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學霸”村:一面牆記錄博士名單,走出26名博士,128名碩士

湖南“學霸”村:一面牆記錄博士名單,走出26名博士,128名碩士

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陸游

古時候的莘莘學子十有八九都是累年苦讀,動輒便是廢寢忘食。那十幾年如一日的光陰歲月,書卷伴隨著他們走過春夏秋冬,推著他們一朝金榜題名。而在今日,秧田村依然賡續著彌足珍貴的耕讀文化。

一、讀書氛圍誰能擋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立人,千年涵養文化。培養一個才子或許不需要多少家學淵源,但是一個有著26名博士,128名碩士,659名大學生的“學霸”村,於中國無數村落中脫穎而出,這必然要歸功於它與其它村子不同的文化氛圍。

“萬卷藏書宜子弟,十年種木長風煙。”世尋桃花源,今尋博士村,桃花源民風淳樸,學霸村刻苦讀書。在古時候,一個村往往是一個同姓的大家族,一個村子的文化也就體現了這個大家族的家風。

湖南“學霸”村:一面牆記錄博士名單,走出26名博士,128名碩士

對於許多貧困地區的家庭來說,義務教育之後的學業考驗著他們貧寒的家境,有些家庭就放棄了讀書這條漫長沒有盡頭的路。而秧田村依然認為“知識改變命運。”唸書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想要揚名立萬,走出貧困,就應該全力支持讀書。

秧田村每年都要進行演講活動,學霸前人讓後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激發他們唸書成才的渴望與熱血。未來能夠出關的博士們,名字書寫在一面“博士牆”上,渲染了讀書氛圍,後人來往,些許敬仰,更多的是鬥志昂揚,如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村子不斷向好發展,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學霸。

2017年,一座本村集資建的湖南省唯一一座村級文化館“耕讀文化館”拔地而起。令人感到驚豔的不是建築多麼高檔,藏品值多少錢,而是秧田村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對讀書氛圍的苦心經營,是耕讀文化的再演繹。

二、寒門貴子的正面教材

“雲路鵬程九萬里,雪窗螢火二十年。”這是寒門子弟的真實寫照,多少大山裡的孩子,邁著尚且稚嫩的步伐,沿著崎嶇的山路去遠方的學校讀書。明代書生宋濂,不懼窮冬烈風,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憑藉刻苦努力,終有寒門貴子的美談。

現在有很多人發出了“寒門難出貴子”的感慨,很多家庭子女不多,再窮也不能窮到孩子,吃穿不愁,沒有了擺脫窮的鬥志來源,造成許多人窮也不願意努力,好吃懶做,不把讀書當回事兒,這樣,如何才能了結終生平庸的悲劇呢?

湖南“學霸”村:一面牆記錄博士名單,走出26名博士,128名碩士

匆匆百年驚鴻過,轉瞬爛柯終一嘆。山溝裡真的再也出不了巨人了嗎?秧田村那驚人的數字就是一個很好的正面教材。沒有了天花亂墜的輔導班,沒有了每小時上百的家教輔導,有的只是一雙手,一支筆,跟有翅難飛的惆悵。

遺憾或許已經蛀蝕生命的素錦,但前程仍能繡奼紫嫣紅,有朝一日載翼扶搖而上,江河萬里一鳴驚人。“學霸村”的學生們延續祖祖輩輩一心向學的傳統,把讀書作為出人頭地的墊腳石,他們有著不甘平庸的心,有著日夜挑燈的毅力,揹負著全村人的希望,把自己真正慷慨地獻身給學業。

誰知斷枝能否長成綽約身姿,誰料巖縫能否育出奇松怪柏。窮人家的孩子少有能出門見過世面,瞭解大千世界,立下遠大志向。秧田村知其弊端,每年一度的演講活動如同一幅繪板,描繪出絢麗多彩的遠方,無數的後人憧憬著,並以此為目標,寫下各自寒門貴子的故事。

三、知識致富有啟發

秧田村不僅自己集資建了“耕讀文化館”,而且一覽村中之景,阡陌交通,別墅棟棟起。仰仗著走出的無數高就的子孫,村民的口袋鼓起來了,村中的氛圍也是一派朝氣蓬勃。

這樣美好的村中之景亦是我們想要建設美麗鄉村的模範,以此為我們的扶貧工作帶來了啟發。扶貧扶貧,始於物質救濟這層外皮,活於精神充盈這個裡子。

湖南“學霸”村:一面牆記錄博士名單,走出26名博士,128名碩士

扶貧的長征之路上,確實有依靠物質救助度過難關,也有靠種植經濟作物小有所成,但是在市場的漩渦中,這些都不可能萬事大吉,隨時都有致富又返貧的可能。唯有秧田村這樣的依靠教育,才可以經久不衰永不落幕。人窮志不窮,才是致富的根本動力。

秧田村每個學生都是致富的“築夢師”,他們以智修己,憑智興邦。沒有安於現狀,沒有得過且過,在先輩的諄諄教導下,他們不沉湎於在家放牛放羊。王爾德說:“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縱使在那荊棘叢生的溝壑,目光也總能在夜幕中尋找光。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給貧困一張鈔票,不如給他們接受教育,走出大山的機會。簡單重複枯燥的勞動,如何能夠發家致富,只有知識能讓命運的輪盤就此顛覆。

四、回首望去得深思

秧田村的繁華的外表之下,實則也有著難言之隱。許多子孫選擇了更高的天空翱翔,許是在國外常年不歸巢,許是大城市的舒適與熱鬧迷了眼睛,為了自己妻兒選擇了更好的生活環境,

為了前途踏上了不歸之路。

這個走出了26名博士,128名碩士,659名大學生的“學霸”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依然是一個人口五千的小村莊,甚至年輕人的離開村中只有老人和少數孩子,未來的血脈的傳承顯得岌岌可危。這樣的村子不止秧田村一個。首先我們得肯定雄鷹必然不能束縛在牢籠,目光觀於大業,無暇顧及父老鄉親。

湖南“學霸”村:一面牆記錄博士名單,走出26名博士,128名碩士

“苟富貴,勿相忘。”村子是根之所在,情之所繫。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再有名也不能忘記養育你的故鄉。林清玄有言:“他們之所以能卑微地活過人間烽火,是因為在心底的深處有著故鄉的驕傲。”秧田村重視教育、刻苦學習的優良傳統值得繼續傳承下去。

同時,每一個功成名就的人都應該有先富幫助後富的觀念,憑藉自身的才學,為家鄉添磚加瓦,無需畢生躬親,但願支持點滴。稻穗裡留住的是秧田村的情深,吃米不忘種米人,沐雨拔節的感動,繼續傳給下一代。

秧田村作為一個地理位置經濟條件都不起眼的小村莊,它的精神之光顯得格外耀眼,它無愧於“學霸村”之名,把耕讀文化再演繹,在荒蕪中自建一座燈塔,照後輩一程茫茫前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