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閥張勳為什麼敢逆潮流復辟清廷?

小諸葛談史




當時民主主義思潮已經在中國掀起了驚濤駭浪,清朝退出政治舞臺已是勢不可擋,況且又發生過19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的事,已經說明帝制在中國沒有繼續存在的可能性了,可是,張勳為什麼仍然執意冒天下之大不韙為溥儀復辟呢?

張勳復辟既是對清朝的“忠”,更是為了獲取更高的權勢與利益。


張勳:君臣之義不能忘。

張勳的地位是他自己爭來的,他是個孤兒,為了生活而參軍,因為在中法戰爭中取得了不錯的戰功,被破格提拔為參將。在甲午戰爭發生以後,張勳又被調到東北,後來袁世凱被清朝派到天津小站練兵,張勳則又成了袁世凱系的人。從一介孤兒到封疆大臣,清政府給了張勳很多,張勳對清朝也有很深的感情。

辛亥革命導致清朝政府下臺,袁世凱則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成為臨時大總統是革命勢力給予袁世凱推翻清王朝以後的回報和承諾。在清帝溥儀頒佈遜位詔書以後,袁世凱曾經派人去江蘇試探張勳對此事的態度,張勳便說:“袁公您對我的知遇之恩我不會辜負,清朝與我的君臣之義我也不敢忘,如果您不辜負清朝,我又怎敢辜負您?”張勳這話很明顯是在諷刺袁世凱背叛了清王朝,可是因為張勳手裡沒有多少兵權,因此只能唇舌相諷,只能眼睜睜看著袁世凱將溥儀趕下臺,什麼也做不了,相信當時的張勳是很無奈的。

1916年袁世凱病亡後,黎元洪繼任總統,手掌軍權的段祺瑞卻只是國務總理,段當然不服氣,後來雙方的矛盾便越來越深。1917年黎和段的矛盾終於因為是否對德宣戰而徹底爆發,最終黎元洪罷免段祺瑞的國務總理職位,段則領著他的勢力宣佈獨立,馮國璋對此作壁上觀。黎元洪迫不得已之下只好讓張勳來北京助威,當然說得好聽點叫“調解”。誰知道,張勳道北京後連夜跑到紫禁城將驚愕的少年溥儀供上了皇位,較溥儀更為驚愕的則是黎元洪,我讓你張勳入京調解,你怎麼跑去拜溥儀了?黎元洪拍著大腿直呼,被張勳給騙了!

因為“君臣之義不能忘”,於是張勳復辟了。



復辟之利:主少國疑,大臣當掌國政。

張勳領著5000辮子軍突然闖入紫禁城,然後跪在溥儀面前請求溥儀趕緊復辟。當時的溥儀只有12歲,溥儀嚇得左看看右瞧瞧,最後還是茫然地被人推上了皇位,張勳更讓人頒佈詔諭說溥儀為了國事“日夜禱天,徬徨飲泣”,12歲的小學生溥儀懂什麼?然後又說“共和解體,補救已窮”,“人心思舊,合詞奏請復辟,以拯生靈”,為復辟創造說辭。那麼,張勳復辟真的只是出於對清王朝的愚忠嗎?當然不是。

張勳復辟後,讓自己當了內閣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跟隨他一起復闢的清朝遺臣也被封了官,甚至上了張勳的當的黎元洪也被封了一等公,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再看張勳給自己的官職,內閣議政大臣可以說是宰相,直隸總督是清朝時期最有權勢的封疆大臣,北洋大臣則是晚清時期最炙手可熱的官位,李鴻章、袁世凱他們誰不是在這個位置上走上了人生巔峰?12歲的小皇帝只能是擺設,誰說了算,不正是有擁戴之功的張勳嗎?如果張勳復辟成功,張勳將會得到什麼已經不言而喻了。

