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农户与耕织神供奉,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俗文化,农户与耕织神供奉,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在传统“民以食为天”“靠天吃饭,赖地穿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农业社会里,要保证“五谷丰登”,必须依靠风调雨顺;而“风调雨顺”的主宰权分属于不同神灵,除了天庭总管“天老爷”以及大地总管后土娘娘(社神)需要敬奉,神农、后稷等祖先神以及龙王等“现管”也要伺候好。古代周民族崇拜的始祖神后稷是主管农业之神。据《诗经》《史记》《山海经》《淮南子》等书记载,后稷是黄帝的曾孙帝营(帝俊)的儿子,其母亲是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姜嫄。

中国民俗文化,农户与耕织神供奉,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姜嫄在出游野外时践踏了一巨人足迹而感身孕,结果生下个怪胎,即后来的后稷。其母认为怪胎不祥,便将他弃在狭巷之中,结果连牛马经过,都远远避开而不践踏;其母又把他丢弃在树林中,结果又正赶上树林砍伐;实在没法,其母便随手将其丢在河渠的冰面上,结果群鸟飞来,用羽翼温暖着他。后稷接二连三幸免于死,其母只好将他抱回重新抚养,并给他取名为“弃”“弃”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收集各类野生植物种子,用自己的小手种到地里。长大成人后,他很快成为种地好手,能因地制宜,适时播种。

中国民俗文化,农户与耕织神供奉,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帝尧听说他善于耕种,就聘请他管理与指导天下农事。由于他发展农业有功,帝尧封他于部地,号日后稷,别姓姬氏,成了周民族的始祖。后稷死后,为了纪念他,人们将他葬在山环水绕的“都广之野”。另据《山海经》载,后稷有个叫“叔均”的孙子是最早教民用牛耕地的人。因后稷祖孙于稼精有功,人们尊其为农神,或谷神。又因农业和土地密不可分,故后世多社、稷合祭。自周成王郊祀后稷,上自京师,下至府州县皆有社稷祠坛之设。土地和五谷收成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稳定。因此,“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中国民俗文化,农户与耕织神供奉,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农业丰收要靠风调雨顺,因此龙王崇拜由来已久。龙作为汉民族创造的“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闻一多《伏羲考》),其原型是生物界现实存在的蜥蜴、大蛇、大蛟等水中爬行类动物,这些动物往往在下雨前出来活动,于是,原始人类就把它们和雨这种当时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山海经·大荒东经》说:“早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淮南子·地形训》则记载了民间“土龙致雨”的传说。暴风雨来临之前,往往出现乌云滚滚的天象,古人就想象成那是龙升天致雨。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自古视龙为自己的祖先,并有许许多多神奇而又美丽的传说。

中国民俗文化,农户与耕织神供奉,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相传二月初二是龙王登天的日子,或“二月二,龙抬头”,俗称“春龙节”“龙头节”。在这天的清晨,人们便纷纷早起,点灯笼、带草灰、携谷糠等物,洒向河边、井旁,并引龙入室,祈求他保佑一年风调雨顺。龙头节这天,人们除了吃龙鳞饼,喝龙须面以外,妇女还要停止针线,以防伤了龙的眼睛。老龙在愉快而顺利地抬起他那高贵的头后,风伯、雨师、雷公等与气象有关的神灵也都出来捧场。人们也不敢对他们息慢,随后也要进行专门的祭祀,以求得他们全年服务及时周到,从而使庄稼有个好收成。

中国民俗文化,农户与耕织神供奉,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佛经中也有十大龙王兴云降雨的传说。现在,民间依然见到每年有几龙治水的说法,一龙治水,尽职尽责,预示着当年要发生涝灾,而龙多了互相推诿,反而预示着年头干早,于是民间有句俗话叫做:“龙多了主旱,老婆多了晚饭。”唐宋以后,历代帝王屡屡加封龙王,对民间信仰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龙王本来没有守土之责,但道教吸取了佛教及民间龙王传说,又创造出带有区域划分的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西游记》中关于东海龙王的塑造,就是建立在这种信仰基础之上的。民间龙王信仰非常广泛,以至于全国各地都遍布着形形色色的龙王庙。旧时每当久早不雨时,人们就向龙王爷祈雨。

中国民俗文化,农户与耕织神供奉,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如果祈雨祭祀后,诸神仍不赐雨,中国民俗还设置了一套补救措施,那就是通过“零祭”这种饱含阳刚之气的宗教仪式来迫使神灵降雨。零祭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的春秋时期就风行于民间,只是后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祭祀制度,到了汉代发展到极盛,由原来每年的春、秋两次祭祀,发展为一年五次,东汉又简化为一次。可见,零祭的级别与形式因时而异,没有统一的严格规定。据《春秋繁露》等文献典籍记载,西汉的等祭非常复杂,民间求雨,按五行分作春、夏、季夏、秋、冬五次进行。

中国民俗文化,农户与耕织神供奉,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如单是春旱求雨就有一套复杂的讲究:先择五行属“水”的吉日,在城东南筑起八尺见方的祭坛,献上生鱼八条,玄酒、脯肉若干,做八尺长青龙一条,置于中央,四丈长青龙七条,面向东方,相隔八尺陈列,令儿童、田精夫各八人,斋戒三天,穿青衣立于青龙旁,疯狂起舞;然后令一巫祝,口念祭词,手舞足蹈;还要杀雄鸡、烤公猪、斋蟾蜍,程序极为繁杂,时间延续相当长久,往往一直感动得老天落下雨滴为止。尽管这种祭祀仍然采取讨好上天的形式,但同时也显示了一下人们凭借自己的法力制服天地的气魄。总之,在中国“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里,人们通过对与农事有关的各种神仙的祭祀,寄托祈求丰衣足食的最基本生活愿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