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打不打,专家警告:别为自己粗暴教育方式找借口

教育孩子打不打,专家警告:别为自己粗暴教育方式找借口

国家现在允许学校惩戒学生了,一些经常打孩子的家长们更是蠢蠢欲动,终于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找到了更有力的依据。教育孩子打还是不打,已没必要讨论,这里要说的是,不要轻易去打孩子,去耐心的听听孩子怎么说,也许会让你更容易知道该怎么做。

一、不要在不了解真实的情况下就去轻易打孩子

妈妈推着车子带儿子出去玩,回来时,儿子突然双脚着地不让妈妈推车子,并大声说“停、停”。妈妈很生气,训道:还没有玩够啊,都这时候了,还不想回去?回家,今天不玩了。“儿子哇哇大哭。妈妈推车要走,儿子又大声说”停停“,并急得又双脚着地不让推车子,妈妈把儿子的脚踢了两下,气得使劲推,不和儿子说话。儿子还小不太会说话 ,急得直喊”掉掉“,并一只小手直往后面乱挥。妈妈这时才发现儿子手中的玩具不见了。把儿子的玩具找回来了,儿子就立刻老实了。

有不少家长们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就直接武断的认为孩子又在无理取闹,为了不给孩子惯下坏毛病,以”为了孩子好“理由直接就给孩子两巴掌、两脚什么的,对于性格执拗的孩子来说,会闹的更凶,接下来等孩子的是更多的打。

在认为孩子犯错前,一定要让自己冷静、冷静!先认真的去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再去处置。也许孩子并没有错,在这个时候去教训、去打孩子,是不是这个家长当太不称职了?

二、不要因为自己缺乏耐心,就去打骂孩子

一位妈妈在辅导孩子做作业,”这个错了,8加5等于几?”“等于15。”儿子胆怯的说。“妈妈气得大声吼道:”看清楚,是8加5,说,是几?“”16?“啪啪两掌。”是几?“儿子不敢说了。”8加5是13,记住了。7加4是几?”儿子害怕,胡乱的回答:“13。”啪啪又是两掌。儿子吓得不敢哭,恐惧的眼光看着妈妈。妈妈的理由很充分:打痛了才能记住。

教育孩子要有耐心,不只是辅导作业,孩子有好多不好的习惯在改进时,同样需要家长的耐心帮助,长期的养成。一味的拳脚相加,只能说明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耐心,只想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样又简单又解气。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别再这样为了“教育好孩子”来打孩子,这是家长自己没耐心,还要怪孩子有错。教育孩子是循序渐进的,没有捷径。需要家长的耐心,需要家长长期的付出。希望没有耐心的家长多多的反省自己,从改变自己做起。

三、打孩子不是万能的,换种方法或许会更好

一位初三孩子的爸爸,在一个网吧一个网吧寻找着自己的儿子,儿子最近着迷上网。在一个网吧找到儿子,直接给了儿子两巴掌,儿子掉头就跑了。这样打儿子不是一次了,但儿子偷偷的上网还是没有改变。

这位爸爸希望通过打儿子能让他有所改变,但是事与愿违,反而让父子关系更为不和,连简单的沟通都很难进行。

别再为了“纠正孩子的毛病”去打孩子,打孩子不是万能的。当孩子出现状况后,应分 析原因,通过其他方法来试着解决。把解决问题寄希望于武力来震慑,往往会把事情弄的更糟。

四、不要以打孩子为荣,教育孩子有很多的办法,并不是只有打孩子一种。

一个孩子不听话了,他妈妈耐心的引导他,和他说话。另一位妈妈很是看不惯:看你们把孩子惯的,要是我们早就打了,你们就是舍不得打孩子把孩子惯坏了。这位妈妈打孩子是不假,一次孩子犯错,妈妈打完爸爸打。

教育孩子要以引导教育为主。如果有人在宣扬自己的不良教育方式, 希望家长们能有自己的主见,不要让自己的教育方式误入迷途。

请别再用“为了孩子”去打孩子!用心去爱孩子,用心去教育孩子,每当扬起自己打人的手时,请您暂停几秒钟想一想:这样做是真的对孩子好,还是自己懒惰想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如果是后者,请放下您的手吧,去认真想想还有什么方式!

孩子虽小,但他能感受到谁在为自己好,引用一句孩子的话来结束这篇短文:

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外婆家受伤严重,外婆赶紧说:快让我给你妈妈打电话。孩子说:外婆,别打了,我妈妈才不会管我。婆婆泪流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