因此,張勳的復辟既有出於對於清朝的愚忠,當然,更少不了是為了他自己的權勢和地位。人在絕大多數時候皆是趨利的,要麼是功要麼是名要麼是利,如果沒有任何好處的話,在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我想幾乎不有人會去做這件事。


史不知味


張勳不是唯一圖謀復辟的,清亡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遺老遺少經常勾結外國勢力或者製造輿論,企圖復辟大清,這些上躥下跳的復辟分子,大多數都是前清皇族,終沒成氣候變化。



相比之下,真正把復辟這事落到實處的,竟是漢人張勳,張勳他一不是滿洲親貴,二不是包衣奴才,而且自己以前的家庭也算是被帝制王朝壓迫的一員,他靠自身努力一路打拼成為割據一方的梟雄,最終還以大清王朝的孝子賢孫之形象傳於世,著實令人驚奇。


張勳如此為清朝賣命,源於他的忠,因為他今天所得一切是清政府給予的,他得感恩,他不做那些虛的,或者藏著掖著,他命自己的部隊留著辮子,表達對清王朝的忠心。

他這種雖然是愚忠,但得到了很多人的敬意,他死後,不管是他的敵人還是朋友都送來了輓聯,其中歐陽武評:戴發效孤忠,無言不仇,無德不報;丹心照千古,其生也榮,其死夜哀。




他對自己的評價是:“我不知何者樹德,何者立威,只緣餘孽未清,奮戟重來,稍盡軍人本職;古亦有生而鑄金,生而刻石,自揣美名難副,登堂強醉,多漸父老深情。”這可能是他為什麼為清室復辟賣力的原因吧!


司馬長史


引言:

1917年的6月,此時距離清王朝覆滅已經過去了五年時光,但紫禁城內,依然保持著清朝那一套,彷彿隔絕於整個世界。那天,廢帝溥儀正在吃飯,突然,老師陳寶琛,鄭孝胥等人急慌慌的走了進來,一進來,撲通跪在了地上,嘴裡大呼:“蒼天有眼,蒼天有眼吶!天不絕我大清啊!”溥儀一臉的疑惑,陳寶琛說道:“皇上,長江巡閱使張勳將軍特來擁護皇上恢復大清祖業!”陳寶琛說的眼淚橫流,溥儀一聽,手中的筷子瞬間滑落,掉在了地上。“這是真的嗎?民國,民國那邊會同意嗎?”溥儀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皇上,這是天命所歸,張勳將軍如今是十三省督軍總盟主,現在天下歸心大清啊!”陳寶琛慌忙的像溥儀解釋道。

7月1號,在張勳的主導下,以張勳,康有為,王士珍等人為首的復辟勢力在養心殿擁護溥儀第二次登上了帝位。隨後,在全國人民的聲討中,12天后,溥儀黯然再次退位。這場復辟鬧劇像流星一般劃過。



少年溥儀

在中國所有有識之士都擁護共和的時代,張勳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擁護清帝復辟?他為何有這樣的底氣?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大清王朝的死忠

今天,我們有些人追星,有些人追球隊,凡此種種,我們都說自己是某某的死忠。而張勳,就是大清王朝的死忠。即使到了民國時期,他也一直忠於大清王朝。

“辮子帥”張勳劇照

張勳原本是一個普通的下級軍官,後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張勳前來投奔,隨後一路平步青雲,到宣統年間,張勳已經做到兩江總督兼江蘇巡撫。沒兩年,清朝覆滅,張勳為了表示對大清王朝的忠心,誓死不剪辮子,也不允許手下將士剪辮子。因此,在當時人們稱呼張勳為“辮子帥”,稱他手下的將士為“辮子軍”。這些人的行為,實際上就是清王朝復辟的急先鋒。

二.府院之爭一嘴毛

19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去世後,黎元洪成了大總統,段祺瑞成了國務院總理,但實際權力掌握在段祺瑞手中。此時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這二人因為是否對德宣戰產生分歧。為了增強各自的實力,這兩人都想拉攏實力不俗的張勳,來幹掉對方,但是,正當這兩位狗咬狗一嘴毛時,張勳卻另有一番打算。

