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

四大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

那是在漢代時期,東海有個孝婦,她年輕守寡,沒有孩子,贍養婆婆非常盡心,婆婆想讓她改嫁,她始終不肯。

婆婆對鄰居說:“這個孝婦待我非常好,她自己過得非常清苦,我覺得她無子守寡非常可憐。我老了,不可以長期連累她耗費她的年華,該怎麼辦呢?”

後來,婆婆自縊而死,婆婆女兒將孝婦告到了官府說:“這個婦人殺了我母親。”獄吏逮捕了孝婦,孝婦的供詞不承認自己殺了婆婆。

四大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

獄吏嚴問拷打,孝婦“自願認罪”而伏法。所有案卷呈報上去以後,太守想將孝婦治罪。當時有個智者叫於公,他認為這個孝婦贍養婆婆10多年,以孝遠近聞名,一定不會殺了婆婆。

可是,太守並不聽從,於公一直爭辯,但沒有什麼結果,於是於公懷抱著孝婦獄詞,在府上痛哭,後來託疾辭去。

太守最終斷定孝婦有罪,孝婦將被處死時,她請求用車載著10丈長的竹竿,用來懸掛五色長幡。孝婦當眾立誓說:“我若有罪,甘願被處死,血會順著流下;我若是冤枉而死,血會向上倒流!郡中將會大旱三年!”

四大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

結果,劊子手剛處死了孝婦,那血是青黃色的,血沿著長竹竿往上流,到了竿頂,才又沿著幡而流下,當時人們非常震驚,這才知道孝婦的冤屈。

後來,郡中大旱三年,新太守到任後,他詢問大旱的緣故,才得知孝婦這個案子,於是,新太守找到於公,問於公緣由。

於公說:“孝婦不應當死,但前任太守一意孤行強行斷案,應該是大旱的根源吧!”

四大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

於是,新太守立刻親自祭奠孝婦,他藉此重修了孝婦的墓。果然,天立刻下了大雨,這一年收成很好。郡中的人們知道這件事後,也更加敬重於公。

在元代,關漢卿已經是中國最有名的劇作家,也正是因為他的經歷和才華,他才能將《東海孝婦》進行完美改編,創作出《竇娥冤》這部不朽名劇。

關漢卿,號已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是元代雜劇代表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一同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他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四大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

《竇娥冤》這部悲劇首先是一個社會悲劇,這一悲劇所反映的是元代社會,劇中人物生活的社會環境,比如羊羔利,這是元代社會官方允許的利滾利,是一種剝削方式。《竇娥冤》劇中就是這樣的羊羔利,使得竇天章借貸無法償還,以竇娥做抵債。

同樣,也是這樣的羊羔利,才使蔡婆有了一點經濟支持,蔡婆也是因為收羊羔利債而遇險,恰被張驢兒父子救下,最終引狼入室,埋下了禍根。

更是因為羊羔利能帶來一本萬利的好處,才使張驢兒父子想竊取這一利益來滿足好逸惡勞的本性,才有了逼婚佔財這一情節。

四大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

《竇娥冤》所反映的就是元代當下,這一社會性質促使了《竇娥冤》悲劇的發生。而竇娥就是在這樣的等級社會中,被“人只有拷打才招”的思想認識所害,蒙冤而死。

其次,《竇娥冤》又是人物性格的悲劇。竇娥善良、正直、勇敢、堅貞,她的性格是多方面的,佔主導的有兩個方面,就是善良和剛強。

竇娥善良,主要表現在她與已死丈夫、未死婆婆等人的關係上。竇娥剛強,主要表現在她與張驢兒和楚州太守桃杌等人關係上。這兩方面性格是矛盾的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影響,共同發展。

四大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

《竇娥冤》中由於竇娥堅信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善良的、合理的,甚至按照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標準來衡量也是無可非議的,所以在遭受不公和迫害後,才終於認定外來的一切迫害都是無理的、非法的、應該反對的,使她對封建社會的殘暴與毒害有了清醒的認識。

作者關漢卿在《竇娥冤》中描述的竇娥是一個從來沒有對任何人造成絲毫傷害,人間災難卻接連不斷向她襲來的苦命女子。

竇娥先是失去母親、離開父親、又失去丈夫,在經歷了貧窮、高利貸剝削、童養媳生活、丈夫死亡等一系列磨難之後,這些磨難使得她滿腹怨愁。

四大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

但是,竇娥那顆單純、善良的心靈並不懂得這一切災難的真正原因。這一切都說明竇娥是一個安分守己、與世無爭、忍讓寬容,甚至有點逆來順受的弱女子。然而,封建社會的邪惡和野蠻,全都淤積在竇娥周圍。

在經歷了一系列最黑暗的壓迫後,竇娥並沒有被壓下去,相反,她卻在橫逆面前逐漸醒悟過來。竇娥奮起戰鬥,她向天地、日月、鬼神發生一連串強烈詛咒,這是她反叛與鬥爭的一種行為表現。

竇娥並非一開始就這樣,早先,她認為天地是無私的,因此她才“勸今人早將來世修”,她也相信官府是公正的,所以才有恃無恐地走進楚州公堂。竇娥所堅持的這種理想,以為可以仰仗天地、鬼神、官府的保護或恩賜來實現。

四大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

後來,竇娥在經歷磨難和冤屈後,她才痛苦地認識到,官府、鬼神不僅不是善良理想的保護者,反而是黑暗勢力的護法神,這些黑暗勢力欺軟怕硬,順水推船。竇娥清醒地意識到,要反抗惡勢力,追本窮源,就不得不連天地也一起加以譴責。

最後,《竇娥冤》悲劇是一個心靈悲劇。《竇娥冤》主人公竇娥儘管只是抵債成為蔡婆的童養媳,但是她心靈深處受到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影響,當張驢兒想霸佔蔡家時,她視自己為蔡家人,從一而終。以及竇娥在守寡時,對蔡婆體貼關心,之後又出於對婆婆的關愛而蒙冤認罪,這正是封建社會孝道所致。

《竇娥冤》中竇娥所做的這一切,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建時代女子貞孝觀念。竇娥這樣的心靈痛楚壓抑在《竇娥冤》第三折裡達到高潮,她的一字一淚都希望得到人間溫暖。

四大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

竇娥最初也相信命運,她認為貞孝觀念能讓好人得到好報,可悲的是,正是她所認為的公正道義殘殺了她的生命。

《竇娥冤》在竇娥的反抗性格不斷向前發展的同時,她性格中善良的一面也得到同步發展。竇娥對多年相依為命、今後更加孤苦的蔡婆非常憐惜,她含冤負屈、甘願承擔殺人罪名,完全是為了保全婆婆性命。

四大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

甚至在竇娥被綁赴法場時,她自悲不暇,還苦苦哀求劊子手“與人行方便”,不要走前街,免得被婆婆看見,引起婆婆過度悲傷。

《竇娥冤》中竇娥善良性格在正與邪、生與死鬥爭中得到昇華,這表明竇娥心裡有著強大精神力量,正是這種精神力量支持了她英勇、至死不屈的反抗。悲劇《竇娥冤》之所以“感天動地”,這一悲劇意義,其根本原因也在這裡。

四大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