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岁前,家长学会立下这4个“规矩”,能让孩子以后少走弯路

​很多家长都希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所以,一味地纵容,觉得“只要他喜欢就好”、“孩子高兴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规矩长大了孩子自然就懂”……俗话讲,无规矩不成方圆。

孩子6岁前,家长学会立下这4个“规矩”,能让孩子以后少走弯路

从小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将有非常大的影响。孩子6岁前,家长要给孩子立下这4个规矩,能让孩子以后少走弯路。

孩子6岁前,家长学会立下这4个“规矩”,能让孩子以后少走弯路

规矩一: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6岁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才刚刚萌芽,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

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记建立自我意识,帮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并给他立下规矩。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区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物权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他长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孩子6岁前,家长学会立下这4个“规矩”,能让孩子以后少走弯路

规矩二:做错事要主动认错

不少孩子犯了错误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逃避错误,不少孩子都这样,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原因,因为孩子惧怕父母才不敢承认,怕受惩罚。

当遇到孩子做错事不敢承认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强迫孩子认错,而要温和的告诉孩子做错事情不要紧,有可以改正的机会,但是如果不承认,这个错就一直在这里了,没有办法改掉了。一上来就暴躁地让孩子认错,即使孩子认错了也不会起到任何效果。

孩子6岁前,家长学会立下这4个“规矩”,能让孩子以后少走弯路

规矩三:有的事,必须孩子自己做。

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小,做事磨蹭,父母先帮孩子万事包办了,以后再培养也来的及。其实在孩子每个年龄段,都有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其实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告诉孩子什么事情是他自己要做的。爱从来不是大包大揽,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爱。

孩子6岁前,家长学会立下这4个“规矩”,能让孩子以后少走弯路

规矩四:不能逃避问题

曾亲眼看见过一个孩子打破了别人家玻璃,害怕地拉着妈妈的衣角,妈妈骂了几句,没一会儿,有人找过来要求赔偿并道歉,没想到孩子妈趾高气扬地冲那人吼:“你看见是我们砸的吗?证据呢?”然后拉着孩子就离开了。

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早已屡见不鲜,很多家长面对这种情况,总会习惯性地包庇自己孩子,然而从小就学会逃避问题,未来难有大作为,也不招人待见。所以,家长从小教育孩子正视问题,勇敢面对自己的过错,将来才会成长为有担当、责任感的社会栋梁。

孩子6岁前,家长学会立下这4个“规矩”,能让孩子以后少走弯路

6岁前的孩子正是喜欢模仿的时候,加上此时孩子对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兴趣,大人在叠衣服,他也要来帮忙;大人在扫地,他也抢着要扫;吃饭时也想要自己吃、这些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开始发展的表现。<strong>此时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所以这个时间一定要抓住。

孩子6岁前,家长学会立下这4个“规矩”,能让孩子以后少走弯路

还有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绘本,<strong>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的动作,也喜欢模仿动画人物的行为,因为动画人物带入的视角更符合孩子的心理,所以孩子有更强的认同感

那么家长带着孩子看一些教会孩子独立的绘本,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精彩的演绎,孩子自然就会慢慢地养成独立的好习惯。

孩子6岁前,家长学会立下这4个“规矩”,能让孩子以后少走弯路

《德国幼儿自我管理图画书》一套书12个成长主题,就是在通过榜样的力量来给孩子积极的成长引导。孩子可以很主观的感受到自己可以怎么去做。

孩子6岁前,家长学会立下这4个“规矩”,能让孩子以后少走弯路

孩子在看《自己睡没问题》的绘本的时候通过小浣熊的行为就会知道自己睡觉其实没有那么可怕,也敢于尝试自己独立睡觉。

看《和妈妈做饼干》的时候会发发现,和妈妈一起做糕点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模仿回绘本中小浣熊的行为也帮妈妈一起做一顿美味的饭。

孩子6岁前,家长学会立下这4个“规矩”,能让孩子以后少走弯路

因为整套<strong>绘本是由德国著名儿童作家安德里亚·赫伯克倾情打造的,病才都是用的极具<strong>镜头感的故事场景,<strong>有助于通过观察图画快速理解故事的内容,沉浸在故事当中,让孩子知道独立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孩子6岁前,家长学会立下这4个“规矩”,能让孩子以后少走弯路

↓↓↓↓↓↓点击图片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