府院之爭的核心人物——黎元洪與段祺瑞


同年,張勳在徐州召開軍事會議,拉攏其他地方軍閥勢力,為清帝復辟積攢力量,竟成了十三省督軍總盟主。1917年五月,此時的黎元洪與段祺瑞二人已經鬧到不可開交的地步了,張勳趁機率軍北上,並乘勢提出“非復辟不可”的主張,黎元洪被迫下野,張勳控制了北京,並通過滿清遺老遺少告知溥儀復辟消息,也就是我們開頭的那一幕。

三.是非成敗轉頭空

俗話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正當張勳志得意滿的時候,實際上,他已經陷入了一場陰謀之中,而這場陰謀的幕後主使,就是他北洋的兄弟——段祺瑞。在張勳復辟,並趕走黎元洪之後,段祺瑞的目的已經達到,此時,南方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發動了“護法運動”並聲勢日大,段祺瑞趁機組織“討逆軍”,揮師進京,與張勳作戰。

“護法運動”示意圖

7月12日,張勳的五千辮子軍在北京城被段祺瑞擊潰,張勳也被迫逃到荷蘭使館去了,一場可笑的復辟鬧劇在全國人民的聲討聲中草草落幕。復辟失敗後,張勳遠離官場,專心實業,再不問政事,一直到1923年因病逝世。

結語:

張勳一生都是大清王朝的忠實有狗,一直在為清王朝而努力,當他發現機會時,他試圖用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自己的夢想,實際上這種行為是歷史的倒退。他妄圖通過調解“府院之爭”來進行復闢美夢,卻沒想到自己也是別人利用的一顆棋子,可悲,可嘆啊!


相城歷史小學生


說起張勳復辟那段歷史,很多人大惑不解:中國那麼多軍閥,都曾深受“皇恩”,為什麼唯獨張勳對大清死心塌地、念念不忘的讓溥儀復辟?而且張勳手下不過兩三萬人,怎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開歷史倒車呢?

這要從張勳的性格和經歷說起。


張勳是個苦孩子,從小父母雙亡,爺爺把他撫養大。爺爺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一直給他講關羽、岳飛、楊家將的故事。近朱者赤,張勳在爺爺身邊耳濡目染,從小就立志當一名忠臣,至於滿清什麼貨色,江山是怎麼來的,都不重要了。因為在當時的張勳心中,滿清就是標準的正統,統治自己就是天經地義的。連李鴻章、曾國藩這些飽讀詩書的人都死心塌地為滿清效忠,何況張勳一個大老粗呢?

張勳參軍後,因為打仗不怕死而多次得到提拔,後來被袁世凱收入門下。這時候的張勳,對滿清還沒有太深的感情,也沒有機會直接為他們效忠。但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勳沐浴到了皇恩,一生的命運和滿清政權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1900年,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倉皇出逃。清政府跟侵略者簽訂《辛丑條約》後,慈禧才敢回家。袁世凱為了巴結主子,派部下張勳帶兵去接駕。張勳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跟慈禧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張勳辦事把穩,在慈禧西行的路上,張勳一路步行跟隨,謹慎異常。每天晝夜輪班都親自安排,保衛工作做的非常妥當。因此慈禧對這個看起來老實巴交的大老粗非常喜歡。晚年的慈禧心態比較平和,還經常跟張勳打趣拉拉家常,常有賞賜,還把他介紹給榮祿和恭親王。張勳作為一個百姓家的苦出身,哪想到能享受如此恩寵,對慈禧更加死心塌地。後來慈禧死時,滿朝文武屬張勳哭的傷心。

靠著慈禧提拔,張勳從皇帝護衛平步青雲,一直做到了提督。

就在此時,辛亥革命爆發,張勳雖然極力抵抗革命黨,卻扭轉不了天下大勢。滿清皇帝退位,張勳心裡那個痛,跟死了爹孃一樣。為了表示對清朝的忠心,他的部隊都留著一條大辮子。人稱“辮帥”。

張勳時刻不忘為滿清盡忠,時刻想讓宣統復辟。但張勳自己的軍隊只有兩萬五千人,跟奉系、皖系軍閥的實力相比,簡直是天地之差,他哪裡來的膽子,敢搞復辟呢?

