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府為什麼害怕打仗?

夢幻之旅155683777


這個問題就很有意思了。

作為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鴉片戰爭後屢戰屢敗,不斷喪權失地,我國更被西方國家譏笑為東亞病夫。

但接連的敗績並不能說明清朝害怕打仗,畢竟打不打得贏是能力問題,敢不敢打是態度問題。

對於清朝而言,戰爭除了是開疆拓土的必要手段,更是保全自身社稷的重要途徑。作為少數民族王朝,清朝如果不戰而屈,等待它的必將是被逐出中原然後被徹底消滅的悲慘命運,這一點弓馬起家的清朝歷任統治者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識。

所以,說清朝害怕戰爭,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從1616年後金建立開始,清朝就在不斷的戰爭中迅速成長,並最終成為我國實控面積最大的王朝。

那麼既然清朝不怕戰爭,那麼讓清朝恐懼的到底是什麼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西方列強的入侵

在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前,蒙古是清朝的主要經營方向。雖然在1865年之後與沙俄進行了兩次雅克薩之戰,1792年在西藏挫敗英國支持的廓爾喀入侵,但相比於蒙古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

從1690年康熙和噶爾丹在烏蘭布通大戰,到1759年清朝將領兆惠平定天山南北,清朝前後用了70年時間,才最終消滅準噶爾汗國,徹底解決蒙古問題。

作為漁獵民族起家的王朝,清朝對於解決遊牧民族問題有著深切的體會和有效的應對策略,這使得清朝解決蒙古問題時得心應手。

雖然準噶爾汗國勾結沙俄,得到了大量沙俄武器的支持,但此時的清朝同樣具備了一定的火器水平,這使得清朝雖然難以對準噶爾一擊必殺,甚至屢戰屢敗,但能夠成為最終的贏家。

但是西方侵略者就完全不同了,他們已經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使侵略者具備了更加高效的戰爭動員能力。而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革新,使得列強的技術水平更高,武器裝備的單位成本更低,因此得以大規模列裝。

而清朝因為封建制度的固有規律,入關後滿清八旗就迅速廢弛,而清朝依靠的綠營在鴉片戰爭前也基本報廢。不僅如此,貪汙腐敗的清朝,不僅軍紀渙散,而且武器陳舊,很多士兵肩上扛的是槍齡達160多年的老古董。

巨大的武器代差以及落後的指揮制度,使清朝屢戰屢敗。而且在屢戰屢敗後,清朝統治者對西方侵略者充滿了恐懼,這種深入骨髓的恐懼一直延續到1912年清朝滅亡。

2、國內民眾的反抗

在清朝長達276年的時間裡,清朝軍隊主力從八旗,到綠營,再到地主武裝團練。雖然軍隊來源變來變去,但清朝軍隊的傳統沒有變,那就是始終保持脫離人民群眾。

作為馬上得天下的王朝,清朝註定是不得民心的,它得天下的方式,是大力招降前明官僚和軍閥,通過拉攏中原地區地主和士紳階層,建立起以滿族為核心的統治階級。

至於底層的廣大民眾,清朝不僅沒有想過去籠絡,還進行瘋狂的打壓和限制,例如清朝入關後的剃髮易服令。

從康熙年間開始,清朝人口從不到6000萬迅速膨脹,自鴉片戰爭前夕達到4億人口的空前規模,這樣的人口數量對於清朝統治者而言,是一個空前的挑戰。因為稍有不慎,統治者就可能被廣大民眾的汪洋大海徹底淹沒。

所以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清朝統治者從未想過發動民眾,因為民眾的力量可以抵抗西方殖民者,同樣也可以推翻自己的統治。

而對於太平天國,義和團這樣的群眾運動,清朝則是保持了瘋狂打壓的一貫傳統,這在客觀上使清朝的統治更加反動。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幾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 一是遭遇西方列強入侵時,清朝統治者寧可割地賠款,千里迢迢離京出逃,也不敢對民眾進行動員;

  • 二是在面對國內民眾反抗時,清朝統治者始終如猛虎般強勢,這與面對西方列強時的弱不禁風形成鮮明對比。

所以說清朝不是害怕戰爭,而是害怕戰爭造成的結果。畢竟無論勝敗,戰爭的矛頭始終指向自己的寶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俗話說,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那麼,問題又來了:大清朝真的是那麼“怕打仗”麼?

