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風華: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西周的那一片桃花源

提及盛世,世人莫不讚嘆修生養息的文景之治,或是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然而,如果再向上追溯千年,那時早就有了為人稱道的成康之治,史稱:

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寫到這裡,心中莫名就想起了那篇《桃花源記》。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那裡沒有苛捐雜稅,也沒有戰爭動亂,百姓淳樸快樂,其樂融融。

此地雖為五柳先生虛構,卻也道出了千百年來許多人心中嚮往的那方淨土。

盛世風華: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西周的那一片桃花源

那麼這世上真的有這樣的桃花源嗎?不清楚,但我覺得3000年前的成康盛世可與之媲美。

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康盛世並非只是周成王和周康王父子兩人之功。其實,他們的先祖們早就在努力地耕耘著那一片片桃花源。

01 岐山:古公亶父的桃花源

周先祖世代為農官,到了古公亶父,他重振后稷、公劉的舊業,不久部落越來越富有。這也引起了周邊戎狄部族的妒忌,他們過來索要財物,古公亶父便給他們。但這並沒有戎狄滿足,他們獅子大開口,索要土地和民眾。言下之意,除了古公,他們什麼都要。

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

民眾憤怒,想要反擊。而古公亶父卻說道:“戎狄的目標是土地和民眾,於民眾而言,只不過換了個君主,實在不忍心看見他們為我而犧牲性命。”

詩曰: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然後,古公亶父便舉家離開了豳地,涉漆水、沮水,翻過樑山,來到了歧山腳下定居。

盛世風華: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西周的那一片桃花源

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

可惜,戎狄的算盤打錯了,以為靠武力就能得到民眾。豳地民眾得知古公遷徙後,寧願舍掉那裡的財產,也要扶老攜幼,舉家前來投奔古公。後來,周邊國家的民眾聽說古公仁慈,也爭相前來投奔他。

隨著前來投奔的民眾越來越多,古公亶父開始營建都城,為民眾蓋房子,教他們改掉以前的陋習。

沒有武力的脅迫,民眾卻自願前來投奔古公亶父,不就是因為西岐是他們心中嚮往的桃花源嗎?

盛世風華: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西周的那一片桃花源

古公亶父

02 豐京:周文王的桃花源

周文王即位後,繼續修養德行,施行仁政,後遷都豐鎬。

1)人才來附

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時任西伯的周文王尊老愛幼,禮賢下士。為了迎接遠方的有識之士,常常顧不上吃飯。如果仔細分析前來投奔文王的賢士,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西周是眾望所歸了。

  • ①文王四友:太顛、閎夭、散宜生以及南宮适,他們皆是才華出眾的人士,後來成為文王的四個親信大臣;
  • ②諸侯始祖:鬻子、姜子牙,鬻子就是楚國開國君主熊繹的曾祖父,姜子牙不但是齊國的始祖,其深諳兵法,後來成為西周的第一功臣;
  • ③殷商大夫:辛甲原為紂王的大臣,屢諫不聽,反遭誣陷,被迫離開朝歌,聞得西伯賢明,於是前來投奔,西伯親自相迎並封為公卿。雖然其才華不如上面六位出眾,但卻給出了一個非常清晰的信號,那就是殷商的賢臣開始棄暗投明了,如果商紂王不改過自新,那麼商朝的賢臣便會像流水一樣湧向西周。只可惜西周這邊已經明確打開大門歡迎他們的到來,而紂王仍然醉生夢死,恣意殘害群臣。
  • ④仁人志士:伯夷、叔齊兄弟倆,因淡泊名利而流芳百世,也不遠千里從孤竹國前來投奔文王,他們既然不為名利,為何還遠赴西岐?難道不就是認為西周是他們心中所向往的那片淨土嗎?
盛世風華: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西周的那一片桃花源

2)諸侯來歸

周邊的諸侯聽聞文王明辨是非,常請他主持公道。

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祇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有一次,虞、芮兩國曾為邊境接壤處的田地歸屬而爭吵不休,最終雙方約定請文王裁決。當他們來到西岐,剛走到邊境,就看到田裡的農夫們正在爭吵著什麼,上前一打聽,原來不是為了爭奪那一尺田地,而是想方設法謙讓給對方。虞、芮國君心生慚愧,自嘆連西周的百姓都不如,更何況文王。諸侯們聽聞此事後,紛紛前來歸附西伯,大概有40多家。

人才來附,諸侯來歸,周文王在豐京營建的桃花源成為天下有識之士嚮往的樂土。

盛世風華: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西周的那一片桃花源

03 洛邑:周武王的桃花源

周武王即位後,推翻商紂,營建洛邑。

1)孟津會盟

世人不堪商紂暴政,民怨沸騰,請求西周替天行道,取而代之。

九年,武王上祭於畢。東觀兵,至於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

周武王即位9年後,以文王的名義前往孟津閱兵,天下諸侯心向西周,不約而至者竟達到800家之眾。當是時,白魚入船,天降赤烏,皆為祥瑞,天下諸侯齊聲請戰,但是武王卻以時機未到而回絕了。

盛世風華: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西周的那一片桃花源

2)牧野之戰

  • ① 法器來周

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彊抱其樂器而餎周。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

二年後,商紂王更加昏聵無道,殘害忠臣。賢臣商容因多次進諫被紂王廢黜,王子比干力諫而被紂王挖心,箕子被紂王囚禁。紂王庶兄微子,多次勸諫無效,便和太師、少師拿著祭器、樂器前來投奔西周。武王便向天下諸侯發出討伐商紂的檄文。