中國有個成語叫利令智昏,意思是說,當一個人眼裡只有利益的時候,智商就會降到零,對周圍存在的一切風險視而不見。

張勳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搞復辟,則是忠令智昏,失去了正常的判斷力。

首先,張勳居然覺得人民還是懷念滿清、擁護帝制的。


張勳在徐州的時候,經常去民間訪貧問苦,搞民意調查。好多人對滿清皇帝退位後的軍閥混戰、戰火不斷,生靈塗炭不滿,懷念那時候的安定生活。

老百姓不知道一個制度取代另一種制度,就像孕婦生孩子那樣,要經過陣痛,要付出代價,甚至會出現反覆。

尤其是廣大農村,一些老學究們思想頑固守舊,覺得共和是怪物,不符合國情,還是帝制好,滿清好。甚至在偏遠的鄉下,還有人留著大辮子,確信滿清能捲土重來。

張勳只看到了部分愚昧的國人懷念帝制,不願意正視有學問、有見地,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對帝制深惡痛絕,而後面這些人才是中國的主流,中國命運的主宰。

其次,段祺瑞等軍閥迷惑了張勳,利用了張勳。

當時總理段祺瑞和總統黎元洪正在鬧“府院之爭”,雙方矛盾非常激烈,段祺瑞不買黎元洪這個總統的賬,想取而代之。黎元洪也對這個不聽話的軍閥恨之入骨,想收拾他。


段祺瑞正需要一個藉口,殺入北京把黎元洪趕下臺。張勳這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傢伙提出要讓宣統皇帝復辟,不是正好給了段祺瑞一箭雙鵰、名利雙收的藉口嗎?

張勳也不是傻子,他看到段祺瑞跟黎元洪相爭,覺得有機可乘,作為全國13省的盟主,只要登高一呼,大家一定會群起響應。因為他覺得大家跟自己一樣深受皇恩,一定也支持宣統復辟。而且讓滿清皇帝復辟,是人心所向。

接下來,張勳把各省的實權人物召集到一塊,試探著提出了復辟的打算,大家各懷鬼胎,竟然沒有一個人反對,都想讓這個傻子出頭。你說,張勳能不膽大嗎?

儘管張勳也懷疑段祺瑞的真心,也覺得老段可能只是利用自己。但張勳錯誤判斷了天下形勢,他覺得各路軍閥是支持復辟的,天下百姓也是擁護滿清的。自己只要到了北京,把皇帝推上龍椅,段祺瑞服不服就由不得他了。

於是,張勳就大膽地帶著自己的辮子軍進京,演出了一場復辟醜劇。

可惜的是,張勳一進北京,形勢立刻發生變化。溥儀復辟的消息一出,中外譁然。全國上下聲討張勳的聲音如滔滔江水,那些軍閥們沒想到人民居然對共和如此支持,之前對張勳說支持復辟的人每一個敢出頭,紛紛表示要討伐張勳。

而原本支持張勳的段祺瑞此時也翻了臉,段祺瑞的目的只不過是推翻黎元洪。張勳復辟以後,黎元洪深感自己作為一個民國總統居然阻止不了復辟,愧疚之下決定辭職。黎元洪辭職後,段祺瑞就成了唯一的強權,此時他正需要借張勳來提高自己的聲望。於是段祺瑞組織了軍隊討伐張勳,號稱要“再造共和”。可憐的張勳發現自己被段祺瑞結結實實的耍了一把,他在北京的幾千人根本沒法跟天下人對抗,這場復辟的鬧劇,僅僅維持了十二天就草草結束了。


小約翰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張勳可以說是封建餘波中最後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者,他因此出名,也因此名留史冊!(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張勳被稱為滿清最後的忠臣,復辟雖是醜聞,,張勳卻以忠誠被載入了史冊。從當時來看,張勳復辟搞得自己一地雞毛;從歷史來看,張勳這個忠臣當的確實有點“怨”!