恐怕只要對整個清史有一定了解的歷史愛好者,都知道清朝真的不是一個“怕打仗”的封建王朝,相反,它從建立到滅亡,差不多就是在連年的戰爭與開邊中度過的:從老奴以“七大恨”起兵,在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遼東薩爾滸之戰擊敗明朝四路大軍開始,到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茅麓山之戰殲滅南明大順軍餘部為止,明清戰爭就打了足足45年。

明清戰爭硝煙尚未散去,緊接著就是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爆發的席捲整個南部中國的三藩之亂,直到1681年才被清軍平定;僅隔兩年,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統一臺灣,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清王朝又同沙俄在雅克薩地區發生戰爭,連打兩場局部戰爭;僅隔一年,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帝親征烏蘭布統,同漠西蒙古交鋒,標誌著清朝向西北擴張的開始。清王朝同噶爾丹的戰爭足足打了68年,一直到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軍推進至新疆、打爆漠西蒙古為止;僅僅39年,西南地區爆發白蓮教大起義,一直到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方得平息;不到十五年,新疆喀什噶爾爆發了柯爾克孜人支持的張格爾叛亂,至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才得以平息;隨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十三年之後爆發了中英之間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在清朝最後71年的歲月裡,連續打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爭、收復新疆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庚子國變等七場大規模戰爭,基本上等於每十年一戰。

總的來看,在清王朝前期與中期,其通過頻繁的對外擴張與極富進攻性的地緣戰略,為古代中國轉化為近代中國奠定了基本的領土範圍,也為我國目前時常提到的“自古以來”確定了法律與歷史上的基礎,尤其是其開邊東北與推進中亞的戰略,被西方諸多地緣政治學者推崇,諸如英國的麥金德、德國的拉採爾就將康熙皇帝尊為地緣政治大師;而在清王朝後期,雖然其在近代化與工業化的大潮中被西方列強遠遠地拋在了後面,同奧斯曼帝國一樣成為被肆意宰割與瓜分的對象,卻也屢敗屢戰、偶有斬獲,始終未能讓西方徹底瓜分中國,還費盡心機地保住了新疆、西藏、東北這三塊戰略意義重大的領土。因此,清王朝不僅不能算是一個“怕戰爭”的王朝,甚至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武功極盛的王朝。


軍武次位面


文史頻道第66期之滿清誤國



1840年西方列強的大炮打開了閉關鎖國的中國,清政府和英國妥協,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中國屈辱的近代史正式開始。

那麼,清政府真的沒有反抗的能力嗎?

為什麼英國人幾千人就能讓擁有4億人的滿清政府屈服呢?

筆者認為,清政府害怕打仗,是有原因的。

第一,經濟能力



清朝末期,全國的經濟蕭條,手工業依然是主要的經營模式。

當時的英國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經過現代工業的發展,英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

俗話說:“槍炮一響,黃金萬兩”,可見打仗是非常需要錢的。

當時清政府國庫空虛,根本不能支持對英國的戰爭。

第二,思想愚昧



當時的清政府,閉關鎖國上百年,對外界事物缺乏瞭解。

當英國人的軍艦開到海面上的時候,清軍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當大炮轟炸清軍陣地時,他們嚇的魂飛魄散,根本沒有了反抗的勇氣。

