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歐陽修,一首"失戀"詞,卻輸給小20歲後輩


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和曾鞏都是其門生,名篇佳作不勝枚舉,其中有一首詞,被世人津津樂道: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本詞語句通俗易懂,上片寫元宵佳節,青年男女在花市歡會,燈如晝的繁華熱鬧、月上柳梢的美麗期待、人約黃昏的甜蜜撩人被生動地刻畫出來。下片則是轉折與對比,今年境況全不相同,不見了去年人,淚水溼透了衣袖。詩人生出了"物是人非"的感嘆,烘托出一種惆悵意境,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但為何"人非",詞中沒有表現,只能靠讀者自行腦補。

唐宋八大家之歐陽修,一首


與歐陽修同時代的另一位詞人,同一闋生查子,同樣的"失戀"題材,寫法與醉翁全然不同,他就是晏幾道。


晏幾道,晏殊第七子,生年沒有準確記錄,大約生於1030年,比歐陽修小了約二十多歲。善寫小令,詞風繼承大晏,但是比晏殊又過之,是北宋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也有一首生查子,描寫"失戀",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查子

長恨涉江遙,移向溪頭住。

閒蕩木蘭舟,誤入雙鴛浦。

無端輕薄雲,暗作簾纖雨。

翠袖不勝寒,欲共荷花語。


小晏的詞,多曲折委婉,語意含蓄,不仔細品讀容易被表面的意思所"矇蔽"。本闋詞便是一例。本詞表現了一名少女,由渴盼愛情,到自認獲得愛情,終又遭遺棄的過程,曲折哀怨。讓我們一起看看小晏是如何用四十個字完成刻畫的。

唐宋八大家之歐陽修,一首


首先我們來看幾個意象,這對於瞭解本詞是至關重要的。

其一

涉江、溪頭、江浦或者南塘、西洲等,這些地方在古詩中會有特別的含義,多是青年男女約會之地,出現這樣的意象多數暗指青年男女互相傾心,互述衷腸,或在此寄託相思,總之這是一種帶有愛情色彩的符號。

例如《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採芙蓉",表達的是相思之情;還有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中,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描寫少女對心上人的苦苦思念。

再比如李白的《採蓮曲》:

若耶溪傍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描寫青年男女在水邊相遇,暗生情愫的美好。

所以,在讀本闋《生查子》時,"涉江"和"溪頭"這樣的符號請不要放過。

唐宋八大家之歐陽修,一首


其二:

雙鴛浦,浦在前面已說過了。"雙鴛",此意象不用多說,雙飛雙宿的鴛鴦鳥從來都是相愛男女的代表。

其三:

雲和雨,典出宋玉的《高唐賦》

其四:

翠袖,引用自杜甫的《佳人》,其中有幾個句子:"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唐宋八大家之歐陽修,一首


明白了以上幾個意象,本詞就明瞭了。


開篇兩句,寫少女曾嚮往江邊的生活,現在終於因為某些原因住在了水邊,自然也可像其他人一樣在溪頭嬉戲泛舟,也即增加了許多和青年男子相遇的機會。少女期待遇見愛情的心理呼之欲出。

"閒蕩"兩句,描寫少女在盪舟嬉戲、尋覓愛情的過程中似乎有點漫不經心。單純的少女沒有足夠的辨別能力,輕易地墜入愛河,沉緬於一種自由相愛的幸福裡,可這幸福原來是一種假象。一個"誤"字,描寫了少女無限嚮往與追求的愛情將是一場悲劇。

唐宋八大家之歐陽修,一首


後面兩句,"無端輕薄雲"其意相當於杜甫《佳人》中的"夫婿輕薄兒"。詩人 用"雲"代指了戀人,"無端"則透露出詩人對負心人的譴責。而 "暗"、"纖",又表明了少女得到的"愛情"是那樣的縹緲虛幻,甚至若即若離。"輕薄兒"對少女的引誘本質是那樣的冷漠無情,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少女的同情。

天真的少女就這樣誤入了"輕薄兒"編織的一個網裡,純潔的情感慘遭玩弄。

結尾:"翠袖不勝寒,欲共荷花語。"

唐宋八大家之歐陽修,一首


"不勝寒"令讀者生出無限的同情與唏噓,"欲"語,表現了"想說尚未說"之意,將少女內心有無限苦楚卻"欲說還休"的輾轉無奈刻畫得絲絲入扣,更加反襯了其悔恨無端。

最終,少女的心情是悔恨交加,陷入了無限悽苦與寒涼之境,此中滋味無人能解,意欲說與荷花。可花是否解語,能否給一顆孤苦的心以安慰呢?我們不得而知了。

唐宋八大家之歐陽修,一首


晏幾道作詞,不喜用典,卻極善於用比喻,看似渾然天成,實則工於造句煉字,本詞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語句之曲折,含意之深厚,餘味之悠遠,往往更能使讀者如醉如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