歷史的春秋筆法,確實害人!

據記載,張勳復辟當日是凌晨,帶兵入宮時,皇帝、妃嬪,太監、宮女都還在睡夢中,張勳徑直闖入皇帝寢宮,把溥儀從床上拎起來:小溥,你又可以當皇帝了,俺老張幫你復辟天下了!

溥儀不明所以,嚇的嚎啕大哭,瑾妃婉容、世續及皇室成員,紛紛聚到溥儀寢宮,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溥儀見眾人聚攏了過來,又重新宣佈了一遍: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天皇帝又是皇帝了,王爺還是王爺,我張勳正式宣佈:“大清復辟了”!


眾人一聽,有人說話了:“老張,你的忠心我們都知道,可復辟非同小可,你自己說了不算啊!”

“今天這個事,我不是來跟皇上、阿哥們商量來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誰要敢不從,休怪我張勳翻臉無情。”

張勳是個粗人,帶著一幫辮子兵,看著都跟有病一樣,諸阿哥也不敢硬駁張勳面子。

溥倫壯著膽子問道:“張將軍,你是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嗎?”

張勳嘴硬:“貝勒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乃無父無君之舉,俺老張可幹不出來這事!”

諸位見勸阻不了張勳,便任由他擺佈,真的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歷史三日談


有的人擅長開闢一個時代,比如朱元璋,皇太極,孫中山;有的人喜歡中興一個時代,比如,郭子儀,于謙。張勳屬於後者,與郭子儀、于謙不同的是,他們成功了,而張勳失敗了。

張勳復辟清王朝,絕對有其對清王朝懷念之情的一面,現在的人都認為清王朝被推翻後,全國人民都跟著歡呼慶賀,其實不是的,在舊的秩序被打破,而新的秩序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的時候,是人們最茫然的時候。

比如一代大師,創作《人間詞話》的王國維,在詩詞,哲學,美學等多方面都深有造詣的人物,最終在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時候投湖自殺。可見清王朝還是有一些鐵桿的。

而且,張勳的軍隊不允許士兵剪辮子,說明張勳不僅是清朝的鐵桿,而且是最粗的那個。

當然,除了基於張勳忠於清皇室的分析外,我認為張勳復辟也不失為一種在政治軍事上彎道超車的冒險行為,張勳其實在北洋軍閥中並不是實力最強,威望最高的人,相對於皖系的段祺瑞,直系的馮國璋,奉系的張作霖,其實那時候張勳啥都不是。

一旦張勳真的復辟成功,那麼張勳結對是滿清第一功臣,從而超越那些比他厲害的北洋軍閥,事實也證明,當時的溥儀根本就不想復辟,因為當時的溥儀依然是一個孩童,當張勳帶著士兵闖進皇宮的時候,溥儀都被嚇尿褲子了,這和當時武昌起義時黎元洪被革命黨人從床底下抓出來簡直如出一轍。

這也不能不看出張勳是一個有野心的人,扶持溥儀當傀儡皇帝,自己做董卓、曹操之流,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就可以得到支持清王朝勢力的支持,從而快速壯大自己的勢力,而且張勳貌似給自己封了一個攝政王,軍政大權全聽他一人安排。

說到底,張勳復辟很可能是一場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出於私心而操縱皇室的一種陰謀活動。