英國人沿著長江暢通無阻,直接威脅南京。

第三,軍事力量



當時的清軍,大部分都是滿清的士兵,漢族人不被重用。

這些滿族人經過上百年的和平生活,已經喪失了打仗的能力。

他們整日遊手好閒,和訓練有素的英國人相比,根本不堪一擊。



在鴉片戰爭結束後的幾十年裡,清政府在對外作戰中,往往都是被動挨打,這讓清朝統治者認為,清政府根本不是西方列強的對手。

這樣的心理讓清政府更加害怕打仗,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逐漸淪為了帝國主義在華的工具。

—End—



冷月鉤沉


清朝在17世紀中期軍事達到了鼎盛時期,那時的清朝可是喜歡打仗的,最高峰是乾隆時期八旗兵和綠營兵,滿、蒙、漢八旗大約有22萬人,綠營兵差不多有60萬,總兵力差不多80萬人。

圖為晚清八旗兵生活糜爛。

但是19世紀以後實行閉關鎖國的清朝已經腐朽沒落,此時崛起的侵略者和殖民者以海洋為踏板,來侵略和瓜分中國,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帝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天朝帝國”的門戶,接著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得到沙俄、美國慫恿和支持的英、法帝國主義,又從海上打進中國,先是攻陷天津,旋即打入清王朝的都城:北京,這一打把清王朝真打怕了,從此,腐朽糜爛的清王朝所統治的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

圖為福建水師。

清朝敗的這麼慘就是因為清朝的軍事腐朽糜爛,養尊處優的八旗兵因為常年不打仗,而徹底失去了戰鬥力,因為衣食無憂,有的八旗兵結婚生子,有的八旗兵縱於玩樂,訓練什麼的叫人頂替,比如嘉慶皇慶有次去檢閱八旗兵,200人射箭,竟然只有5個人射中靶,可見軍隊素質如此之低;而綠營軍比八旗兵稍好一些,但為了維持治安,清朝將國家軍軍派去維持治安,充當警察的作用。

圖為北洋水師。

此時的清朝又沒有海防,一批又一批的侵略者蹂躪著清王朝,海疆不保,海防空虛,還有接踵而來的沙俄趁機霸佔了東北大片領土,這時清朝有志之士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建議組建海軍和船廠,於是從清末光緒年間開始興辦海防,當時可是相當具有規模,最強時海軍居世界第4位,但是昏庸腐敗的清政府竟然在海戰中不堪一擊,1884年駐閩艦隊在馬尾遭受法國艦隊襲擊,覆滅;10年後北洋海軍與日海軍惡戰於黃海,孤守無援,又全軍覆滅。

圖為清末北洋新軍。

好,海軍不行,我就編練陸軍,那時國內階級矛盾非常激化,於是清政府依靠帝國主義的幫助,學習西方國家的軍事制度,訓練了一支新軍隊代替舊軍隊,使軍隊西化,派軍事學員出國留學,培養軍需人才,可是卻出了個袁世凱,他左右逢源,一邊投靠帝國主義,一邊利用清政府,最後把北洋新軍變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裝,推倒了清朝的江山。


圖文繪歷史


清朝政府害怕打仗?看玩笑呢吧!

清朝自從立國就沒害怕過打仗!

現代很多人對清朝都是出於批判的角度,尤其是從民族的角度來評判的,實際上這是有失公允的,對待一個朝代,不要有所謂的“黑”和所謂的“粉”,客觀評價就好。

儘管清朝後來腐敗落後,並且被西方國家趕超,造成落後捱打的局面,但是不能否定清朝是集中國兩千年封建專制的大成者,清王朝最終的潰敗與落後實際上是中國封建制度的落後,換作誰來統治,到晚清的時候都是那個德行,捱打是跑不了的。

但是有一點要說得是,清朝即使被打那個德行,卻從來沒有害怕過打仗,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是一打到底,實在不行再割地賠款。說清朝怕打仗的那是扯淡,清朝統治者對領土的眷戀程度超過除元朝之外的歷代統治者。

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清朝就是一個以騎射為根本在馬背上奪取國家的人,害怕打仗那是不可能的,你可以嘲笑他沒有文化,嘲笑他野蠻,但是不能嘲笑他的尚武精神,皇太極在位期間兩次重挫朝鮮,收服蒙古,擊敗明朝。

