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涵心理: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

启涵心理: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孩子需要理解TA们周围世界的规则,TA们需要别人对TA们的期待;TA们和别人怎么相处;TA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TA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TA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心理学角度,没有框架的自由,孩子容易迷失,而且没有安全感。规矩的培养,也是心智成熟的过程。所以孩子应该学会以现实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满足自身的需要,家长也需要用合适的方法给孩子立规矩。一旦制定规矩,就必须要“温和而坚定”执行。温和,是指对立规矩过程中孩子逆反情绪的接纳;坚定,是底线之内的灵活处理。遇到具体的问题,方法总是无穷尽,然而比方法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态度。

启涵心理(FDSP)认为: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想要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父母就要从小给孩子立规矩,帮助他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但孩子不能像成人一样“一点就透”,迅速领悟家长的意图,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让孩子既清楚地知道这些规则,又不至于扼杀他的自由天性或造成心理问题。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

启涵心理: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关于立规矩,启涵心理(FDSP)给您七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立规矩要简洁明了易懂。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订立复杂难懂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TA遵守,反而会让TA糊涂;例如孩子行为不当的时候,你去跟TA解释,解释TA为什么错了,还不如直接明了,用简短的句子告诉他“不要在沙发上跳”!因为孩子虽然有一定语言能力,但是他没有办法很好的理解复杂的因果关系,过度交谈和过度情绪化可能是无效的,另外,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能力集中注意力来吸收你说的内容。所以,直接告诉孩子:必须要刷牙!可能比起你说刷牙一堆好处,孩子记得更牢。你对TA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立规矩的时候,要把孩子不遵守的后果和他的切身利益关联起来,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TA。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TA: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TA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二,守规矩一定要表扬。通过表扬,引导鼓励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表扬奖励可以不拘一格,是孩子需要的、喜欢的就好,而不是家长认可的表扬方式,如果表扬方式不被孩子认可,也就起不到促进作用,甚至会有负面作用。

另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去遵守规矩,比如想培养孩子自己收纳玩具的习惯,就要明确告诉他,什么玩具收在哪个位置,怎么收。你们可以一起画出或者写出玩具收纳的规则、步骤,贴在墙上,时刻提醒。

第三,破坏规矩惩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TA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没守规矩也要适度惩罚,惩罚则需要要按之前制定好的规则进行,不能变成家长宣泄情绪的方式。比如,规定迟到了就要扣除零花钱,那就执行,不要再指责,“你看看你,真是让妈妈丢人,都是因为你,我又迟到了!”家长的情绪化表达,不仅破坏规则,也会把自身的坏情绪传递给孩子。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

第四,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立下的规矩,如果孩子做不到,可以三令五申,或者换用别的方法加以强调,但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你就是笨,这都做不到”“你就是起床困难户,真烦人”等等。父母说什么孩子都会相信,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不但起不到督促的作用,还可能使孩子破罐子破摔,更加难以遵守规矩。

第五,规矩需要持之以恒和以身作则。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有些规矩,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违反”的后果。比如感冒时候非要吃冷饮,偶尔一次没必要阻止,让TA知道放纵的后果,咳嗽嗓子疼更严重。

第七,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TA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或是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TA,“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上面这些立规矩建议应该是适应于整个成长年龄段的孩子的,实地教育过程中灵活运用。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启涵心理(FDSP)认为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

对于有些规矩可以酌情道理讲清楚,你讲的道理也许TA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TA的态度,却会让TA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TA们都听不进去。有些规则,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TA吃青菜,告诉TA吃青菜、青椒的好处,TA就是咽不下去,这种情况下可以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

—————————————————————————————————————————————

更多科学儿童教育知识与您分享。独创FDSP儿童研究体系,专业FDSP儿童心理测评系统,帮助父母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精准掌握孩子的学能动态,确保孩子学习天赋、学习能力、学习素养健康发展。合作发展,欢迎咨询了解。启涵FDSP心理工作室团队期待与您的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