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成成中學的崢嶸歲月

賈國振

太原成成中學的崢嶸歲月

山西太原的成成中學,創建於1924年,迄今已走過了94年的光輝歲月。抗日戰爭爆發後,成成中學舉校從軍,共赴國難,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樂章,被譽為“全國青年運動的一面旗幟”。

一、建校初期

1923年至1924年間,北平師範大學的山西籍校友,創辦了一所私立中學,校名取《中庸·自成》中“成己成人”之意。1924年9月,學校在太原正式掛牌招生,成成中學由此誕生。

從1924年至1931年,成成中學以“教育救國論”為主導,組織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建校初期的成成中學,很快就以辦學水平高、教學質量高、學校門檻高而蜚聲三晉。

受革命思潮的影響,成成中學在校學生閱讀各種進步刊物,積極參加各項進步活動。學校中的革命力量也開始萌芽,出現了學生黨員呂調元等一批愛國熱血青年。呂調元是山西靜樂縣人,1925年考入太原成成中學。他與山西共產主義啟蒙運動的先驅、政治活動家高君宇是同鄉。受高君宇的啟迪和影響,他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畢業後成為職業革命者,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後來被反動當局殘酷殺害。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青年學生愛國熱情日益高漲。而學校的管理者則受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他們以嚴謹治校為名,行嚴格控制之實,要求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禁止參加校內外一切抗日救亡活動。因此,學生與校方的關係日益激化,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鬥爭。此時的太原已經先後出現了學生社團和學生讀書會。“左聯”“社聯”“反帝抗日大同盟”等群眾革命團體也先後在許多學校成立。在全市學生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和衝擊下,建校後風平浪靜的成成中學此時已經被推到愛國運動浪潮的風口浪尖。

二、黨的領導

1930年以後,在黨的領導下,成成中學出現了第一個共產黨員教師劉墉如,第一個共產黨員校長武新宇,成立了第一個學生黨支部。

劉墉如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應聘來到成成中學後,先後介紹了黨的外圍組織成員焦國鼐和共產黨員武新宇等來校任教。劉墉如是成成中學教師隊伍中的第一個共產黨員。

武新宇是成中第一個共產黨員校長。他是山西省陽高縣人,1923年考入北平師範大學,在校期間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九一八事變後來到太原,組織領導“抗日反帝同盟會”。初到成中時,任教務主任兼英語課。校長蕭靜庵調離後,在劉墉如等人的活動下,校董事會推選他擔任成中第二任校長。這對於當時的成成中學來講,是一個重要事件。

武新宇擔任校長後,劉墉如任訓育主任,受聘來校的中共黨員劉丹敦任教務主任。共產黨員開始掌握了學校領導權。在黨的正確思想引領下,校園的政治氛圍悄然改變。一批地下黨員和進步教師陸續來成成中學任教,並以教學工作為掩護開展革命鬥爭。學校加強了對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課堂外,黎明社、曙光社、前進社、十月讀書會等各種各樣的學生進步社團先後成立。

劉墉如接任第四任校長後,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黨對學校的領導。1933年暑期,他又從北師大同學中聘請中共黨員杜心源和張柏園來校任教,從而使教師隊伍中的黨員人數更加壯大。杜心源來校後擔任教務主任,焦國鼎擔任訓育主任。許多青年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出現了高禎慶、嚴峻、王唐文、姚培林、王珍、張守敬等多名學生黨員。

1936年10月,經中共太原市委批准,成成中學建立了第一個學生黨支部,共有六名學生黨員組成,由高禎慶同學擔任支部書記。學生黨支部在中共太原市委領導下,團結帶領學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此時,黨的外圍組織“教聯”“左聯”“文總”“社聯”和一些愛國進步團體也在學校發展起來。成成中學的辦學思想真正實現了從“教育救國”向“革命救國”的蛻變。

三、抗日救亡

1932年以後,成成中學成為在閻錫山白色恐怖下唯一由共產黨員掌握領導權的學校。鑑於當時太原的革命形勢,學校黨的領導主要以地下活動為主,與對師生的引領和教育也是在隱蔽的方式下展開。這段時間,成中師生把思想覺悟轉化為自覺行動,國民師範、女子師範並駕齊驅,站在山西太原學生抗日救亡運動的最前線。