到順治入關,並不是意味著天下太平,對內統治戰爭,一直到康熙初年剷除吳三桂才結束,但是這個時期清朝的版圖也不是我們看到清朝的地圖,康熙先是收復臺灣,然後又跟西北的準噶爾汗國進行打仗,葛爾丹領導下的準噶爾汗國是一個擁有700萬平方公里的汗國,在當時氣勢並不比當時剛剛入主中原的清朝弱多少,但是康熙並沒有妥協,而是和準噶爾汗國全面開戰,這一場戰爭一打就打了百年,一直到乾隆時期才結束。

晚清政府儘管腐朽愚昧,在歷次反侵略戰爭中都戰鬥到底了

1840年爆發中英鴉片戰爭,清政府輸的很磕磣,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禁菸是必須要禁的,無論站在上面角度,禁止鴉片輸入都是正確的;清軍投入10-20萬人左右,整個沿海佈防,但是英軍憑藉軍艦的靈活性,使得清軍無法應對,這個時候失敗已經是定型了,鴉片戰爭前前後後打了兩年,其實早就應該結束了,英國也不是要打到底,在英國人的觀念裡,只要你簽訂條約,就結束戰鬥了,就是因為一些禮節問題,還是要打到底。

包括鴉片戰爭的開始也是這樣的,其實開口通商也沒什麼,問題的關鍵是西方的使節見到清朝皇帝不下跪這個絕對不行,這種雖然愚昧但是卻極為在乎面子的風格,其實換個角度也是不慫的表現。

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正是國內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可以說這個時候清政府疲於應對,要知道當時太平軍一度都要打到天津了,這個時候英法聯合發動戰爭。

按照現在很多高明的人的看法是,避免兩線作戰,英法提什麼要求就答應他,要什麼給什麼,但是清朝統治者並沒有這麼做,太平天國要打,英法聯軍也要幹,這次清軍集結了將近三十萬人,當僧格林沁率領最後的八旗精銳向英法的槍陣衝鋒時,大清國的顏面丟得是一塌糊塗啊,這一仗,縱橫認為是雖敗猶榮,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僅敢戰,而且打出了中國兩千年農業社會以來最高的水準。

咸豐領著他的媳婦跑了,北京淪陷了,圓明園被搶了,好了,這把談判吧,消停了一段時間,期間還發生了中法戰爭,意想不到的是,清政府竟然戰勝了法國。

1894年日本又開始挑釁清政府,西方列強打不過,東洋鬼子還不幹飛他,開打,這一次清軍集結了63萬軍隊,打著打著發現實在是打不過了,這才和談,但是在整個甲午戰爭前期,至少統治者沒有慫,尤其是慈禧太后,那真是一副要幹到底的樣子,年輕的光緒為了親政,也要幹到底,最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老實了。(也就是北洋水師被堵在威海衛裡面讓人瞄著打有點窩囊)

到1900年的時候,清政府都那個德行了,慈禧還敢幹,而且是向西方所以在話列強同時宣戰,最終引發八國聯軍侵華。

所以,清政府從來就沒害怕過打仗,哪一次反侵略戰爭在開始的時候,明明不用整那麼大陣勢,但是必須要搞出點動靜,這種精神,其實也是值得敬佩的。

到民國時期,多少軍閥不戰而逃,東北軍三四十萬,一槍不放?要是清政府在的時候,肯定上去比量幾下再說,害怕打仗那是不存在的!


