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特醫食品

特殊醫學用途食品,是指經特殊加工配製而成且必須在醫生或臨床營養師的指導下使用的一類特殊膳食食品。它絕非一種奢侈品,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它扮演的是雪中送炭的角色,比如糾正代謝失衡、減少感染等併發症、促進康復、增強治療效果、降低整體醫療費用、改善病人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如果說中國的營養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那麼特殊醫學用途食品可能就是一個“黎明產業”。這句話有幾層含意:一是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產業規模尚小,市場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二是產業發展迅速,蘊藏巨大的發展潛力;三是我國正在實施醫療制度改革,這對於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利好因素,但眼下相關法規滯後,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受到制約。套用一句話:中國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產業,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解讀:特醫食品

疾病和老齡化所導致的營養問題凸顯

伴隨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於饑荒和貧困所導致的營養不良在我國已非常罕見。但這並不是說營養不良問題在我國就此消失了,其表現形式發生了轉變,疾病和老齡化所導致的營養問題凸顯。

美國聖路易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當今全球86%以上的住院病人營養不良甚至面臨營養不良的風險,高達67%的護理院和91%的康復中心及38%的社區老人都面臨同樣的問題。

住院病人的營養不良與疾病的狀態有關,常見於消化道疾病、肝膽胰腺疾病、癌症、創傷、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比如,胃癌病人營養不良的風險大概有65%~68%。數據顯示,歐洲30%~40%的住院病人營養不良或存在營養不良的風險;亞洲是40%左右。至於我國住院病人的營養不良發生率,尚無系統的研究,僅有小規模的調查數據。比如2000年左右,北京協和醫院的一位教授在全國10個城市進行普查,發現住院病人的營養不良發生率在30%左右。住院患者中營養不良對疾病預後有著深遠影響。營養不良使機體抵抗力降低,增加感染危險性,併發症增多,死亡率增加,住院費用明顯增高,住院時間延長。

老年人,特別是獨立生活的老年人,是營養不良的另一個高危人群。身體的新陳代謝(包括機能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衰退是不爭的事實。進入60歲後,人體各系統器官功能會逐漸減退,對膳食營養的攝入量和吸收都會降低,營養不良的風險便隨之增高。美國的一個統計報告顯示,有50%的老年人每天維生素攝入量低於推薦攝入量;20%的老年人每天攝入熱量少於1000千卡。據悉,大約三分之一獨立生活的老年人有營養不良的風險。我國第四次居民營養和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群營養缺乏率平均為12.4%,農村明顯高於城市。營養不良的後果是導致老年人病情惡化,壽命縮短。

老年加上病患,則更是雪上加霜。美國腸外腸內營養學會第35屆臨床營養週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稱,將老年(≥65歲)癌症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與同環境中相對年輕個體(<65歲)進行比較,結果發現,老年(≥65歲)癌症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大於60%,明顯高於年輕個體(<65歲組)。

解讀:特醫食品

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物超所值”,具有高成本-效益

存在營養不良,越早進行營養干預越好。但是現狀卻令人遺憾。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組織了一項回顧性調查,就住院病人營養不良發生率、營養治療方式對營養不良發生率的影響以及腸內營養的成本效益進行研究。對體質指數(BMI)、血清白蛋白和血紅蛋白等指標分析的結果表明,病人入院時的營養不良發生率較以往為低,但出院時營養不良發生率增高。調查結果提示,這種變化是由於未採取營養治療或營養治療不能滿足代謝需要,而導致營養不良發生率增加。

在國內醫院裡,可能沒有一個醫生會說自己所診治的病人中有人是死於營養不良的。但是,如果你問醫生,“病人中有沒有因為嚴重的感染或者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的?”則答案通常為“是,而且比例比較高”。事實上,在嚴重的感染和多器官衰竭這兩個死因背後,正是病人存在營養不良。一位臨床營養工作者曾痛心地說,“我們親眼看到許多病人不是死於疾病本身,而是死於典型的營養不良問題。”

那麼,住院病人和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營養不良為什麼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呢?有幾個主要原因,其一是缺乏特定的指標,無法對營養不良和風險因素進行準確而快速的篩查,導致錯失了早期干預與預防的機會;其二是對臨床營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到位,即使被診斷出營養不良,也缺乏治療,通常只有不足50%的營養不良患者接受營養干預。

很多住院動手術的病人,都會把關注的重心放在主刀醫生和手術過程上,往往忽視了術前準備及術後護理,尤其是臨床營養。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營養支持是雪中送炭,能帶來一連串的好處——糾正代謝失衡、減少感染等併發症、增強各種治療手段的效果、促進康復,從而縮短住院時間、改善病人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以腫瘤病人為例,營養不良引起的惡病質是腫瘤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即使沒有危及生命,營養不良亦會降低放化療及手術對腫瘤病人的療效;給予腫瘤病人正確的營養支持,雖不足以使腫瘤的發展逆轉,但卻能使病人增強體質,耐受強大的化療或放療,能夠完成治療,從而使生命得以延續。

甚至連一些醫護人員對臨床營養也缺乏正確認識,認為只是意味著“補充養分”或“營養支持”。事實上,現代“臨床營養”概念早已不再侷限於“營養支持”,而是已經進展至“營養治療”層面。