這不是演習,更不是鬧劇,而是一場陰謀,我們應該警惕。


史論縱橫


張勳復辟的原因其實挺單純,他就是滿清忠臣,他從頭到尾都忠於滿清,自然想幫愛新覺羅家復辟。

張勳這人命苦,從小父母雙亡,靠爺爺拉扯,七歲時候,爺爺也被長毛殺了,被當地一個家境殷實的人家收留才得以成年。後來又被推薦去當兵,當年當兵可不是什麼好去向,那是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年代。



張勳這人其實很適合當兵,很軸,很勇。在中法戰爭時候發跡了,升了六品管帶。甲午戰爭中又死戰不退成功阻擊了日軍,聲名鵲起,大家都知道他張勳打仗不怕死。於是袁世凱練北洋新軍時候,就想辦法把張勳挖了過來。

這人一旦又軸又勇,那另外的特點也就關聯而來,那就是忠義。他就一直以忠義自勉,他就是要做大清朝的忠臣。

辛亥時期,張勳駐守南京,很多省份都宣佈參獨立,全國一片人心搖動。他不,江浙聯軍來打南京,那他一點也不客氣,就和他們打,把他們打的很慘,是辛亥最慘烈的戰鬥之一。

這樣的一個人,後面謀求復辟是理所當然的。其實當時所有人都知道他忠於清室,因為他壓根不是那種藏著掖著然後搞陰謀的人,他就公然不讓自己士兵剪辮子,公開宣稱自己忠於清室。

所以,他死後無數人給他寫祭文寫詩送輓聯。不論什麼立場,道德都是第一位的,他的道德得到了當時多數人的認可,包括贊成革命的人,實際上當時多數人都贊成革命,但這不妨礙他們對張勳道德的認可。在天津無數社會名流來弔唁,在老家發喪當地普通老百姓無數人自發送葬。

這就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別人收留了他一個孤兒,他有能力後就一直照顧他家。滿清給了他機會做出事業,他就忠於滿清。世上的道理本來很簡單,人們為了給自己辯解才想出那麼多歪道理,可笑的是很多人還被那些歪道理繞進去了。


區塊鏈米達斯之手


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張勳的文章,題目是《盡心守護沒落清朝最後一隻忠誠的狗》。把張勳比喻成是“一隻忠誠的狗”,絲毫沒有惡意。相反,我更想強調的是“忠誠”二字。

因為就忠誠度而言,狗從來都是比人更值得信賴的朋友。


1、張勳復辟,首先是來自於他內心的這種忠誠的道德基因。


張勳以早年一個放牛孤兒出身,最後成為長江中下游影響力最大的軍閥,所有這一切,都來自於清廷對他的賞識。

在張勳的思想裡,有一種非常樸素、單純的報恩意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義氣。

這種知恩報恩的義氣,與所謂的政治立場、時代發展方向無關。

而張勳與清廷之間,具體點說,與慈禧太后之間,更有過一段非常特別的相處,正是這段經歷,使得張勳能成為晚清的重要人物,也使得慈禧成為他心目中最好的主子。

1900年,八國聯軍入京後,慈禧出逃西安,1901年事態平息後,慈禧與光緒再從西安返回北京。張勳受袁世凱派遣,為迎駕回京的慈禧和光緒護駕。

時值隆冬季節,天降大雪,天凍地寒,慈禧半夜醒來,意外地看到張勳一直在她房間口站崗值守。人在落魄時候最容易動感情,老太太一下子就記住了張勳。

慈禧回京後直接任命張勳作頤和園護軍統領,要知道自滿清開國以來,能擔任這個離皇室最近的護衛官職的漢人,張勳還是第一個。

慈禧對張勳有多信任,有多寵愛,由此可見。

後來張勳隨徐世昌去東北做防營統領,根本沒有任何人敢管他,

慈禧待他如此,他對清廷自然更是一片赤誠,1908年慈禧和光緒接連死去,張勳伏地慟哭至泣血。

——絕對是真感情!

