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于无形的反间计

杀人于无形的反间计


读《明史》真的心绪让人难以平静,如骨鲠在喉。尤其是看到袁崇焕死于反间计这一段。

从历史上看用反间计的手段,致使敌方内部分裂或者自相残杀的可谓多矣。如陈平离间项羽和范增、周瑜通过蒋干离间曹操和蔡瑁、张允。

这袁崇焕被思宗皇帝所杀,令人不解的是,思宗算是个精明的皇帝,不近女色,专心国政,宵衣旰食,总算是个兢兢业业的君主。蒋干周瑜、陈平范增这些典故他应该相当熟悉,怎么这上这个简单的当了呢?而且事后看起来这个反间计简直就是破绽百出。

袁崇焕经略辽东守山海关,最让皇太极头疼,简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满军几年间无计可施,无处下手。

杀人于无形的反间计


事有偶然,明朝有两个降将孔有德和耿仲明投奔皇太极,这情况就发生了逆转。

这两个降将告诉皇太极,山海关这条路有袁崇焕把守很难撼动,另外还有一条路可以进入关内,那个地方叫“龙井关”,此地无重兵把守。

就这一条计便开启了明朝灭亡倒计时模式。

他两个系明朝命官为何要这样,这个还真和袁崇焕有关。因袁崇焕在孙承宗后督师蓟辽,杀了江东总兵毛文龙,这两个将官是毛文龙的部下,感情深,还是义子。为此深恨袁崇焕。

于是他俩投奔满军。并且表示愿做攻明的向导。原来毛文龙蟠踞东江,素性倔强,袁崇焕恐他跋扈难制,借阅兵为名,诱文龙往迎。毛文龙见了袁崇焕,语多傲慢。崇焕便请文龙参与阅兵,帐下伏了军士,把文龙拿住,数他十二大罪,请出尚方剑,将文龙斩首。

满军听从此二人建议,从龙井关进入,一路攻城略地,满军陆续夺了三屯营,遵化,直逼大明首都。

这时思宗慌了手脚,急调袁崇焕来援。满军遇到袁崇焕就不是这么好对付,于是皇太极和众将开会商量对付办法,没有好的办法,最终还是军师范文程私下建议用反间计。

过了一天,传说北京德胜门外,及永定门外,遗有两封议和书,系是满洲太宗致袁崇焕的。此是疑案一。

又过一天,满军捉住明太监二名,太宗并不审问,就令汉人高鸿中监守。此疑案二。

又过一天,满军退五里下寨。疑案三。

又过一天,高鸿中报明太监脱逃,太宗也不去罪他。疑案四。

又过一天,高鸿中面带喜色,入报明督师袁崇焕下狱,总兵祖大寿、何可纲奔出关外去了。

太宗道:“范先生好似一个智多星,此番得除掉袁蛮子,真是我国一桩大幸事。

至此反间计成,袁崇焕被打入大牢。

思宗先在朝中听到一些流言,说袁崇焕私下擅自议和,心中不能无疑。

皇太极足智多谋,得知明廷消息,遂写好两封秘密书信,暗投明京德胜门外及永定门外。可巧被太监拾得,呈与思宗。

书的第一行即列着满洲国主,遗书袁督师麾下,顿时大惊起来。及看到后文,无非是两下和议,偏又写得模模糊糊,隐隐约约,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此信如果认真深思,便已知是反间计。这么重要的信件怎么可能遗失,最起码也要专人送达袁崇焕吧。即使真的遗失了,内容怎么可能写的含含糊糊,难道满军方面连个写明白文字的人才都没有?

思宗再三阅看,越觉动疑,意欲立召崇焕问清楚,考虑京都危急,还要靠他保护,不得已暂时容忍。

接着又有被敌俘虏去的杨太监,私下逃来,入报思宗,报称:“督师袁崇焕,已与满洲主子,私下签订和约,将为城下盟了。”思宗沉着脸道:“可真么?”杨太监道:“敌将高鸿中等,自行密谈,由奴才窃听得实,所以乘夜潜逃,特来奏闻。”思宗愤愤道:

“怪不得他按兵不动,停战了好几天。他已擅杀毛文龙,难道还要擅自议和么?”杨太监又说了几句坏话,惹得忍无可忍,遂召入崇焕,把他系狱。有大臣提醒慎重,思宗帝不理。

这件事不需细思,可知明显有诈,试想,被俘的太监能够轻易逃脱?此其一;

其二,就是在该太监被关押期间,别人商谈的军国大事,怎么可能让他听到,能听到,显然是故意让他听,然后放他回去,或者是授意他作为交换条件让他回去告密。

当时辽沈总兵祖大寿、何可纲,闻袁崇焕被下狱,恐受牵连坐罪,遂拥众出走,径向山海关外去了,这是自保,军心散了。

后来就是李自成入京,思宗让大臣募捐,响应者寥寥。眼看无力回天,下了罪己诏,然后亲手杀了公主而后走向歪脖树下。

现在回头看,这类反间计在那个信息封闭的年代容易得手。如果放在今天,让袁崇焕在军事法庭上自我陈述辩护,对证据予以质证确认,很简单就清楚是子虚乌有。

信息闭塞还不是主要,主要是决策者内心因紧张恐惧而多疑,为自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死于反间计的人,一个字冤,有时连辩诬的机会都没有。

杀人于无形的反间计

这件事如果说袁崇焕有责任就是杀毛文龙产生的负作用,袁崇焕有尚方宝剑可以不经请示杀毛文龙,程序上合法合理,但是负作用就是没有安抚好他的部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