史論縱橫


清朝怕打仗?不知道你這個提問從何說起。清軍擅長弓馬騎射,清朝自立國以來就有極強的尚武精神,清軍打贏的戰爭不計其數。


比如:1619年薩爾滸之戰力克明軍;1640年松錦之戰擒獲洪承疇、祖大壽;1673年至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1683年收復臺灣;1685年至1686年兩次驅逐盤踞於雅克薩的俄軍;1688年至1698年兩次遠征噶爾丹;1723年征討羅卜藏丹津;1757年平定準噶爾;1758年至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亂;1788年至1792年反擊廓爾喀;1786年至1788年平定臺灣林爽文起義;1876年至1878年平定新疆阿古柏……


毫不誇張,清軍是17世紀到18世紀整個亞洲內陸邊疆最強大的軍隊,何來怕打仗之說?

至於晚清70年間,我個人覺得清朝不是太怕打仗,而是太不怕打仗了。在實力明顯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卻仍舊不明世界大勢,主動挑起戰爭,遭致領土和主權的重大損失。比如,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便都是由清政府主動挑起,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巨大的創傷。


達摩說


清朝政府早期其實並不害怕打仗。努爾哈赤從十三副鎧甲起兵;接著建州女真發展起來;接著統一整個東北建立後金;接著皇太極、多爾袞打進關來,打敗農民軍和明朝,定鼎中原;接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平定四方。前後清朝不知道打過多少仗。他們要不打這些仗,他們就不可能入關,就不可能發展到那麼龐大的國土面積,就不可能讓中國進入封建王朝的最高峰。

(鴉片戰爭)

但是,清朝晚期的時候,確實非常害怕打仗。尤其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在和東洋人、西洋人打交道的時候,也不能說他們一槍都不放,但每次都淺嘗輒止。要是哪個將領打仗比較堅決,清政府最終都會撤他的職,乃至判刑流放。

其實,如果清政府真正對洋人堅決抵抗,拼了命地打,最後也並不能說就完全打不贏洋人。就像近代的抗日戰爭。中國堅決抵抗,也把日本拖進了泥潭,給予了日本沉重的打擊,最終還是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所以說,清朝要是堅決抵抗,也並非沒有勝算。

也許有人會說,抗日戰爭中國最終戰勝日本,是因為當時正在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最終是在美國和蘇聯的幫助下,才戰勝日本的。要是單打,肯定不是日本的對手。

這話有一些道理,但並不完全對。列強入侵清朝的時候,西方各國也是矛盾重重。如果中國堅決抵抗,也有可能引起列強內部的矛盾。畢竟誰也不願意別國在清朝佔有太多利益,因此他們必然要為此打起來。而一旦列強打起來,清朝就可以利用這種矛盾,讓自己得到利益。

(八旗軍)

為何清朝最終不做這樣的選擇呢?我覺得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八旗軍的整體沒落讓清朝不自信。

八旗軍在清初的時候,是相當強悍的軍事力量。滿清也依靠八旗軍打下並坐穩了江山。但是,當進入清朝末年的時候,八旗軍已經完全沒落了。不僅力量沒落,武器沒落,戰術沒落,更為重要的是鬥志沒落。八旗軍子弟整天就知道提籠架鳥抽鴉片,根本打不了仗。

如果八旗軍打不了仗,那就只能依靠地主武裝或者民間軍事力量。但是,清政府實際上是非常害怕地主武裝和民間軍事力量的。雖說太平天國主要還是依靠地主武裝打下來的。但是卻也非常危險,以至於清朝末期的政局都只能掌控在漢人手裡。如果再縱容地主武裝打洋人,那麼也許最後把洋人打下去了,清政府也只能退出歷史舞臺了。

至於民間軍事力量,清政府更不敢倚靠。慈禧答應讓義和團攻打洋人,不過是因為洋人想廢了慈禧。但是所產生的後果也是比較嚴重的,所以慈禧很快就反過去鎮壓義和團。

(慈禧畫像)

第二,清政府不認為洋人有土地索取的訴求。

在清政府看來,洋人之所以要和清朝發動戰爭,無非就是要和清政府做生意,是要掠奪清政府的資源。而且從他們的整個殖民歷史來看,他們土地索取的願望並不大。這和中國古代的遊牧民族和漢民族的對抗是不一樣的。

