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权之子孙登、萧衍之子萧统,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最是无情帝王家。在皇帝眼里,早已没有家事之说,凡事以国为重,若有人威胁到皇位,自然是罪不容诛。当然,最让皇帝担心的莫过于太子了。

太子能力出众是好事,不过一旦让皇帝起了疑心,这东宫之位也是说废就废的。孙登和萧统这两太子运气好,没被废过,能力也不差,却都因英年早逝与皇位“完美”错过。

东吴太子孙登——才能出众,仁德善良,擅于处理父子矛盾,却败给了命运

东吴开国皇帝孙权一共有七个儿子,其中长子就是孙登。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孙权应该立“嫡长子”为太子。然而,孙权在当皇帝以前从未说过哪个妻子是正妻,当了皇帝后也没立过皇后。

从孙权之子孙登、萧衍之子萧统,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所以,长子孙登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太子。孙权称帝后,孙登也随之晋升,成为皇太子。

  • 才能出众

孙权对太子异常重视,几乎是倾尽全力来打造接班人。在孙权的授意下,东吴几乎所有的才俊都是东宫的门客,这就比如诸葛恪、张休、谢景、范慎等。太子师傅的班底也颇为豪华,这就包括当时的大儒程秉以及征崇。

从孙权之子孙登、萧衍之子萧统,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如此一来,江东几乎所有的豪门贵族都和太子有着联系。孙权殷切盼望太子能成才,孙登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几年的培养下来,孙登能文能武,朝臣上下一片赞许。

有才之人若是没有德行,成不了大事,而孙登恰巧又是德才兼备。

  • 仁德善良

1.留贤名于世

古来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孙登深谙此理。

一次他乘马出行,却遇到了意外。什么事?耳边飞来一颗弹丸,说好听点是误伤,说难听点可就是“恐怖袭击”了。侍卫们更是紧张,惟恐出现刺客,于是四处巡查。

而路边还正好有一个拿弹弓的人,侍卫们就把那个人抓起来带到孙登面前。孙登是个谨慎的人,他不会“错杀一人”。在经过比对后,他发现袭击的弹丸和此人的弹丸不一致,就决定放过这个路人。

然而,周围的几个侍从还是不依不饶,心里想着,太子遇袭怎么着也得找个人出口气吧。于是乎,他们就劝孙登杀一儆百,以示“皇家威严神圣而不可侵犯”。

不过生性善良的孙登怎会因此降怒于人,他没有惩罚路人,反而教训了那个提意见的侍从。太子贤德的名声,也因此在百姓中流传。

2.孝顺而又真诚

孙登久未立皇后,不是他不想,而是没有机会,而孙登恰巧给了他机会。

当孙权想要立太子之时,孙登婉言推辞,不是他不想当太子,而是他想孝顺其养母。孙登认为,立太子之前应当先立王后。

孙权一听乐了,他也早想立后,却始终找不到机会,而孙登这次提出来,他正好一并封后。

于是,孙权接着问,“你认为当立谁为王后?”孙登没有正面回答孙权的问题,而是委婉地说他的母亲在吴郡,意思就是他的养母徐夫人。

从孙权之子孙登、萧衍之子萧统,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然而,徐夫人并不得宠,这才搬到吴郡。而她算是干对了一件事,就是抚养过孙登。孙登是个有恩必报的人,何况是自己的养母?

可是,孙权中意的可不是徐夫人,而是步夫人,孙登也不是不知道。孙权听到孙登的回答,自然是不高兴。

孙登在当时恶劣的斗争环境中,没有选择一味地奉承父皇,而是真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着实是一股清流。孙权听到这样的回答,虽然有些生气,但更多的也是赞许。

  • 颇有政治头脑,懂得分寸,善于处理父子矛盾

1.颇有政治头脑,懂得分寸

经过赤壁一役后,东吴的重心被转移到了武昌,而孙权又不可能一直守在武昌。所以,他就命太子孙登帮他看天下。

从孙权之子孙登、萧衍之子萧统,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当时的武昌,是东吴的军事重镇,东吴几乎一半的兵力都集中在武昌。孙权把如此重任交给孙登,对他的信任可见一斑。

