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於無形的反間計

殺人於無形的反間計


讀《明史》真的心緒讓人難以平靜,如骨鯁在喉。尤其是看到袁崇煥死於反間計這一段。

從歷史上看用反間計的手段,致使敵方內部分裂或者自相殘殺的可謂多矣。如陳平離間項羽和范增、周瑜通過蔣幹離間曹操和蔡瑁、張允。

這袁崇煥被思宗皇帝所殺,令人不解的是,思宗算是個精明的皇帝,不近女色,專心國政,宵衣旰食,總算是個兢兢業業的君主。蔣幹周瑜、陳平范增這些典故他應該相當熟悉,怎麼這上這個簡單的當了呢?而且事後看起來這個反間計簡直就是破綻百出。

袁崇煥經略遼東守山海關,最讓皇太極頭疼,簡直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滿軍幾年間無計可施,無處下手。

殺人於無形的反間計


事有偶然,明朝有兩個降將孔有德和耿仲明投奔皇太極,這情況就發生了逆轉。

這兩個降將告訴皇太極,山海關這條路有袁崇煥把守很難撼動,另外還有一條路可以進入關內,那個地方叫“龍井關”,此地無重兵把守。

就這一條計便開啟了明朝滅亡倒計時模式。

他兩個系明朝命官為何要這樣,這個還真和袁崇煥有關。因袁崇煥在孫承宗後督師薊遼,殺了江東總兵毛文龍,這兩個將官是毛文龍的部下,感情深,還是義子。為此深恨袁崇煥。

於是他倆投奔滿軍。並且表示願做攻明的嚮導。原來毛文龍蟠踞東江,素性倔強,袁崇煥恐他跋扈難制,借閱兵為名,誘文龍往迎。毛文龍見了袁崇煥,語多傲慢。崇煥便請文龍參與閱兵,帳下伏了軍士,把文龍拿住,數他十二大罪,請出尚方劍,將文龍斬首。

滿軍聽從此二人建議,從龍井關進入,一路攻城略地,滿軍陸續奪了三屯營,遵化,直逼大明首都。

這時思宗慌了手腳,急調袁崇煥來援。滿軍遇到袁崇煥就不是這麼好對付,於是皇太極和眾將開會商量對付辦法,沒有好的辦法,最終還是軍師範文程私下建議用反間計。

過了一天,傳說北京德勝門外,及永定門外,遺有兩封議和書,系是滿洲太宗致袁崇煥的。此是疑案一。

又過一天,滿軍捉住明太監二名,太宗並不審問,就令漢人高鴻中監守。此疑案二。

又過一天,滿軍退五里下寨。疑案三。

又過一天,高鴻中報明太監脫逃,太宗也不去罪他。疑案四。

又過一天,高鴻中面帶喜色,入報明督師袁崇煥下獄,總兵祖大壽、何可綱奔出關外去了。

太宗道:“範先生好似一個智多星,此番得除掉袁蠻子,真是我國一樁大幸事。

至此反間計成,袁崇煥被打入大牢。

思宗先在朝中聽到一些流言,說袁崇煥私下擅自議和,心中不能無疑。

皇太極足智多謀,得知明廷消息,遂寫好兩封秘密書信,暗投明京德勝門外及永定門外。可巧被太監拾得,呈與思宗。

書的第一行即列著滿洲國主,遺書袁督師麾下,頓時大驚起來。及看到後文,無非是兩下和議,偏又寫得模模糊糊,隱隱約約,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

此信如果認真深思,便已知是反間計。這麼重要的信件怎麼可能遺失,最起碼也要專人送達袁崇煥吧。即使真的遺失了,內容怎麼可能寫的含含糊糊,難道滿軍方面連個寫明白文字的人才都沒有?

思宗再三閱看,越覺動疑,意欲立召崇煥問清楚,考慮京都危急,還要靠他保護,不得已暫時容忍。

接著又有被敵俘虜去的楊太監,私下逃來,入報思宗,報稱:“督師袁崇煥,已與滿洲主子,私下籤訂和約,將為城下盟了。”思宗沉著臉道:“可真麼?”楊太監道:“敵將高鴻中等,自行密談,由奴才竊聽得實,所以乘夜潛逃,特來奏聞。”思宗憤憤道:

“怪不得他按兵不動,停戰了好幾天。他已擅殺毛文龍,難道還要擅自議和麼?”楊太監又說了幾句壞話,惹得忍無可忍,遂召入崇煥,把他繫獄。有大臣提醒慎重,思宗帝不理。

這件事不需細思,可知明顯有詐,試想,被俘的太監能夠輕易逃脫?此其一;

其二,就是在該太監被關押期間,別人商談的軍國大事,怎麼可能讓他聽到,能聽到,顯然是故意讓他聽,然後放他回去,或者是授意他作為交換條件讓他回去告密。

當時遼瀋總兵祖大壽、何可綱,聞袁崇煥被下獄,恐受牽連坐罪,遂擁眾出走,徑向山海關外去了,這是自保,軍心散了。

後來就是李自成入京,思宗讓大臣募捐,響應者寥寥。眼看無力迴天,下了罪己詔,然後親手殺了公主而後走向歪脖樹下。

現在回頭看,這類反間計在那個信息封閉的年代容易得手。如果放在今天,讓袁崇煥在軍事法庭上自我陳述辯護,對證據予以質證確認,很簡單就清楚是子虛烏有。

信息閉塞還不是主要,主要是決策者內心因緊張恐懼而多疑,為自保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死於反間計的人,一個字冤,有時連辯誣的機會都沒有。

殺人於無形的反間計

這件事如果說袁崇煥有責任就是殺毛文龍產生的負作用,袁崇煥有尚方寶劍可以不經請示殺毛文龍,程序上合法合理,但是負作用就是沒有安撫好他的部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