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书法大家,但有趣的是,年轻时他的字却并不被多数人认同


毛泽东是书法大家,但有趣的是,年轻时他的字却并不被多数人认同

(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曾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他和同窗好友萧子升利用学校假期,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乞讨旅行”。两个人随身不带分文,只有一把伞和一个放着简单生活用品的包袱。

别人感到不理解,他们解释说,这么做就是要看看自己能不能在分文不带的情况下,克服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在这一个月时间里,他们果真经历了各种难堪的困难和尴尬:过河坐船,摆渡的船夫见他们拿不出船费,骂他们是活强盗,声称要给他们好看;讨饭,主人家或者不给,或者给的只是生米;讨到的饭以冷饭居多,而且有时讨三四家方得一饱……

沿途的这些困难,两人都以极其主动的姿态一一克服了。他们甚至还创造了只有文人才能想得出和做得到的一种乞讨办法,即给商店店主或其它需要的人书写对联,用以换取生活费用。


毛泽东是书法大家,但有趣的是,年轻时他的字却并不被多数人认同

(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


今天的人们视毛泽东为书法大家,但有趣的是,那时的他一手字却并不被多数人认同,连萧子升都说他的字“非常恶劣”,而且“从来不设法把字写得好一点”,“远看就像乱草堆在一起一样”。毛泽东不接受这种意见,他开玩笑地对萧子升说:“你在一个小方格之中能写下两个小字,我写两个字则需要三个小方格。”

“用字换钱”时,毛泽东和萧子升分别坐在两张桌子前,开始每张桌子周围都围着很多人,但不到一会,观众便都转移到萧子升那边去了,转眼之间,观看毛泽东写字的人竟都走光了。遇到类似的情形,毛泽东从不为意,既不气馁也不感到难堪。

“你们真是两个怪物,你们做的事情真是奇哉怪也!”这是一般人听说毛泽东的乞讨旅行故事后,最常见的评价和感慨。他们并不知道,在毛泽东心目中,这种人生经历和经验远比上学读书更重要。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读的书多,自然视角会开阔,见识会广博,但如果光读书,不到现实生活中去磨练,那他永远无法与书中的思想产生共鸣,也难以真正吃透书中的精华,这就叫“读死书”。作为一个行动派,毛泽东讨厌“读死书”,他成天想着的都是如何才能把书读活。


毛泽东是书法大家,但有趣的是,年轻时他的字却并不被多数人认同

(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


大革命前,毛泽东和萧子升、蔡和森等人共同发起了“新民学社”。 “新民学社”的重要成员后来都选择了去法国勤工俭学,唯毛泽东留在了国内,其原因之一就是他认为以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没必要再到国外去读书,不如利用那段宝贵的时间,加紧锻炼自己的政治活动和组织能力,并集合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去闯出一番事业。

毛泽东和萧子升初识时,萧子升就知道他说话慢,“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一个富于说话天才的人”。可是到了大革命中后期,萧子升却发现这位昔日同窗具有“惊人的说服力,很少有人能不受他说话的影响”,萧子升甚至说毛泽东“可以催眠他的听众”。

一个声音既低,语速又慢,曾被认为毫无演说才能的人,居然已经能够“催眠听众”,其背后的用心、毅力以及所需付出的努力,又有几人知?


毛泽东是书法大家,但有趣的是,年轻时他的字却并不被多数人认同

(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

今日荐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