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文化,農戶與耕織神供奉,體現了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中國民俗文化,農戶與耕織神供奉,體現了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在傳統“民以食為天”“靠天吃飯,賴地穿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農業社會里,要保證“五穀豐登”,必須依靠風調雨順;而“風調雨順”的主宰權分屬於不同神靈,除了天庭總管“天老爺”以及大地總管后土娘娘(社神)需要敬奉,神農、后稷等祖先神以及龍王等“現管”也要伺候好。古代周民族崇拜的始祖神后稷是主管農業之神。據《詩經》《史記》《山海經》《淮南子》等書記載,后稷是黃帝的曾孫帝營(帝俊)的兒子,其母親是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兒姜嫄。

中國民俗文化,農戶與耕織神供奉,體現了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姜嫄在出遊野外時踐踏了一巨人足跡而感身孕,結果生下個怪胎,即後來的后稷。其母認為怪胎不祥,便將他棄在狹巷之中,結果連牛馬經過,都遠遠避開而不踐踏;其母又把他丟棄在樹林中,結果又正趕上樹林砍伐;實在沒法,其母便隨手將其丟在河渠的冰面上,結果群鳥飛來,用羽翼溫暖著他。后稷接二連三倖免於死,其母只好將他抱回重新撫養,並給他取名為“棄”“棄”很小的時候就喜歡收集各類野生植物種子,用自己的小手種到地裡。長大成人後,他很快成為種地好手,能因地制宜,適時播種。

中國民俗文化,農戶與耕織神供奉,體現了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帝堯聽說他善於耕種,就聘請他管理與指導天下農事。由於他發展農業有功,帝堯封他於部地,號日後稷,別姓姬氏,成了周民族的始祖。后稷死後,為了紀念他,人們將他葬在山環水繞的“都廣之野”。另據《山海經》載,后稷有個叫“叔均”的孫子是最早教民用牛耕地的人。因后稷祖孫於稼精有功,人們尊其為農神,或穀神。又因農業和土地密不可分,故後世多社、稷合祭。自周成王郊祀后稷,上自京師,下至府州縣皆有社稷祠壇之設。土地和五穀收成關係到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穩定。因此,“社稷”也就成了國家的代名詞。

中國民俗文化,農戶與耕織神供奉,體現了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與此同時,農業豐收要靠風調雨順,因此龍王崇拜由來已久。龍作為漢民族創造的“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聞一多《伏羲考》),其原型是生物界現實存在的蜥蜴、大蛇、大蛟等水中爬行類動物,這些動物往往在下雨前出來活動,於是,原始人類就把它們和雨這種當時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聯繫起來。《山海經·大荒東經》說:“早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淮南子·地形訓》則記載了民間“土龍致雨”的傳說。暴風雨來臨之前,往往出現烏雲滾滾的天象,古人就想象成那是龍昇天致雨。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自古視龍為自己的祖先,並有許許多多神奇而又美麗的傳說。

中國民俗文化,農戶與耕織神供奉,體現了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相傳二月初二是龍王登天的日子,或“二月二,龍抬頭”,俗稱“春龍節”“龍頭節”。在這天的清晨,人們便紛紛早起,點燈籠、帶草灰、攜穀糠等物,灑向河邊、井旁,並引龍入室,祈求他保佑一年風調雨順。龍頭節這天,人們除了吃龍鱗餅,喝龍鬚麵以外,婦女還要停止針線,以防傷了龍的眼睛。老龍在愉快而順利地抬起他那高貴的頭後,風伯、雨師、雷公等與氣象有關的神靈也都出來捧場。人們也不敢對他們息慢,隨後也要進行專門的祭祀,以求得他們全年服務及時周到,從而使莊稼有個好收成。

中國民俗文化,農戶與耕織神供奉,體現了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佛經中也有十大龍王興雲降雨的傳說。現在,民間依然見到每年有幾龍治水的說法,一龍治水,盡職盡責,預示著當年要發生澇災,而龍多了互相推諉,反而預示著年頭幹早,於是民間有句俗話叫做:“龍多了主旱,老婆多了晚飯。”唐宋以後,歷代帝王屢屢加封龍王,對民間信仰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龍王本來沒有守土之責,但道教吸取了佛教及民間龍王傳說,又創造出帶有區域劃分的諸天龍王、四海龍王、五方龍王。《西遊記》中關於東海龍王的塑造,就是建立在這種信仰基礎之上的。民間龍王信仰非常廣泛,以至於全國各地都遍佈著形形色色的龍王廟。舊時每當久早不雨時,人們就向龍王爺祈雨。

中國民俗文化,農戶與耕織神供奉,體現了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如果祈雨祭祀後,諸神仍不賜雨,中國民俗還設置了一套補救措施,那就是通過“零祭”這種飽含陽剛之氣的宗教儀式來迫使神靈降雨。零祭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先秦的春秋時期就風行於民間,只是後來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祭祀制度,到了漢代發展到極盛,由原來每年的春、秋兩次祭祀,發展為一年五次,東漢又簡化為一次。可見,零祭的級別與形式因時而異,沒有統一的嚴格規定。據《春秋繁露》等文獻典籍記載,西漢的等祭非常複雜,民間求雨,按五行分作春、夏、季夏、秋、冬五次進行。

中國民俗文化,農戶與耕織神供奉,體現了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如單是春旱求雨就有一套複雜的講究:先擇五行屬“水”的吉日,在城東南筑起八尺見方的祭壇,獻上生魚八條,玄酒、脯肉若干,做八尺長青龍一條,置於中央,四丈長青龍七條,面向東方,相隔八尺陳列,令兒童、田精夫各八人,齋戒三天,穿青衣立於青龍旁,瘋狂起舞;然後令一巫祝,口唸祭詞,手舞足蹈;還要殺雄雞、烤公豬、齋蟾蜍,程序極為繁雜,時間延續相當長久,往往一直感動得老天落下雨滴為止。儘管這種祭祀仍然採取討好上天的形式,但同時也顯示了一下人們憑藉自己的法力制服天地的氣魄。總之,在中國“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里,人們通過對與農事有關的各種神仙的祭祀,寄託祈求豐衣足食的最基本生活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