社會救助扶貧等幫扶措施,老胡依靠產業扶持,幫助王龍光養羊19只,年收入超過2萬元;安排其妻子在村裡的為民合作社工作,成了“家門口就業”的帶頭人,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勸說其在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園藝系學習的大女兒,大學畢業後返鄉創業,在村裡的合作社任技術員。2018年底,王龍光一家光榮脫貧,還在村裡的農民夜校大講堂上,給其他貧困戶分享脫貧致富的心得體會。

和王龍光一樣的貧困戶,通過駐村工作隊及村兩委“扶志”又“扶智”,感到生活有奔頭,激發了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趙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65戶279人,2018年底全部脫貧。

讓每個村民刷存在感

走訪農戶,老胡從不開車,他說,你開著車呼嘯而過,老百姓咋和你談心、交心。他和村民的談心,都是在村口地頭。

去年3月份,正值村兩委換屆選舉,一名村民跑到村委大喊,母親都八十多歲了,還住在就要倒塌的房子裡,你第一書記管不管?老胡簡單瞭解他家情況後說,你家不符合貧困戶的條件,有安全住房,為什麼單讓老母親住危房?一通說教,這名村民悻悻而去。

說歸說,訓歸訓。選舉結束後,老胡就來到這名村民家裡實地查看老人住房是否安全,並且經常和村兩委幹部到他家走訪,送去生活用品。

駐村久了,老胡摸清楚了:有些村民就怕幹部不把他放在心裡,他們發發牢騷,就是要刷存在感;老百姓平常反映的也不是什麼大事,但就是這些小事,要把它當成大事來辦,不然小事也會釀成大事。

讓黨員幹部又紅又專

駐村一段時間後,老胡發現一個現象:村兩委幹部也有著貧困戶的“等靠要”思想——等著上級佈置任務,靠著駐村工作隊開展扶貧工作,總想從幫扶單位要錢要物。雖然他們也有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願望,但因為不善管理不懂經營,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有心”而“無力”。

怎樣讓脫貧後的貧困戶不再返貧?怎樣不產生新的貧困人口?如何形成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老胡發現辦法只有一條——發展村集體經濟。他和駐村工作隊、黨員幹部一道,改變傳統經濟作物種植習慣。村裡成立了兩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村民1000多畝耕地,發展經濟效益高的設施農業,同時爭取上級扶貧資金1000多萬元,建立艾草種植基地、小雜糧加工廠,發展智慧農業、休閒康養旅遊業。

發展村集體經濟,需要有“會管理、懂經營”的專業人才。老胡清楚,他和工作隊員都不行,於是老胡請來河南三農實業公司專家到村裡授課,和村組幹部參與合作社管理,邊學習,邊摸索,在學中幹,在幹中學。2018年,趙莊村實現集體產業“零的突破”,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萬多元,今年有望達到20萬元。

駐村快兩年了,老胡說自己收穫滿滿:駕車水平越來越高;往年經常坐在電腦桌前的頸椎病沒有了;臉曬黑了,但身體更健康了。

問他失去了什麼,老胡略加思索:掉了兩顆牙,鬆動了兩顆牙,一直沒有時間去修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