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退休简史

这两天一份中国养老前景报告引起了小编的注意。

报告显示,78%的年轻人(18岁~34岁)已有退休储蓄目标的概念,受访者普遍表示想要更早退休,目标退休年龄已经从去年的57.6岁降至55.8岁。

讲道理,这一代年轻人不是想提前退休,是根本不想上班。。。


古人退休简史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

安全退休的难度堪比最复杂的体操运动,

720度旋转,向观众展现出最精彩的表演,

要想平稳落地谢幕却没那么容易。

01

其实,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

在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从周代开始,一直都是70岁,到了清朝,才改为60岁。

古人退休简史

《西汉会要》中的丞相韦贤,七十多岁时,上疏乞骸骨。皇帝赏赐给他百两黄金和一处住宅,准许他退休。

韦贤成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开了丞相退休之先河。

古人退休简史

不过,如果官员身体不好,即使不到70岁,也可以提前退休,有点类似于如今的“内退”。

杜甫的《旅夜抒怀》中有句曰“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其中的“老”和“病”,正是唐朝官员退休的两个主要原因。

古人退休简史

但是问题是古代那个医疗条件和工作模式,能够活到七十岁的就算是高寿了,相当一部分官员,没到七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将生命奉献在岗位上了,真是在岗位上奋斗了一辈子,一直干到“牺牲”。

02

同时,在古代对退休待遇,也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古人退休简史

比如在大汉朝,规矩是这样的:官员年老退休,可以领到原来三分之一的俸禄作为退休金。运气好一点,有皇帝的特批,退休待遇还能保持跟当官时候一样待遇的俸禄。

至于有些幸运儿,不仅能在退休以后拿到和原来工资一样多的退休金,还能得到皇帝的格外赏赐,什么房子、牲口等都不在话下。

古人退休简史

最惨的是唐朝的官员,在唐朝,大臣们辛辛苦苦一辈子,到了退休是没有退休金的,除非皇帝特批。

宋代官员们的退休待遇要比之前的时期好很多。按照这个时期的规定,官员退休之后,可以官升一级、且享受原来一半的俸禄。

但是还是有很多大臣不愿意退休,毕竟退休后的待遇再好,也不如当官的风光啊。

古人退休简史

也是因为这样的环境下,欧阳修同志在六十五岁就开始退出朝廷、不做官了,也不再白吃朝廷俸禄的时候,简直被天下人视作“楷模”。

03

但是,即使退休制度再完善,想要顺利退休也不是件容易事。

春秋时期的范蠡和文种就是一对最佳的例子。

古人退休简史

范蠡和文种都是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兴越灭吴的功臣。

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辞官归隐,相传携带初恋西施一起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太湖之中,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次散光家财,自号陶朱公。

古人退休简史

与范蠡不同,文种在灭吴之后,留于越国为丞相,继续为越王做牛做马,但没想到与越王勾践在治国方略上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范蠡隐退之后曾留书劝告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看了之后,称病不朝,意欲退隐,但到底舍不得这半生打拼的事业,未离开都城。

古人退休简史

没多久勾践就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说:“你当初给我出了7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3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4条在你那里,你用这4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自刎而死。

不过与文种相比,明朝的李善长则更是下场凄惨。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元勋,在洪武三年(1370年)时,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古人退休简史

这样一个人是如何谢幕的呢?

洪武二十三年,在胡惟庸案以已然平息的情况下,七十六岁早已退休的李善长被人告发与胡惟庸案有牵连,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古人退休简史

其实,归根究底还是有些人虽然退休了,但心里却放不下自己的政治抱负。

早在唐后期,出现过以白居易为首的洛中“九老会”。宋初的李昉等九人退休后,也仿效白居易的做法,成立了“九老会”。

宋神宗时,司马光、文彦博等人退休后还曾经组成了一个“十二老会”。这些退休老人集会,他们表面上经常饮酒吟诗作乐,实际上却仍然密切注意着时局的进展,这都是官员在退休后表达自身政治诉求的一种方式。

古人退休简史

04

另一方面来说,有些大臣即使心甘情愿老老实实的退休了,朝廷也不想放过你。

想退休?没门!

