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權之子孫登、蕭衍之子蕭統,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最是無情帝王家。在皇帝眼裡,早已沒有家事之說,凡事以國為重,若有人威脅到皇位,自然是罪不容誅。當然,最讓皇帝擔心的莫過於太子了。

太子能力出眾是好事,不過一旦讓皇帝起了疑心,這東宮之位也是說廢就廢的。孫登和蕭統這兩太子運氣好,沒被廢過,能力也不差,卻都因英年早逝與皇位“完美”錯過。

東吳太子孫登——才能出眾,仁德善良,擅於處理父子矛盾,卻敗給了命運

東吳開國皇帝孫權一共有七個兒子,其中長子就是孫登。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傳統,孫權應該立“嫡長子”為太子。然而,孫權在當皇帝以前從未說過哪個妻子是正妻,當了皇帝后也沒立過皇后。

從孫權之子孫登、蕭衍之子蕭統,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所以,長子孫登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太子。孫權稱帝后,孫登也隨之晉升,成為皇太子。

  • 才能出眾

孫權對太子異常重視,幾乎是傾盡全力來打造接班人。在孫權的授意下,東吳幾乎所有的才俊都是東宮的門客,這就比如諸葛恪、張休、謝景、範慎等。太子師傅的班底也頗為豪華,這就包括當時的大儒程秉以及徵崇。

從孫權之子孫登、蕭衍之子蕭統,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如此一來,江東幾乎所有的豪門貴族都和太子有著聯繫。孫權殷切盼望太子能成才,孫登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幾年的培養下來,孫登能文能武,朝臣上下一片讚許。

有才之人若是沒有德行,成不了大事,而孫登恰巧又是德才兼備。

  • 仁德善良

1.留賢名於世

古來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孫登深諳此理。

一次他乘馬出行,卻遇到了意外。什麼事?耳邊飛來一顆彈丸,說好聽點是誤傷,說難聽點可就是“恐怖襲擊”了。侍衛們更是緊張,惟恐出現刺客,於是四處巡查。

而路邊還正好有一個拿彈弓的人,侍衛們就把那個人抓起來帶到孫登面前。孫登是個謹慎的人,他不會“錯殺一人”。在經過比對後,他發現襲擊的彈丸和此人的彈丸不一致,就決定放過這個路人。

然而,周圍的幾個侍從還是不依不饒,心裡想著,太子遇襲怎麼著也得找個人出口氣吧。於是乎,他們就勸孫登殺一儆百,以示“皇家威嚴神聖而不可侵犯”。

不過生性善良的孫登怎會因此降怒於人,他沒有懲罰路人,反而教訓了那個提意見的侍從。太子賢德的名聲,也因此在百姓中流傳。

2.孝順而又真誠

孫登久未立皇后,不是他不想,而是沒有機會,而孫登恰巧給了他機會。

當孫權想要立太子之時,孫登婉言推辭,不是他不想當太子,而是他想孝順其養母。孫登認為,立太子之前應當先立王后。

孫權一聽樂了,他也早想立後,卻始終找不到機會,而孫登這次提出來,他正好一併封后。

於是,孫權接著問,“你認為當立誰為王后?”孫登沒有正面回答孫權的問題,而是委婉地說他的母親在吳郡,意思就是他的養母徐夫人。

從孫權之子孫登、蕭衍之子蕭統,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然而,徐夫人並不得寵,這才搬到吳郡。而她算是幹對了一件事,就是撫養過孫登。孫登是個有恩必報的人,何況是自己的養母?

可是,孫權中意的可不是徐夫人,而是步夫人,孫登也不是不知道。孫權聽到孫登的回答,自然是不高興。

孫登在當時惡劣的鬥爭環境中,沒有選擇一味地奉承父皇,而是真誠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著實是一股清流。孫權聽到這樣的回答,雖然有些生氣,但更多的也是讚許。

  • 頗有政治頭腦,懂得分寸,善於處理父子矛盾

1.頗有政治頭腦,懂得分寸

經過赤壁一役後,東吳的重心被轉移到了武昌,而孫權又不可能一直守在武昌。所以,他就命太子孫登幫他看天下。

從孫權之子孫登、蕭衍之子蕭統,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當時的武昌,是東吳的軍事重鎮,東吳幾乎一半的兵力都集中在武昌。孫權把如此重任交給孫登,對他的信任可見一斑。

