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避暑勝地是誰最先發現的?你在北戴河看到他的雕像了嗎?

誰發現了北戴河,誰最早認識到北戴河的避暑價值?許多去過北戴河的人不一定知道。其實,北戴河有這位先知者的雕像,只是一般人沒注意到罷了。

他的雕像在老慮石海灘附近,從老虎石海上公園售票處往東約200米的山嘴上,有一尊雕像,就是他最先發現北戴河的價值。

山嘴上立了塊方碑,方碑上是一尊頭像,方碑上有文字:

           金達 

            1852-1936

金達,英國工程師,對我國的鐵路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893年勘探津榆鐵路線路時,來到北戴河海濱,發現這裡風光旎麗,海灘沙軟潮平,夏季氣候宜人,非常適宜避暑療養,在京津等地廣為宣傳。外國人及中國達官貴人蜂擁而至,購地建房,北戴河發展成為遠東有名的避暑地。金達為北戴河旅遊避暑地的開發利用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北戴河避暑勝地是誰最先發現的?你在北戴河看到他的雕像了嗎?

北戴河避暑勝地是誰最先發現的?你在北戴河看到他的雕像了嗎?

這塊碑沒有金達的英文名。查閱可知,金達全名為:克勞德·威廉·金達 (Claude William Kinder C.M.G. 1852年-1936年)。父親托馬斯·威廉·金達(Thomas William Kinder)在香港做過造幣廠總領,後到日本大阪任皇家造幣局總監。

金達生於日本,在俄國聖彼得堡學鐵路工程,畢業後在日本任助理工程師,後被日本鐵路部門解僱。

他離開日本到上海,後來又到唐山。經朋友介紹,他謁見李鴻章,面陳修建唐胥鐵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李鴻章讓他主持修建。

唐胥鐵路是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1880年建成,是我國第一條鐵路,也是單軌鐵路,只有7.5公里,專門用來為開平礦務局運媒。說來也是笑話,唐胥鐵路修通了,但清政論禁止使用機車,只好用騾馬在鐵軌上曳車,又稱“馬車鐵路”。第二年才改用機車牽引。

唐胥鐵路之後,修了津沽鐵路,1887年修建,1888年通車。這是伍廷芳主持修建的鐵路,中國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曾參與修建。

津榆鐵路是唐胥鐵路的延伸,南延伸到津沽鐵路的西林鎮,北延長到山海關,全長127公里。1890年動工,1894年建成通車。金達正是在修建津榆鐵路過程中發現北戴河的。

那時候,皇家避暑是到山裡,承德避暑山莊,外人當然不得進入。海濱避暑還是洋人的愛好。1893年,洋人金達勘探津榆鐵路,來到北戴河,發現它是美妙的避暑目的地。回到天津,他大肆宣揚北戴河的山水風光和經濟價值,他率先在北戴河建木屋避暑辦公,英美等國的傳教士隨後來此遊覽。

1894年,津榆鐵路通車,北戴河設有一站。乘坐快車,天津到北戴河只需4小時,北京只需8小時。一時間,外國傳教士、國內達官顯貴紛紛在北戴河購地建房。

1998年,清政府開放秦皇島為通商口岸,並劃定北戴河海濱為各國人士避暑地,準中外人士雜居。北戴河成為第一個政府批准的向中外人士開放的旅遊度假區。

1999年的盛夏,有近500外國人到北戴河避暑。有記者無不誇張地寫道:“現在在天津只能看到2個外國人,在北平最多也不會多於20個,因為他們都到北戴河避暑去了!”

北戴河125年的避暑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從1893年至20世紀40年代為第一階段,這時北戴河是達官貴人的避暑地。民國時期,北戴河已經成為與青島、廈門、廬山齊名的四大別墅區。據《北戴河志》統計,北戴河共建有美、英、德、法、日、俄等20多個國家的別墅建築483幢,中國別墅236幢。

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北戴河是療養地。在這裡建起了中國鐵路總工會北戴河肺結核療養院、中國煤礦工人北戴河療養院等30多家療養院。

1979年,北戴河被定為對外開放旅遊區。1980年,只有2萬人口的北戴河,高峰期一天要接待4萬遊客,找不到住的地方,遊客只好在晚上支起帳篷。1984年,草場村40多歲的郭文香利用自家的三間房子辦起了北戴河最早、全國第一批的家庭旅館。

北戴河避暑勝地是誰最先發現的?你在北戴河看到他的雕像了嗎?

北戴河公共海濱浴場

北戴河避暑勝地是誰最先發現的?你在北戴河看到他的雕像了嗎?

北戴河公共海濱浴場


到了90年代,北戴河的旅遊進入火爆時代,年接待中外遊客達500多萬人,旅遊收入曾一度佔到秦皇島市國內生產總值的15%。

進入新世紀,北戴河的盛夏幾乎人滿為患。現在年旅客總量達900萬人,且都集中在2個多月的時間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