退休官员发挥余热,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利,可以说是古代退休制度的衍生物。


古人退休简史

唐代名将尉迟敬德50余岁便申请退休,唐太宗挽留不住,便给了退休后的尉迟敬德一个“朝朔望”的礼遇。

所谓“朝朔望”,是指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可以参加朝会,象征着国家不忘有功之臣。

在之后征伐高丽的战争中,太宗就命已退休的尉迟敬德再度披挂出征。

古人退休简史

宋元明各朝依然实行的是“七十而致仕”,只是对个别优秀干部稍有例外。例如大学问家朱熹多次因老因病请求退休,都没有得到应允。

宋宁宗庆元元年“夏乞致仕不允”;过了四年“乞致仕”,仍未获准。直至“庆元六年春二月辛酉改《大学诚意》章,甲子以疾终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一。”

古人退休简史

元代明确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特殊部门、即使三品以下,也不能致仕。

到了清代,退休年龄一下子提前了10岁,即60岁就可以退休了。不过,文官告退,需要上级批准,拿到批准文件才可以退休。所以,很多人别说六十岁了,就是七十岁也难以退休。

清代康、雍、乾三朝元老徐元梦,“自以年老衰迈,不能办理刑名事件,疏辞。”但屡请不准,对此,乾隆皇帝还特意下诏,

“徐元梦老成望重,虽年逾八旬,未甚衰惫,可照旧供职,量力行之,不必引退。”

直到徐元梦八十四岁卒于任上,才算了事。

05

除了大臣们退休,皇帝也想要退休,这就诞生了中国几千年最稀有的职业——太上皇

古人退休简史

我们看现在的各种宫廷剧时,总是会出现太后的身影,太上皇身为太后的官配cp却常常不见踪影。

不过这也能理解,毕竟皇帝的脑子里想的都是,

古人退休简史

所以尽职尽责干到去世当天,才肯把皇位给别人,导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诞生了快500位皇帝,而太上皇只有二十几个,可谓是珍稀物种。

这其中要说最惨的,还得数唐朝的李渊,身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在一众开国皇帝里毫无存在感不说,想安心度个晚年吧,儿子们又弄闹个玄武门之变,识相的李渊为了保命远离是非,只好退位当太上皇去了。

古人退休简史

相比之下,老赵家的皇帝颇具现代人思维,一个个都赶着做太上皇。

这优良传统要从艺术成就80000字都写不完的艺术大佬皇帝,宋徽宗——赵佶说起。

古人退休简史

当年金兵兵临城下,眼看赵佶就要成为亡国之君,断送大宋的大好江山,这时,赵佶临机一动,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恒,这样他就不是亡国之君,而是亡国之君他爸。

古人退休简史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靖康之变逼得最后赵家老九只能跑到南方登基。

不过,老九赵构没当几年就发现这皇帝的工作不是人干的,转身就传位给养子赵昚。

懒癌基因果然是会遗传的,赵昚干了几年也觉得吃不消就传位给了儿子赵惇。

赵惇没有辜负期待,也跑去当太上皇了。

大概赵家这几个皇帝的梦想就是当一条咸鱼吧。。。

古人退休简史

而在太上皇圈最闪耀的明星当属于“十全老人”乾隆。

早年的乾隆十分崇拜自己的皇爷爷康熙,并立下了誓言:不能超过康熙皇帝在位61年的记录!

古人退休简史

没想到,乾隆同志25岁登基,当了六十年皇帝,身体居然还倍儿棒。怎么办呢?

自己立的Flag,跪着也要完成,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跑去当太上皇。

但是乾隆同志人老心不老,即使已经退休,也要为他的皇帝事业奋斗终身。于是乎,只能苦了儿子嘉庆了。

事实上,退休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有的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即使退休仍然愿意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有的人想要放下生活的压力,去追寻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不论是散步、养花、遛狗逗猫,或是学习新鲜事物,跟上时代潮流,依旧活跃在前线,都是一种选择。

相比起古代,这种能够选择的退休生活,实在是太美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