1934年春天,時任中共北平地下市委書記的林楓同志為躲避敵人的追捕,臨時來成成中學任教。在此期間,他對學校黨的工作和學生運動提出了建議。

1934年暑假,太原國民師範停止招生,全市大中學生愛國運動的中心開始轉移到成成中學。成中師生在黨的領導下多次引領了省城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王慶生是學校最早的學生自治會主席,他於1933年就牽頭組織成立了太原市“抗日反帝大同盟”,並擔任組織部部長;1935年,學校“社聯”組織學生參加全市聲援北平“一二·九”運動的示威大遊行;1937年學生黨支部書記高禎慶等三名同學組織建立了太原市“暑期學生抗日救國會”;1937年夏天,成中學生黨員王唐文等在學校黨組織的支持下,組織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太原市第二次“反會考運動”。

西安事變爆發後,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領導指揮北方的抗日戰爭,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中共山西工委三大機關進駐成成中學。朱德、劉少奇、鄧小平、楊尚昆、彭真、彭德懷、徐向前等黨和軍隊領導人先後在學校居住和工作。太原成成中學一度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華北抗日戰爭的前線指揮部。

1937年9月5日,周恩來來到太原,居住在太原成成中學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周恩來在成中經常與師生見面,廣泛宣傳抗日救亡主張,積極支持學校師生的反帝愛國鬥爭。為了進一步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領導,抗戰爆發後,中央北方局派遣林楓同志的愛人郭明秋到成成中學擔任教工黨支部書記。

日寇鐵蹄佔領北平的消息傳來,山西教育當局要求中學以上學校疏散外遷,成成中學遷移到離太原70華里的清源縣城。同學們半天上課,半天參加愛國救亡的實踐活動。他們撰寫文章,印製傳單,編演活報劇,出版每日新聞,發表時事評論,還經常去農村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此時的全校師生,已經是滿腔熱血,隨時準備奔赴抗日前線。

四、舉校從軍

平津淪陷後,正當成中師生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並醞釀建立學校抗日武裝時,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主任彭雪楓將軍來到清源接見了全體師生,並做了戰前動員報告。他介紹了當前的抗戰形勢,著重強調了武裝鬥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指出了抗戰發展的勝利前途。這次報告在全校引起強烈反響,廣大師生更加堅定了抗戰勝利的必勝信念,紛紛要求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

中共北方局對成成中學籌建革命武裝的要求給予大力支持,專門派富有實踐經驗的曹振之同志到學校擔任政治教員,負責戰前思想動員工作;戰爭動員總會武裝部長程之華也派曾在紅軍擔任過營級幹部的馮福厚同志到學校擔任軍事教官,負責師生的軍事訓練。與此同時,八路軍駐晉辦事處的參謀張震把60餘支步槍、衝鋒槍及彈藥也發到同學們手中。

1937年10月10日,經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同志親自批准,成成中學師生抗日義勇隊在山西省清源縣成立。參加義勇隊的學生最大的十八九歲,最小的十三四歲。其中有父子兵劉墉如、劉海青;兄弟兵焦國鼐、焦國柱,石國柱、石國幹,秦贊中、秦贊貴,李仁富、李恩富,高重生、高銘生,還有閻煥景、閻煥耀、閻煥春。同年11月,師生抗日義勇隊改名為師生抗日遊擊隊,12月再次改編為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抗日遊擊第四支隊。劉墉如任支隊長,曹振之任書記,開赴晉西北抗日前線配合八路軍賀龍的一二○師作戰。

“沙溝事件”是師生游擊隊成立後取得的第一個輝煌戰果。1937年11月,師生游擊隊轉移途中遇到國民黨部隊的包圍,表面上是收編“聯合抗日”,實質上是脅迫佔山為王。在處理這個突發事件的過程中,劉墉如隊長運用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充分發揮了集體智慧,不僅成功地化解了所處的危險困境,而且團結和爭取了國民黨兩個團跟隨師生游擊隊一起抗日。鄧小平同志聞聽此事後給予高度評價:“赤手空拳帶出兩個團,這個功績很大。”

1938年2月,遊擊四支隊師生在晉北抗日前線發表《為號召全國青年參戰宣言》,表達了抗戰到底視死如歸的決心。

1938年3月10日,一二○師收復岢嵐,日軍棄城北逃,遊擊四支隊奉命阻擊逃跑的日軍。副支隊長馮福厚率領一部分兵力隱蔽在公路一側有利地帶,以猛烈火力襲擊逃敵,徹底消滅了逃竄的日軍,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讓游擊隊師生經歷了一次真正的戰爭考驗。