所以張勳復辟,一點也不意外。


2、張勳復辟,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對時勢的誤判。


但如果說張勳搞復辟,就是為了報答清廷的恩情,那也未免太天真了點,太看低了張勳這個人。

政治上的爭鬥舉止,終極目的都是“名利”二字。報恩頂多是個漂亮的幌子。

張勳復辟的背後,是自己赤裸裸的政治野心,對此,他自己其實也絲毫沒有加以掩飾。

復辟後,張勳立刻給自己封了官,基本上就是曹操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架勢。

這一幕鬧劇很意思:

先是張勳耍了黎元洪——黎元洪指望張勳來京主持公道,幫助他來對付段祺瑞。

沒想到張勳竟藉機大搖大擺帶著幾千人到北京復辟了。

但張勳更沒想到,他又被段祺瑞耍了——段祺瑞安排各部軍閥配合演戲,讓張勳誤以為大家都贊稱他復辟,等他真的來京復辟了,段祺瑞跳出來馬廠誓師,成了再造共和的英雄。



總結起來:張勳復辟,就是由段祺瑞導演的一出政治戲,張勳只是被他誘導利用的炮灰。

張勳之所以上鉤,對清廷的報恩心理是一部分原因,自己想借此撈名上位,才是最根本原因。


風談天下


因為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爭鬧得不可開交,直接點燃了張勳復辟的鬧劇,徐州軍閥張勳願做一個“和事佬”的角色率軍入京調停,受到了府院雙方的同意,結果張勳卻借調停之名擁立前清遜帝溥儀為帝,那麼張勳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第一,封建王朝雖然不復存焉,但是封建思潮卻氾濫於世。

雖說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打碎了舊式國家機器,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國,但是由於政治體制過渡過快,沒有給足夠的緩衝時間去讓社會適應新型體制,所以上千年的封建思潮依舊氾濫於世,很多人仍然對封建主義抱有幻想。

就像軍閥張勳本人及北洋集團,原本就是清政府的皇家衛隊,深受清朝統治者的倚重,張勳等舊軍閥也對故主有很深的君臣之情。


第二,袁世凱之後,民國缺乏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各路軍閥之間互不相服。

在袁世凱死後,民國缺乏一個手握大權且威望極高的領導者,北洋集團內部凝聚力大大下降,造成了各路軍閥之間為了爭奪權力而展開鬥爭,地方割據一方各自為政。

張勳看到了民國四分五裂,所以有意重新把權力重歸清室,借清廷的舊權威重塑中央,而他自己也能夠以復辟第一功臣的功勞得到提拔,地位必高於各路軍閥。


第三,軍閥內部勾心鬥角,肆意的放縱與助長復辟行為。

馮國璋、段祺瑞、張作霖及各路軍閥各有自己的小算盤,“張勳復辟”實質上也是北洋集團爭權奪利的內部鬥爭,都想利用彼此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卻不想最大的贏家乃是段祺瑞。

段祺瑞只是利用張勳來扳倒黎元洪,想自己獨掌大權,所以任由張勳破壞民國體制。段祺瑞見時機成熟後,立刻組織討逆軍,再次推翻了帝制,成為保衛共和的最大功臣。既除掉了黎元洪、張勳等北洋政敵,又獲得了保衛共和的英雄稱號,在南方軍閥中威望倍增。而張勳卻單純的認為各路軍閥是真心擁護帝制,所以才敢肆無忌憚的去做。


第四,西方列強的參與和支持

張勳自知勢單力薄,即便是有心復辟,也無力去實現,所以一直等待時機。袁世凱死後,民國時局動盪,列強們也希望民國有個領導核心來保證各國的利益,以及擴大各國利益,所以一心復辟的張勳就成為了他們扶持的對象。

