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唐國通寶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鑄造於李璟交泰元年七月。錢面文有真書、篆書、隸書等體。其中有真、篆體配對鑄造的唐國通寶,是中國最早的對錢。錢背多光素無文,也有背面鑄有星紋的。 唐國通寶尚有隸書體的小鐵錢傳世。 “唐國通寶” 為國號錢。

李璟繼承了他父親李昪打下的江山,但荒於治理。當時南唐需要一個富有閱歷、能審勢度勢、具有軍事才能的皇帝,但是他做不到。

五代唐國通寶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元宗李璟鑄,以一當開元 錢二。傳世的唐國通寶錢文直讀,有篆、真、隸三書體。篆書錢直徑2.5釐米,重4.2 克。真書錢2.5釐米,重3.6克,與篆書錢可配成對錢

五代唐國通寶

唐國通寶”鑄造於李璟交泰元年七月。李璟繼承了他父親李昪打下的江山,但荒於治理。當時南唐需要一個富有閱歷、能審勢度勢、具有軍事才能的皇帝,但是他做不到。

五代唐國通寶

|他發動了對閩國的戰爭,還伐過湖南的楚國。都因措施不當,沒得到什麼好處,反而勞民傷財,國力也漸漸衰弱。而這時北方的後周在柴榮的領導下漸漸強大起來,南唐經過與後周的較量,屢戰屢敗,不得不放棄長江以北的土地,割地賠款,向後周屈服,還廢了帝號。唐國通寶是在戰爭需要經費、戰敗需要賠款的背景下鑄造的。“唐國通寶”版本極多,僅錢文書體就有篆、真、隸三種,篆書以初鑄時的當二錢製作最為精美,但所見不多。其中以大字、細緣小平錢最少見。篆書“國”字呈方形的稱為“方國”,有一種方國的“唐”字篆法獨特,筆法秀麗,與普通品迥異,是“唐國通寶”錢中的佼佼者,也不多見。這幾種“唐國通寶”篆書錢,應仔細辨認,否則,很可能把它們當成普通品,而不覺其珍稀。

五代唐國通寶


唐國通寶

“唐國通寶”錢是在南唐戰敗改為後周顯得年號之後鑄的,可錢文仍稱“唐國”,從中可見李璟此時的心境,可能是處於“既內心紛擾,又心猶未甘”的狀態。而像《虞美人》等那些著名的頹廢、傷感的詞句,就是南唐君臣們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五代唐國通寶

唐末天祐三年(906年),大唐帝國被朱溫所滅,至宋初建隆以前(907年至959年),中國分裂為五代十國,延續了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偏安於富庶江南的南唐,沒有遭到五代的兵禍,他們的統治階層和宮廷貴族過著歌舞昇平的生活。

唐國通寶

相比之下,當時後周的世宗柴榮(又名郭榮)倒是一位文治武動,雄才大略,為後世所稱頌的帝王。他看到其他統治者奢侈豪華、殘虐百姓,結果招致滅亡,因此下令提倡節儉,對貪官汙吏嚴懲不貸。並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不斷地對南唐用兵,迫使南唐稱臣,割讓14州60餘縣歸後周管轄,每年進貢銀10萬兩,絹10萬匹,錢10萬貫,茶10萬斤,米麥20萬斤,以致南唐“府藏空竭,錢貸益少”。於是始鑄“唐國通寶”錢,(見圖)與開元通寶錢並用,以折價行用。起初鑄1000文錢用銅料3.75斤,以後,為應付日益困難的財政開支,越鑄越小,最後減到1000文錢只用銅料一斤。減重貶值的結果是造成通貨膨脹,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在這小小的“唐國通寶”方孔圓錢上,表現出南唐國況日薄西山。

五代唐國通寶


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趙匡胤派兵南征攻入金陵,後主李煜成了階下囚。從此過著“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俘虜生活。

三年後,在無可奈何的哀嘆聲中,結束了他亡國生涯。而李氏當年發行的“唐國通寶”錢,卻備受收藏者青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