有了這個認識,清政府便認為,只要滿足洋人的條件,給他們開放通商口岸,降低關稅,允許他們在中國修建鐵路等等,洋人就會撤軍。事實上,很多時候清政府的這一招也比較湊效。因此,清政府便抱著一個能不打就不打的態度。

第三,晚清統治者慈禧貪圖享受,害怕失去自己的權勢。

慈禧垂簾聽政,畢竟不符合古代中國傳統。如果國內能夠儘量保持太平,那麼慈禧可以一直主政下去。若是發生了什麼變故,她的權力就有可能保不住。

同時,慈禧一直覺得中國地大物博,就算答應洋人的要求,對國內也沒多大損失。反而是和洋人開戰,憑藉清朝的實力,他們是非常危險的。慈禧不想冒這個險。

因為有這些原因,因此清朝便一步步退縮,和洋人簽訂協議的金額一個比一個大,最終清朝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死亡邊緣。


張生全精彩歷史


20世紀初期,清朝政府積貧積弱。自甲午戰爭清朝慘敗後,更是更讓其他國家看到了清朝的腐敗無能,於是八國列強對中國清政府進行瘋狂的燒殺搶掠。並且強迫簽訂很多不平等的條約。自此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就此開始,為中國百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痛苦。

由於當時清朝政府腐敗,很多能人組織起來對抗侵略軍,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打著“扶清滅洋”口號的義和團,當時組織人數有五六十萬之多。而清朝政府在北京士兵也多達二十萬餘眾,加起來有八十萬人之多,共同聲討八國聯軍其罪惡。

根據歷史的記載,八國聯軍 :美利堅合眾國、奧匈帝國、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及俄羅斯帝國的八國聯軍 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意軍五十三人,奧軍五十人。

總工人數加起來不足兩萬,為何擁有八十萬之多軍力的中國仍然抵抗不住不足兩萬的國外軍,為此還把中國最重要的北京給淪陷在外國士兵手裡呢?還將賠償4億多兩白銀給外國侵略者。我想這也是打破世界之最,縱觀世界歷史難以找到如此失敗的案例。

我們現在來分析一下清朝失敗的原因.

1,朝廷腐敗,百姓抱怨

自古以來,各朝各代失敗的原因都有朝廷腐敗的原因。在那種看似繁榮實則國力日漸衰退的清朝政府中,瀰漫著貪汙,奢侈的風氣。而對百姓更是任意剝削。

2,閉關鎖國,不求進取

在清朝那種自給自足閉關鎖國的朝代中,自認為國力強盛。不接受新鮮事物,不學習他國優點。造成了中國落後捱打的局面。

3,缺少民族精神

自古以來,中國十分講究氣節。而對於清朝那個朝代來說,中國人的骨氣完全看不到了。在外國人的眼裡,就是如同病人一般,但這不是身體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疾病,就如同賈桂那樣的人,叫他坐下,他也不敢坐,還得道一聲“站慣了”的標準奴才。這種精神上的畸形,也就造成清朝不可能強大的根本。

4,不顧百姓安危

我們都知道清朝政府賣辱求榮,割讓大片土地給侵略者。但是對於自個的民眾卻完全置之不顧,在北京攻陷的時候,慈禧太后以及清朝等一堆大臣自個逃跑,完全把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而在戰場上賣命殺敵的戰士,知道連大臣太后都逃跑了,清朝軍心渙散。哪裡還有打仗的心思。

在我看來,落後必定會捱打,而一個國家的強大,應該從內向外表現出來的。先得自己內部強大,內表現在民族精神的崛起以及一種保持空杯心態不停學習。外表現在軍事實力的強大以及國家治理的好壞。

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對,還望指正。謝謝


肖遙說史


只有天天打敗仗的才會害怕打仗,而打勝仗的只會一次一次越戰越勇,不斷髮起進攻。

清政府毫無疑問就是屬於內戰不行,外戰更不行的朝代。

滿清八旗軍的戰鬥力。

不管如何,清政府祖上也是輝煌過的,號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並且從清軍入關之後的種種戰績來看,滿清八旗軍的戰鬥力確實是可以的。

滿清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就是滿清八旗軍戰鬥力最好的證明。甚至康熙年間,滿清八旗的戰鬥力也還是可以的,打了多次大勝仗,使清朝坐穩了江山。

但是從此之後,清軍的戰鬥力就越來越差,再也沒有能拿的出手的戰績了。

清軍的戰鬥力是如何衰弱的?