商代迷信鬼神,認為宇宙萬物皆由上天主宰,而歷代商王便是受命於天的元子,在人間執行上天的旨意。巫師憑藉祭器、樂器,通過相關儀式來獲得天命。

由此可見,那些法器對商王有多重要。失去了法器的商紂王將無法獲得天命,也就意味著他將失去帝王之位,而商王朝氣數已盡。

外失諸侯,內逐賢臣,紂王此時已是眾叛親離,殷商的滅亡只差臨門一腳。

  • ② 臨陣倒戈

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

周武王以4.5萬人的西周大軍正面進攻商紂王的70萬軍隊。史上最神奇的一幕出現了,看著姜子牙的軍隊迎面疾馳而來,商紂王的軍隊毫無鬥志,雙方還未刀刃相接,紂王的軍隊突然紛紛臨陣倒戈,掉頭殺向紂王,紂王逃走後自焚。

牧野之戰因此成為史上以少勝多且傷亡最小的戰鬥,為什麼?民心所向,眾望所歸。周武王寧願放棄2年前孟津會盟時的大好機會,推遲到此時討伐商紂王,就是想用最小的傷亡來換取朝代的更迭。當初,古公亶父為了民眾的安危放棄家園,如今,周武王同樣將民眾的生命置於首位。這才是周武王所言時機成熟的真正含義啊!

盛世風華: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西周的那一片桃花源

3)營建洛邑

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惡,貶從殷王受。日夜勞來定我西土,我維顯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塗,北望嶽鄙,顧詹有河,粵詹雒、伊,毋遠天室。”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周武王推翻紂王,分封諸侯之後,卻仍然寢食難安。周公旦問其原因,周武王道出了心中夙願:“貶黜佞臣,安定犬戎,將大周之德教弘揚四方,讓人們定居於平坦之處而非險隘之處。”

原來讓武王夜不能寐的竟是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只是岐山腳下,也不僅是豐鎬京都,而是為華夏子民在雒邑營建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周城,那時人們可自由地放馬於華山之南,盡情地放牛於桃林之野,那裡再沒有干戈,也不需要軍隊。

盛世風華: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西周的那一片桃花源

4)問禮於箕子

武王已克殷,後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亡國宜告。武王亦醜,故問以天道。

武王為了弘揚周德,特意向殷商前臣箕子請教殷禮。周朝是農業起家,長久以來居住在缺乏教化的戎狄之中,即便出了古公亶父、文王這樣的聖人,摸索出一套周朝的教化方案,但是和傳承了幾百年的殷禮相比,完全沒有可比性。武王想要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周禮,殷禮是最好的參考。可惜,武王心願未遂,便匆匆離世。

歷時十餘年,武王殫精竭慮就是想在洛邑為華夏子民營建一個桃花源,可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

盛世風華: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西周的那一片桃花源

04 周公攝政,迎來盛世

周公旦是周武王最親近也是最信賴的人,當仁不讓,接下武王留下的重擔。

1)周公吐哺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周成王年幼,周朝初定,周公旦擔心諸侯叛變,攝政當國。周公旦為了禮遇四方賢士,常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

盛世風華: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西周的那一片桃花源

2)制定周禮

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

周公旦借鑑自上古到殷商的禮樂,留其精華,去其糟粕,創建了一整套適合周朝的禮樂制度,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個領域,使其成為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周公旦以《周禮》來教化萬民和百官,從此民風向善,四海昇平。

3)傳承家風

周公歸,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稱:“為人父母,為業至長久,子孫驕奢忘之,以亡其家,為人子可不慎乎!”多士稱曰:“自湯至於帝乙,無不率祀明德,帝無不配天者。在今後嗣王紂,誕淫厥佚,不顧天及民之從也。其民皆可誅。”

萬卷藏書宜子弟,十年種木長風煙。周公又特意作《多士》、《毋逸》,是為了讓成王牢記大周之今日是幾代人的篳路藍縷,時刻提醒自己當遠離淫逸,才能將繁華永駐。

盛世風華: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西周的那一片桃花源

鳳凰于飛,翽翽其羽,亦集爰止。藹藹王多吉士,維君子使,媚於天子。

鳳凰于飛,翽翽其羽,亦傅於天。藹藹王多吉人,維君子命,媚於庶人。

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菶菶萋萋,雝雝喈喈。

其實,告誡成王的又豈止周公旦一人。周公旦去世後,三公之一的召公奭在陪同成王出遊之時,又寫下《卷阿》,來告誡成王當以身作則引導百官,就如同鳳凰引領百鳥齊飛。

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釗見於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毋多欲,以篤信臨之,作顧命。

成王謹記周公教誨,彌留之際,又將康王託付於召公、畢公。兩人作《顧命》來告誡康王。

正是這一代代優良家風的賡續傳承才有了40多年的成康盛世。

結語:

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周朝歷代先祖們的心願不過如此簡單,竟然使得百姓舉家來奔,賢士接踵而至,諸侯蜂擁來附。夢想並非一蹴而就,幾代人的篳路藍縷才成就了後來的成康盛世。

從岐山腳下,到豐鎬京都,再到洛邑,周朝的疆域與日俱增,為什麼?因為天下黎民都想要入住那一片桃花源啊!

參考資料:《史記》、《詩經》、《尚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