孫登大可藉此來建功立業,不過自從他到任以後,武昌風調雨順,沒有什麼大事發生,建功立業也無從談起。不過孫登毫不氣餒,反而兢兢業業,把武昌治理得有條不紊,臣民皆稱其為“賢”。

就在他“羽翼漸豐”時,孫登二弟孫慮病逝了。如同大多數老年喪子的帝王一樣,孫權非常痛苦,寢食難安。

孫登聽聞消息後,立馬趕回京奔喪,以軍國大事為要勸慰其父。並且,他也表達了自己想要留在京都陪父皇的願望,孫權也同意了。

孫登這一出回京,既表達了自己的孝心,又避免了父親說其功高蓋主,可謂一箭雙鵰。

2.審時度勢,善於處理父子矛盾

和大多數老皇帝一樣,孫權到了老年也變得昏庸,猜疑心也越來越重。為了控制權力,孫權在晚年甚至搞起了特務組織。

既然是特務,就得揭發不法大臣的罪行,這樣才能有升遷的機會。又因為特務機構的權力大, 人員構成魚龍混雜,難免會有一些冤假錯案發生。

孫權的權力是集中了,可大臣們卻一個個都是怨聲載道。在抓住特務頭子呂壹的把柄後,大臣們集體上書。孫登自小接受儒家的治國思想,自然也是反對孫權,不過他選擇了不吭聲,只是暗示。

從孫權之子孫登、蕭衍之子蕭統,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最後,在大臣們的連續上書下,孫權頂不住壓力處死了呂壹。這件事孫登自然有參與,可是他從未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避免了與孫權的直接衝突,其“城府”何其之深?

3.不爭不搶,禮貌謙讓

在孫權的眾多夫人中,王夫人算是僅次於步夫人的一個,而且她還生下了孫權的第三子孫和,孫權自然是寵愛這個兒子。對比其他兒子,孫和的居所算是最好的,收到的獎賞也是最多的。

面對這個“來勢洶洶”的弟弟,孫登心裡自然是不舒坦。然而,他卻選擇情不外露,一直以兄長之禮對待這個弟弟。

他這麼做,也消除了父親的疑慮與大臣們的擔憂。總的來說,這個太子很稱職,也很懂事,所以他的太子之位也一直固若金湯。

  • 功名已成身先死

按理說,這麼一個接近於“完美”的太子,只要孫權腦子不糊塗,孫登成為下一任“東吳大帝”是遲早的事。然而,事終究不遂人願。

從孫權之子孫登、蕭衍之子蕭統,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公元241年(33歲,21年太子生涯),孫登帶著滿滿的遺憾病逝,臨死前還曾上書:

“皇子孫和仁孝,德行清茂,希望父皇早立孫和為太子,以系民望。”

並且,他還舉薦了許多賢良之士。

太子之死,令孫權悲痛不已;死前還留下這麼多忠直的建議,孫權更是感動。最後,孫權欽定孫登諡號為“宣”,以示其賢德。

不得不說,孫登當太子,可謂是當出了歷朝歷代東宮的楷模。然而接下來這位,算不上是楷模,若是生在太平盛世,定是個仁德之君,可他卻生在亂世。而且,和孫登一樣,他也英年早逝,連守成之君都未能當上。話不多說,下一位悲情太子——蕭統。

南梁昭明太子蕭統——才高八斗,仁孝愛民,卻又少了城府,缺了強硬,終被猜忌,抑鬱而終

和孫登一樣,這位太子也是英年早逝,不過他更慘,被父皇猜忌不說,還因此抑鬱而終。

《梁書》中這樣評價蕭統:

美姿貌,善舉止……生而聰睿,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憶。

蕭統是蕭衍的長子,而且是蕭衍在三十八歲得來的兒子。現代人三十八歲得子都已經算是“老來得子”了,何況古代?所以說,他是異常重視這個兒子。

從孫權之子孫登、蕭衍之子蕭統,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在蕭統出生時,蕭衍正在攻打建康城,而且沒多久,守將就投降了。因此,蕭衍更把蕭統視作“祥瑞”。

  • 父子的“蜜月期”