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清朝就開始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並且農民起義成“星火燎原之勢”越剿越多,越剿越亂。等到嘉靖繼位的時候,起義軍竟然能夠一直打到皇宮,歷史上國家滅亡的時候,皇城被攻破是正常的事情,也只有清朝在統治中期就出現這樣的事情。

這當然是因為八旗子弟享受著清朝的優待,但是一個個的卻被養成了“米蟲”,再也不復當初的驍勇善戰了。

晚清時期,清朝的主力軍是什麼?

到了晚清時期,清朝面對列強一次一次的入侵,面對內部規模爆發的農民起義,八旗子弟實在是無能為力。

因此,清政府只能委任地方官員,特別是地方總督,開始建立以漢族為主的各方軍隊,包括這一時期的湘軍、淮軍,都是以漢族為主晚清時期的主力軍。

清政府是不是一開始就害怕打仗的?

在西方列強剛剛來到中國,對清朝發動戰爭的時候,清政府從大臣到皇帝都是非常有信心的,想要將列強趕出去。

當然,這也是為了拒絕列強所提出來的無理要求,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但是面對英軍的,不被承認是戰爭,僅僅是一次報復行為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就節節敗退。更不用說後來的英法聯軍、八國聯軍。

換來的是列強一次又一次的壓榨與逼迫,不平等條約越來越嚴苛,但是清政府已經沒有膽量反抗了。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的清政府,也只能打敗仗。

連一國首都都被人攻破了,卻只知道棄城而逃,這樣的皇帝還有膽量打仗嗎?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清朝沒有怕打仗啊,在清朝268年的歷史中,幾乎每一朝都發生過或對內或對外的戰爭,因此稱清朝害怕打仗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曾經有某位西方漢學家說過,清朝高傲到不想打仗。高傲是肯定的,但是清朝真的沒有不想打仗。

至於為什麼會有人對清朝有這樣的看法,主要就是因為近代以來,清朝的主和派在清朝的對內對外政策當中產生了很大影響。為了避免戰事的擴大,清政府與東西洋列強簽訂了無數個不平等條約,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人認為清朝打仗不行,不願意打仗。

實際上,清朝的歷史是這樣的,自滿清入關後,清朝的軍隊就一直在經歷大大小小的戰爭。正義不正義暫且不論,至少清王朝是不惜開戰的。

清初的三藩之亂,收復臺灣,收復噶爾丹都是對清王朝有重大影響的戰爭事件。雖然八旗兵在後來的征戰中逐漸喪失了作用,但是以綠營和團練為主的漢人軍隊卻依然在清王朝的對內對外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清王朝也是不懼與外國發動戰爭的,康熙朝的時候清軍與俄國軍隊交戰過,俄國軍隊打敗。乾隆朝的時候發動過對緬甸的戰爭。道光朝的時候,因為禁菸問題而引發了中英戰爭,清軍在東南沿海也進行了積極的抵抗。咸豐朝的時候,清軍與英法聯軍也作戰過。光緒朝的時候,清軍與法軍在越南和中越邊境地區作戰過,清軍猛揍了法軍一頓。再到後來的中日甲午戰爭以及義和團戰爭,都足以證明清王朝是不懼與外國發動戰爭的。特別是義和團戰爭期間,慈禧太后一怒之下,居然向十一國同時宣戰。

清朝不懼打仗,只是晚清時期打的敗仗太多,以至於給後人留下了清軍不能打不敢打的錯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