德國用資本貸款和槍炮裝備投資張勳,日本也用兩千萬軍餉贊助張勳,其背後是不可告人的政治交易,所以有了列強的支持,張勳才敢大膽的搞復辟。


納蘭談史


我是“醉觀滄海”,我來分享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感。

關羽民國軍閥張勳為什麼敢逆潮流復辟清朝,我認為作為保皇派的代表,他在那個年代,逆著潮流,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歷史就是這樣,後人以後人的眼光,再去回顧歷史上的人物以及時間,總會出現偏差。

我認為“張勳復辟”事件從以下幾個角度,就大致可以看出原因。

首先:歷史背景

故事發生在1917年,當時出現了著名的“府院之爭”。當時的列強中,日本國支持總理段祺瑞,而總統黎元洪則深受美、英等國的支持。他們各自率領的“總府”和“總理府”兩派之間,矛盾重重,最後在黎元洪宣佈免去段祺瑞總理之職的時候,段祺瑞也不甘示弱,宣佈各省督軍各自獨立。

於是,此時坐山觀虎鬥,時任當時安徽督軍的張勳,在收到黎元洪的電召後,立即組織整理起一支約5000多人的辮子軍,挺進京城,名為調節總統府及總理府之間的矛盾,實則打起了自己的算盤。而因為當時段祺瑞和黎元洪兩派,都想取得他的支持,也就默認他的辮子軍進京了。

所以,假借調節兩方勢力,張勳在雙方的默認下,大搖大擺的進了城。進程之後,他並沒有立刻去做調停事宜,而是秘密接觸了以康有為作代表的保皇黨和一些清朝皇族餘黨,並告知他們自己進城的真實目的是恢復清朝統治,把以備廢掉的傅儀皇帝重新扶上皇位。

於是,一夜之間,這些辮子軍,趁著夜色到處插滿龍旗,張勳自己也是穿上了黃馬褂,在7月1日凌晨,宣佈恢復清朝皇帝,並向傅儀皇帝行跪拜禮。此時,醒悟過來張勳真實目的的,段祺瑞和黎元洪都很憤怒。尤其是段祺瑞,他立即在全國組織起了,討逆軍,向京城進發。也許是辮子軍戰鬥力太差,在和討逆軍一交手,立馬就潰敗了。於是,這樣一場紅紅利的復辟就結束了,此時僅僅又當了12天皇帝的傅儀又不得不退位。此後,段祺瑞,成為了最大的掌權者。

由上可以看出,張勳本身是一個堅定的保皇黨,在面對府院之爭的時候,他覺得自己以及大清的機會來了。於是,他靠著,兩面三刀,渾水摸魚,摸進了皇宮,並在別人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迅速扶植傅儀重登皇位。他是在抓機會,想著木已成舟,再加上有康有為等保皇派勢力的支持,萬一成功了,自己就是大功臣。

說白了,他就是在“賭”,一旦賭成功,就位極人臣。


其次:贏的概率

張勳之所以,敢在全國都處在革命的浪潮的時候,逆流而上去復辟清廷,看起來是有一種雞蛋碰石頭的感覺。其實,仔細看下來,也不是沒有贏的概率。當時,袁世凱已死,本來他可以掌控大局,在他死後,革命軍各種地方勢力錯綜複雜,盤根錯節。此時,並沒有哪一方勢力能夠獨擋一面。

而清朝,在幾百年的統治,除了自己的滿族勢力、聯姻的蒙古族勢力以外,也有了很多的其他民族的擁護者,包括很多漢族。所以,當有一個勢力站出來,公開擁護原來的皇帝,那麼是會有很多支持者來支持的,如果說,這個人足夠有實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獲得成功的。比如,他的辮子軍,不是5000人,而是五萬人,十五萬人,那麼,歷史真的有可能被改寫。

總結:

因為當時,府院之爭留出來的權利真空,所以張勳以為看到了希望,所以他妄圖賭博一下,衝針清廷統治。當然,我們也不否認,這或許會不會是張勳和段祺瑞合夥上演的一出好戲,畢竟最後獲利最大的就是段祺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