孙登大可借此来建功立业,不过自从他到任以后,武昌风调雨顺,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建功立业也无从谈起。不过孙登毫不气馁,反而兢兢业业,把武昌治理得有条不紊,臣民皆称其为“贤”。

就在他“羽翼渐丰”时,孙登二弟孙虑病逝了。如同大多数老年丧子的帝王一样,孙权非常痛苦,寝食难安。

孙登听闻消息后,立马赶回京奔丧,以军国大事为要劝慰其父。并且,他也表达了自己想要留在京都陪父皇的愿望,孙权也同意了。

孙登这一出回京,既表达了自己的孝心,又避免了父亲说其功高盖主,可谓一箭双雕。

2.审时度势,善于处理父子矛盾

和大多数老皇帝一样,孙权到了老年也变得昏庸,猜疑心也越来越重。为了控制权力,孙权在晚年甚至搞起了特务组织。

既然是特务,就得揭发不法大臣的罪行,这样才能有升迁的机会。又因为特务机构的权力大, 人员构成鱼龙混杂,难免会有一些冤假错案发生。

孙权的权力是集中了,可大臣们却一个个都是怨声载道。在抓住特务头子吕壹的把柄后,大臣们集体上书。孙登自小接受儒家的治国思想,自然也是反对孙权,不过他选择了不吭声,只是暗示。

从孙权之子孙登、萧衍之子萧统,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最后,在大臣们的连续上书下,孙权顶不住压力处死了吕壹。这件事孙登自然有参与,可是他从未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避免了与孙权的直接冲突,其“城府”何其之深?

3.不争不抢,礼貌谦让

在孙权的众多夫人中,王夫人算是仅次于步夫人的一个,而且她还生下了孙权的第三子孙和,孙权自然是宠爱这个儿子。对比其他儿子,孙和的居所算是最好的,收到的奖赏也是最多的。

面对这个“来势汹汹”的弟弟,孙登心里自然是不舒坦。然而,他却选择情不外露,一直以兄长之礼对待这个弟弟。

他这么做,也消除了父亲的疑虑与大臣们的担忧。总的来说,这个太子很称职,也很懂事,所以他的太子之位也一直固若金汤。

  • 功名已成身先死

按理说,这么一个接近于“完美”的太子,只要孙权脑子不糊涂,孙登成为下一任“东吴大帝”是迟早的事。然而,事终究不遂人愿。

从孙权之子孙登、萧衍之子萧统,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公元241年(33岁,21年太子生涯),孙登带着满满的遗憾病逝,临死前还曾上书:

“皇子孙和仁孝,德行清茂,希望父皇早立孙和为太子,以系民望。”

并且,他还举荐了许多贤良之士。

太子之死,令孙权悲痛不已;死前还留下这么多忠直的建议,孙权更是感动。最后,孙权钦定孙登谥号为“宣”,以示其贤德。

不得不说,孙登当太子,可谓是当出了历朝历代东宫的楷模。然而接下来这位,算不上是楷模,若是生在太平盛世,定是个仁德之君,可他却生在乱世。而且,和孙登一样,他也英年早逝,连守成之君都未能当上。话不多说,下一位悲情太子——萧统。

南梁昭明太子萧统——才高八斗,仁孝爱民,却又少了城府,缺了强硬,终被猜忌,抑郁而终

和孙登一样,这位太子也是英年早逝,不过他更惨,被父皇猜忌不说,还因此抑郁而终。

《梁书》中这样评价萧统:

美姿貌,善举止……生而聪睿,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萧统是萧衍的长子,而且是萧衍在三十八岁得来的儿子。现代人三十八岁得子都已经算是“老来得子”了,何况古代?所以说,他是异常重视这个儿子。

从孙权之子孙登、萧衍之子萧统,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在萧统出生时,萧衍正在攻打建康城,而且没多久,守将就投降了。因此,萧衍更把萧统视作“祥瑞”。

  • 父子的“蜜月期”