舉例來說,某些疾病特異地與某些食物或其所含成分有關,對這些病人的營養治療要製備相應的不含這些食物及其特定成分的膳食。苯丙酮尿症(PKU)就是這類疾病之一。苯丙酮尿症由於先天性缺乏苯丙氨酸羥化酶,如果不給予其特殊的飲食(低苯丙氨酸飲食),就會導致苯丙酮酸及其衍生物積聚於體內而致腦損傷。患兒出生時表現正常,若未經治療,3~4個月後即逐漸表現出智力、運動發育落後,隨著年齡增長,智力低下將越來越明顯,年長兒約60%有嚴重的智能障礙。由於體內苯丙酮酸及其衍生物積蓄到損傷大腦所需的濃度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新生兒出生後1~2個月內往往僅是這些異常代謝產物濃度所增加,還不至於引起不可逆的損傷,若在這一階段及時診斷和有效治療,可以避免神經系統受到損傷。

再比如早產兒,多數早產的寶寶身體瘦弱。在國內某醫院,一個早產小寶寶在媽媽子宮裡才長到第25周就急急忙忙地來到了人世間,出生後第五天,體重只有505克,身長堪堪與一支鋼筆的長度相仿。一般來說,早產兒在肝臟貯鐵、骨骼貯鈣、消化功能及免疫機能等方面都尚未發育完全,對各種疾病的感染率明顯增高。他們與苯丙酮尿症患兒一樣,同屬特殊醫學狀況嬰兒,不能餵養母乳或普通嬰兒配方食品,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是他們生命早期或相當長時間內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物來源。

由此可見,特殊醫學用途食品在醫學中的作用,並不只是簡單地提供營養底物,維持生命,它往往具有治療作用。但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絕不是奢侈品,恰恰相反,它是降低醫療費用的手段。

QALY是一項反映病人生活質量的生存指標,涵蓋了病人生活的數量(壽命/死亡率)和質量(疾病、心理、功能、社會及其他因素)因素。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2006年使用QALY的費用經濟模型評估了口服營養補充劑(增加能量/蛋白質攝入的膳食補充品,是歐盟特殊醫學用途食品中的一類產品)的成本效益,結果顯示,口服營養補充劑具有高成本-效益,“物超所值”。而雅培、百特、布朗、雀巢等幾家公司共同開展的一項全球性臨床實驗也證實,營養支持使得住院病人的費用大大降低。巴西衛生部也做過一個衛生經濟學評估,結論是病人每花1塊錢在營養支持上,整體治療費用就能降8塊錢。

解讀:特醫食品

我國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產業是一個黎明產業

其實,早在2000多年以前,被尊為“西醫鼻祖”的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對營養不良就已經有所認識,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他說:“所有的病人中,營養良好者會有最好的結局,非常消瘦和消耗者是糟糕的。”希波克拉底當時使用的臨床營養食品是加了蜂蜜的大麥粥。

20世紀80年代以後,既不同於藥品,也不同於普通食品、保健食品以及膳食補充劑的醫用食品(Medical Foods)發展起來。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在codex stan 180-1991標準中對“醫用食品”進行了定義:需要特殊膳食管理的病人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服用的一類具有特殊膳食用途的食品,屬於特殊膳食的一類。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將所有腸內營養製劑列為藥品和食品之外單獨設立的“醫用食品”管理,醫用食品的法規定義是:指為有特殊營養需求(根據公認的科學原則,通過醫學評價確定)的病人進行特定膳食管理並在醫生監督下食用的一類食品。總體分為以下類別:完全營養配方食品;不完全營養配方食品,包括單獨“模塊化”類型產品,使用前可以與其他產品混合(如蛋白質、糖類、脂肪模塊);針對12個月以上、有代謝(遺傳)障礙患者的配方食品;口服補液產品。

歐洲有關臨床營養產品的定義比美國FDA的定義更為明確,歐盟定義這類產品為“特殊醫學用途食品”,指經特殊加工配製而成且必須在醫生或臨床營養師的指導下使用的一類特殊膳食食品。名字雖然不同,但內涵與美國大體上一致。這類食品主要是為了滿足由於完全或部分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或代謝紊亂人群的每日營養需要,或滿足由於某種醫學狀況或疾病而產生的對某些營養素或日常膳食的特殊需求。

不同於廣義範疇的特殊膳食和傳統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食品具有以下使用特點:有相對特定的適應證,某些產品的特定性與藥品相同;產品的構成屬食品類別,但銷售渠道和購買方式與藥品近似;產品的使用決定權往往不是使用者(消費者)本身,而是醫務人員;很多情況下,需要與插管、造瘻等醫療手段相結合。有些特殊醫學用途食品並未改變營養成分,只是改變了食物的性狀或形態。比如,正常人吞嚥時,喉口關閉,食物由咽部吞入食道。而中風患者卻常常發生食物誤進氣管而導致窒息的嗆食,針對這個問題,有些產品把食物變成糊狀,從而避免食物刺激喉口引發嗆食。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全球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的市場規模大概為560~640億元人民幣,每年以6%的速率在增長。其中,北美、歐洲、日本的市場規模和增速分別為270~300億元人民幣和3%、130~150億元人民幣和5%、100~120億元人民幣和7%。

中國特殊醫學用途食品市場在過去幾年裡發展迅速,平均增長率是37%,但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其規模僅6億人民幣左右,相當於全球的1%。不過,與其他成熟市場相比,中國市場的誘人之處在於其所蘊藏的巨大的發展潛力,所以,這是一個黎明產業,最近我國正在實施的醫療制度改革,對中國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產業的發展更是一個利好因素。

解讀:特醫食品

目前醫務人員缺乏專業知識、臨床營養專業人員嚴重不足是產業發展受限的一大因素。


業界呼籲政府儘快完善相關法規,規範管理特殊醫學用途食品,以提高我國整體醫療水平,改善臨床後果;降低整體醫療費用;改善我國病人或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促進我國臨床營養學術專業隊伍的發展;促進臨床營養產業在我國的發展、變化,特別是民族工業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