蕭衍稱帝后不久,就有大臣們聯合上書說是宜早立太子。蕭衍在一番推脫後,還是把還在襁褓之中的蕭統立為了太子。

和孫權一樣,蕭衍也十分重視蕭統的教育。在其九歲時,蕭統正式入學國子監,而蕭衍親臨兒子的開學儀式,就是殷切希望他能學有所成。

而蕭統也很爭氣,真的是看一遍經書就能夠說出個大概。由此,蕭統的不僅被其父看好,更被諸位大臣稱“賢”。

  • 論孝順,蕭統是歷朝歷代的太子中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打小,蕭統就表現出了仁孝之心。自從單獨出宮以後,蕭統還不忘每日思念父親。

蕭衍信佛,蕭統也跟著信佛。而且他的信佛可不是單單說說而已,表現就是他在宮中還修建了專門禮佛的場所。每日誦讀佛經,而且常常能有所體悟。

只要是蕭衍與他講佛,他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若是蕭衍召見蕭統,不管他在幹什麼,總會整理好衣裳,馬不停蹄地趕到大殿。如果蕭衍後續沒有旨意,或者忘了這件事,他一定會老老實實地呆在門口。

公元526年,蕭統之母丁貴嬪病重。蕭統二話不說,停止手中一切事務,不眠不休,連著幾天幾夜親自照顧母親。為她端湯送藥,一舉一動,皆是真孝誠心。

從孫權之子孫登、蕭衍之子蕭統,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丁貴嬪死後,蕭統“水漿不入口,每哭輒慟絕”。此後直到丁貴嬪下葬,蕭統每天傷心得只吃一點東西,有時候甚至不吃。由此,蕭統整個人都顯得面黃肌瘦。

若不是蕭衍看不下去,及時制止了他這種“自殘”行為,蕭統指不定哪天就餓死了呢。

  • 雖久居深宮,卻通曉世事,懂得體察民間疾苦,不失賢名

蕭衍在蕭統小的時候就給他放權,讓他處理政事。而蕭統也很樂意處理,比如說司法部門的案件。

蕭統非常仁慈,經常減輕一些沒必要重的刑罰。而在該重判的案件,比如說誣告他人拐賣人口的案子上,他一改原先的仁慈,施以嚴懲。官民們這下明白了,太子不是個完全的“軟柿子”,該強硬的時候也會強硬。

吳興這個地方經常爆發水災,蕭衍就想徵調民工興修水利以絕後患。而細心的蕭統在分析完利弊後指出,當前若徵調大量民工去興修水利,恐會影響百姓的收成,而沒糧食就易生亂……

從孫權之子孫登、蕭衍之子蕭統,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蕭統洋洋灑灑寫了許多字,逐步分析了興修水利為何弊大於利,蕭衍看後十分讚賞,於是採納了他的意見。

古來有言,為君當愛民如子。為君者若是能愛民如子,事事以百姓百姓,國家定會興旺。而

太子明於庶事,纖毫必曉。

時年南梁發動對北魏的戰爭,由於供給不足,京都內糧價飛漲,很多百姓都餓著肚子。蕭統聽聞消息後,便以身作則,減少東宮的用膳,把這些省下來的食物都分發給城中百姓。賢德之名,由此在百姓之中廣為流傳。

  • 樂結文人墨客,好著書立說

蕭統從小就表現出對於文學的喜愛,而得天獨厚的環境又讓他能讀到很多古書,以及結交許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蕭統經常不假思索就能吟誦詩句,一揮而就。而且,在東宮裡真真是“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大量的文學大家薈萃東宮,時人評論:“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

在不斷地交流與自己的努力下,蕭衍寫了不少文章、詩句,幾乎可以出書了。而且,到最後他還真出了一本書——《昭明文選》。

從孫權之子孫登、蕭衍之子蕭統,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論城府心機,蕭統比不上孫登,但說起文學造詣,蕭統那可是超出他一大截。

  • 太過仁柔,以至於招致父親厭惡,“蠟鵝事件”徹底斷送了蕭統的政治生涯

蕭統貌似哪哪都好,然而就是少了點強硬。對於宮裡的人犯錯,他總是不嚴懲,只是“草草了事”;對於百姓,他也總是很仁慈。大臣和百姓都稱讚他的賢德,然而蕭衍卻不這麼想。

孩子是不錯,但是和自己太不一樣了。蕭衍認為,太子賢名遠揚,可與自己卻是截然相反,長此以往,天下人不是隻知太子而不知皇帝了嗎?