萧衍称帝后不久,就有大臣们联合上书说是宜早立太子。萧衍在一番推脱后,还是把还在襁褓之中的萧统立为了太子。

和孙权一样,萧衍也十分重视萧统的教育。在其九岁时,萧统正式入学国子监,而萧衍亲临儿子的开学仪式,就是殷切希望他能学有所成。

而萧统也很争气,真的是看一遍经书就能够说出个大概。由此,萧统的不仅被其父看好,更被诸位大臣称“贤”。

  • 论孝顺,萧统是历朝历代的太子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打小,萧统就表现出了仁孝之心。自从单独出宫以后,萧统还不忘每日思念父亲。

萧衍信佛,萧统也跟着信佛。而且他的信佛可不是单单说说而已,表现就是他在宫中还修建了专门礼佛的场所。每日诵读佛经,而且常常能有所体悟。

只要是萧衍与他讲佛,他总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若是萧衍召见萧统,不管他在干什么,总会整理好衣裳,马不停蹄地赶到大殿。如果萧衍后续没有旨意,或者忘了这件事,他一定会老老实实地呆在门口。

公元526年,萧统之母丁贵嫔病重。萧统二话不说,停止手中一切事务,不眠不休,连着几天几夜亲自照顾母亲。为她端汤送药,一举一动,皆是真孝诚心。

从孙权之子孙登、萧衍之子萧统,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丁贵嫔死后,萧统“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此后直到丁贵嫔下葬,萧统每天伤心得只吃一点东西,有时候甚至不吃。由此,萧统整个人都显得面黄肌瘦。

若不是萧衍看不下去,及时制止了他这种“自残”行为,萧统指不定哪天就饿死了呢。

  • 虽久居深宫,却通晓世事,懂得体察民间疾苦,不失贤名

萧衍在萧统小的时候就给他放权,让他处理政事。而萧统也很乐意处理,比如说司法部门的案件。

萧统非常仁慈,经常减轻一些没必要重的刑罚。而在该重判的案件,比如说诬告他人拐卖人口的案子上,他一改原先的仁慈,施以严惩。官民们这下明白了,太子不是个完全的“软柿子”,该强硬的时候也会强硬。

吴兴这个地方经常爆发水灾,萧衍就想征调民工兴修水利以绝后患。而细心的萧统在分析完利弊后指出,当前若征调大量民工去兴修水利,恐会影响百姓的收成,而没粮食就易生乱……

从孙权之子孙登、萧衍之子萧统,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萧统洋洋洒洒写了许多字,逐步分析了兴修水利为何弊大于利,萧衍看后十分赞赏,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

古来有言,为君当爱民如子。为君者若是能爱民如子,事事以百姓百姓,国家定会兴旺。而

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

时年南梁发动对北魏的战争,由于供给不足,京都内粮价飞涨,很多百姓都饿着肚子。萧统听闻消息后,便以身作则,减少东宫的用膳,把这些省下来的食物都分发给城中百姓。贤德之名,由此在百姓之中广为流传。

  • 乐结文人墨客,好著书立说

萧统从小就表现出对于文学的喜爱,而得天独厚的环境又让他能读到很多古书,以及结交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萧统经常不假思索就能吟诵诗句,一挥而就。而且,在东宫里真真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量的文学大家荟萃东宫,时人评论:“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在不断地交流与自己的努力下,萧衍写了不少文章、诗句,几乎可以出书了。而且,到最后他还真出了一本书——《昭明文选》。

从孙权之子孙登、萧衍之子萧统,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论城府心机,萧统比不上孙登,但说起文学造诣,萧统那可是超出他一大截。

  • 太过仁柔,以至于招致父亲厌恶,“蜡鹅事件”彻底断送了萧统的政治生涯

萧统貌似哪哪都好,然而就是少了点强硬。对于宫里的人犯错,他总是不严惩,只是“草草了事”;对于百姓,他也总是很仁慈。大臣和百姓都称赞他的贤德,然而萧衍却不这么想。

孩子是不错,但是和自己太不一样了。萧衍认为,太子贤名远扬,可与自己却是截然相反,长此以往,天下人不是只知太子而不知皇帝了吗?