在轉戰晉西北的過程中,遊擊四支隊的戰鬥力不斷提升,先後配合主力部隊參加了收復晉西北七縣城的戰鬥,為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做出很大貢獻。著名作家周立波在採訪賀龍一二○師時,對四支隊的師生是這樣描述的:“這些學生和先生的確使人尊重,他們不但沒有逃難,而且背起了武器。他們胸前佩著的兩個黃色手榴彈,表現了他們的英勇,他們臉色完全黑了,不像書生,真像戰士。”這篇戰地報道發表在法國《巴黎時報》上,在國際上引起很大反響。它把師生游擊隊的光輝形象永遠定格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上。

五、血沃青山

1938年5月,黨中央做出關於建立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戰略決策,並組建了八路軍一二○師大青山支隊。根據賀龍師長的命令,遊擊四支隊與新組建的大青山支隊一同北上,挺進綏遠敵佔區,創建大青山抗日根據地。隊伍出發後邊行軍邊戰鬥,跋山涉水,歷時數月,終於將抗日旗幟插到大青山上。

從1938年9月抵達大青山到1941年正式編入八路軍建制,遊擊四支隊的師生們無論是開闢綏中還是挺進綏西,不管是回師綏南還是留守青山,都圓滿完成了任務。

在開闢綏中的群眾工作中,他們不僅在綏中地區廣泛建立了鄉、村動委會組織,而且為開展持久的抗日戰爭打下深厚的群眾基礎。在挺進綏西的統戰宣傳中,他們點燃了國民黨“綏遠民眾抗日自衛軍”官兵的抗日熱情,擴大了八路軍在綏遠地區的影響,保衛了游擊戰爭的革命成果。在回師綏南的英勇戰鬥中,他們組建了綏南騎兵支隊,保護了大青山與晉西北之間的生命交通線,為我黨向綏南平原地區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留守大青山長達六年的歲月中,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捍衛了抗戰的勝利果實,為抗日根據地的建設立下了功勳。

在大青山革命英雄紀念碑上,浸透著成中英烈的鮮血。著名的“閻氏三兄弟”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大哥閻煥景任四支隊二連連長,1938年底為掩護戰士們突圍時壯烈犧牲,年僅24歲;二哥閻煥耀任四支隊一連排長,1939年在反掃蕩時獻出寶貴生命,年僅21歲;三弟閻煥春任四支隊3連指導員,1942年在武川與日軍激戰時光榮獻身,年僅22歲。

1940年,四支隊隊長劉墉如同志因革命鬥爭需要,調回晉西北工作。《新華日報》著名記者鬱文同志採訪他時是這樣描述的:“近四十歲的年紀,在他飽經風霜黑黝的面孔上,留短短的髭鬚,著一身殘舊的灰軍衣,炯炯的兩目放射著尖銳的光芒。我們緊握起了兩手,暢談著大青山敵我搏鬥的故事。一副雄赳赳的氣概,誰又能想到抗戰前他是熱心服務多年的校長和教育家呢?”

1941年12月,游擊隊四支隊奉命改編成為大青山騎兵支隊獨立營。在步兵變騎兵的過程中,隊員們虛心學習,刻苦訓練,很快掌握了馬上殺敵技術,成為馳騁在草原上的一支英勇善戰的抗日勁旅。巍巍青山,活躍著抗日英雄的隊伍;茫茫草原,傳頌著成成師生的美名。遊擊四支隊猶如鑲嵌在塞北高原上的一顆明珠,光豔照人。

1941年,遊擊四支隊正式編入八路軍建制,雖然番號改變了,但是調離出四支隊的原成中師生仍然分佈在大青山地區的各條戰線堅持鬥爭,直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全國取得了最後勝利。

十四年抗戰,共有200多名游擊隊員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歲月的河流未能湮沒紅色的記憶。2011年,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先後在山西太原和內蒙武川組織了隆重的《成成烽火》電影首映式。《成成烽火》在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播出後,引起很大反響。至今,成成中學師生抗日遊擊隊的英雄事蹟和獻身精神仍被全國人民傳誦。■

(作者單位:太原成成中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