到了老年,蕭衍更是猜忌太子。不過,他也沒什麼理由對太子下手,直到“蠟鵝事件”的發生。

1.“蠟鵝事件”前奏

這事還得從太子之母丁貴嬪之死說起,話說丁貴嬪死後,蕭統悲痛欲絕。但母親終究得入土為安,作為兒子,蕭統自然是負責母親的喪葬事宜。而在選墓地這件事上,蕭統被設計了。

一個想通過賣地掙錢的商人聯絡了一個宮中的太監,告訴他把這塊地推銷給皇帝作為丁貴嬪的墓地,他就能得到一大筆分紅。那個太監(俞三副)告訴蕭衍,太子選的墓地並不是最好的……於是乎,他就這樣把商人的地給“推銷”了出來。

從孫權之子孫登、蕭衍之子蕭統,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此時,蕭衍已經步入老年,對太子本來就不信任,聽到誰說太子不好,更是起疑。在這種情況下,他責令太子重新選地,無奈,太子只好買了俞三副的地。

2.“蠟鵝事件”

這事還沒完,喪事做完以後,一個自稱是風水大師的道士找到了蕭統說,“這塊地不好,不利於墓主人長子日後的發展。”蕭統一聽,這不是在說自己嗎?於是問怎麼破解,道士答道,“簡單,在墓旁的長子位上備好蠟鵝即可。”

不管出於真信,還是以求心理暗示,蕭統聽了道士的話,備上了蠟鵝。可沒成想,就是因為蠟鵝出事了。

要說蕭統的身邊人也不可靠,蠟鵝事件就是由他身邊的兩個親信鮑邈之、魏雅一手導演的。

雖然同屬太子門下,可這兩人經常“爭風吃醋”。其中魏雅是得寵的一方,鮑邈之不服,就設計陷害魏雅。

一天,鮑邈之向蕭衍“告密”,說魏雅請道士欲施法置蕭衍於死地。鮑邈之怕蕭衍不相信,還“特意”出賣了太子,說太子也參與其中,魏雅這麼做就是為了幫助太子早日登臨大寶,證據就是丁貴嬪墓前的蠟鵝。

從孫權之子孫登、蕭衍之子蕭統,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蕭衍聽到消息後,立馬派人去看所謂“蠟鵝”——還真有。之前選墓地,蕭衍就對太子不滿,現在竟然想置我於死地,好啊!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3.“蠟鵝事件”後續——太子抑鬱而終

不過,蕭衍好歹是個開國之君,整件事他壓根沒找太子麻煩,只是處死了那個道士。為什麼?這真假著實不好判斷,而且蕭統畢竟是自己一手帶大的。於情於理,處理太子都不合適。

但是,自從這件事以後,蕭衍對於太子漸漸生疏,什麼國家大事也儘量不讓他參與。蕭統什麼反應呢?恐懼但不吭聲,認為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歪。

蕭統還是太嫩了,自小接受的儒家教育讓他以為一切都可以用仁德之法來解決,而蕭衍恰恰不吃這一套。

蕭統終日惶恐,怎麼辦呢?不如沉浸在書海里把,專心著書立說。蕭衍也不知該如何處理,不如出家吧,之後在大臣們“救贖”下,蕭衍才回歸。

從孫權之子孫登、蕭衍之子蕭統,看皇太子的悲情人生


可以看到,二人都是個奇葩,不過就當時的南北朝來說,這一切似乎算不了什麼。

慢慢地,兩父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最後竟然大到無可調和的地步。面對父親的冷落,蕭統逐漸抑鬱,最後又生了疾病,後又因溺水加重了病情。公元531年,蕭統病重。

東宮裡的人看到太子病重,想去通知蕭衍。可是,蕭統在臨死前都是一片“仁柔之心”,自己的病情不能影響父皇的心情。在蕭統的強烈反對下,侍從們才作罷。

是啊,他終究是自己的父親,但其後還得加一個“皇”字,失去了父皇的信任,那自己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四月,蕭統去世,年僅三十歲。

如果蕭統沒有生在帝王之家,而是成為一個文人,或許會有一個無比浪漫的人生吧。

帝心不可測,命運不可揣,太子孫登、蕭統的悲情人生或許在出生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一步之遙——中國皇太子政治》、《梁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