到了老年,萧衍更是猜忌太子。不过,他也没什么理由对太子下手,直到“蜡鹅事件”的发生。

1.“蜡鹅事件”前奏

这事还得从太子之母丁贵嫔之死说起,话说丁贵嫔死后,萧统悲痛欲绝。但母亲终究得入土为安,作为儿子,萧统自然是负责母亲的丧葬事宜。而在选墓地这件事上,萧统被设计了。

一个想通过卖地挣钱的商人联络了一个宫中的太监,告诉他把这块地推销给皇帝作为丁贵嫔的墓地,他就能得到一大笔分红。那个太监(俞三副)告诉萧衍,太子选的墓地并不是最好的……于是乎,他就这样把商人的地给“推销”了出来。

从孙权之子孙登、萧衍之子萧统,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此时,萧衍已经步入老年,对太子本来就不信任,听到谁说太子不好,更是起疑。在这种情况下,他责令太子重新选地,无奈,太子只好买了俞三副的地。

2.“蜡鹅事件”

这事还没完,丧事做完以后,一个自称是风水大师的道士找到了萧统说,“这块地不好,不利于墓主人长子日后的发展。”萧统一听,这不是在说自己吗?于是问怎么破解,道士答道,“简单,在墓旁的长子位上备好蜡鹅即可。”

不管出于真信,还是以求心理暗示,萧统听了道士的话,备上了蜡鹅。可没成想,就是因为蜡鹅出事了。

要说萧统的身边人也不可靠,蜡鹅事件就是由他身边的两个亲信鲍邈之、魏雅一手导演的。

虽然同属太子门下,可这两人经常“争风吃醋”。其中魏雅是得宠的一方,鲍邈之不服,就设计陷害魏雅。

一天,鲍邈之向萧衍“告密”,说魏雅请道士欲施法置萧衍于死地。鲍邈之怕萧衍不相信,还“特意”出卖了太子,说太子也参与其中,魏雅这么做就是为了帮助太子早日登临大宝,证据就是丁贵嫔墓前的蜡鹅。

从孙权之子孙登、萧衍之子萧统,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萧衍听到消息后,立马派人去看所谓“蜡鹅”——还真有。之前选墓地,萧衍就对太子不满,现在竟然想置我于死地,好啊!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3.“蜡鹅事件”后续——太子抑郁而终

不过,萧衍好歹是个开国之君,整件事他压根没找太子麻烦,只是处死了那个道士。为什么?这真假着实不好判断,而且萧统毕竟是自己一手带大的。于情于理,处理太子都不合适。

但是,自从这件事以后,萧衍对于太子渐渐生疏,什么国家大事也尽量不让他参与。萧统什么反应呢?恐惧但不吭声,认为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歪。

萧统还是太嫩了,自小接受的儒家教育让他以为一切都可以用仁德之法来解决,而萧衍恰恰不吃这一套。

萧统终日惶恐,怎么办呢?不如沉浸在书海里把,专心著书立说。萧衍也不知该如何处理,不如出家吧,之后在大臣们“救赎”下,萧衍才回归。

从孙权之子孙登、萧衍之子萧统,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可以看到,二人都是个奇葩,不过就当时的南北朝来说,这一切似乎算不了什么。

慢慢地,两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最后竟然大到无可调和的地步。面对父亲的冷落,萧统逐渐抑郁,最后又生了疾病,后又因溺水加重了病情。公元531年,萧统病重。

东宫里的人看到太子病重,想去通知萧衍。可是,萧统在临死前都是一片“仁柔之心”,自己的病情不能影响父皇的心情。在萧统的强烈反对下,侍从们才作罢。

是啊,他终究是自己的父亲,但其后还得加一个“皇”字,失去了父皇的信任,那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四月,萧统去世,年仅三十岁。

如果萧统没有生在帝王之家,而是成为一个文人,或许会有一个无比浪漫的人生吧。

帝心不可测,命运不可揣,太子孙登、萧统的悲情人生或许在出生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一步之遥——中国皇太子政治》、《梁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