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保衛了北京城,卻在一場政變後被殺。

大明洪武2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親自主持編撰《皇明祖訓》歷經六年而成,書中所言“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正是大明王朝一生的寫照,回看大明一生的波瀾壯闊,收復燕雲十六州重歸漢人控制,五徵蒙古,馬塔沃蘭河畔,努爾幹都司,南收安南,東擊日倭,成就一代霸業,幅員之遼闊遠勝漢唐。

他保衛了北京城,卻在一場政變後被殺。

明朝皇宮

偉大極盛的時代就有偉大的臣子,有明一代得國之正,盛世的開創離不開這些殫精竭慮,以死相諫,先天而憂,後天下而樂的臣子。于謙於少保便是這群星中最為璀璨的一顆。他扶大廈於將傾,鞏固了大明百年的基業。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浙江杭州錢塘縣太平裡誕生了一名嬰兒,這名嬰兒便是未來挽救大明基業的人了,少年于謙胸有大志敬仰文天祥,永樂十九年于謙高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之路。

他保衛了北京城,卻在一場政變後被殺。

于謙

明正統十四年年僅22歲的小皇帝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起兵征討漠西蒙古瓦剌,行至今山西大同一帶太監王振見瓦剌搶掠之地屍橫遍野,心中害怕勸朱祁鎮搬師回京,為了體面的撤退繞了個遠路,不巧早已進入了瓦剌部隊的口袋中,朱祁鎮退至土木堡被瓦剌大軍圍困數月,最終彈盡糧絕死傷無數城池被攻陷,朱祁鎮被俘,成了明朝歷史上第一個被俘虜的皇帝。

他保衛了北京城,卻在一場政變後被殺。

瓦剌可汗

由於朱祁鎮御駕親征帶走的全是精銳,此時大明朝王朝的首都北京兵源不足危如累卵,果不其然瓦剌聯合蒙古各部勢力,南下北京想一舉推翻明王朝。此時的于謙任兵部侍郎,他的上司隨皇帝御駕親征已戰死沙場,而於謙便是此時京城軍隊的實際控制者。國不可一日無主,他與太后共同擁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改年號為景泰,而這一舉動為後來的于謙招來殺身之禍埋下隱患。

他保衛了北京城,卻在一場政變後被殺。

明英宗朱祁鎮

公元1449年蒙古大軍兵臨城下,瓦剌首領也先胸有成竹勢在必得的坐在戰馬上。此時的于謙也站在西直門的城樓上,他早已做好準備,迎擊這場戰鬥。經過剷除王振太監餘黨,平息憤怒,備足糧草,調兵部署,發動群眾,在經歷數月的激烈戰爭後,大明得勝,蒙古瓦剌退兵,並交還了被俘虜的皇帝朱祁鎮如今他已是太上皇。

他保衛了北京城,卻在一場政變後被殺。

北京保衛戰

公元1457年短命的景泰帝朱祁鈺突然駕崩,已被禁足多年的朱祁鎮看準時機,在徐有貞等人的擁護下發動奪門之變,重登皇帝大位,上位以後立馬剷除前朝官員,火速將於謙下獄,誣陷於謙有不軌言論,有謀反的嫌疑,應當處以死刑,當奏摺放在朱祁鎮眼前時,朱祁鎮猶豫不決,徐有貞說于謙必殺,如若不殺復辟這件事情出師無名,皇帝您是擒王救駕。同年正月23日于謙被押往菜市口,斬立決!我們已很難想象面對當年保衛過的都城和馬上落下的快刀,于謙心中所思所想。那一日史上記載,天下奇冤。

他保衛了北京城,卻在一場政變後被殺。

影視劇于謙被殺

當於謙的死訊傳到後宮太后耳邊,太后孫氏痛心疾首,十分抑鬱,接連數天未進米水,

處死於謙的劊子手回家以後,愧疚難當自刎已謝罪,抄家的錦衣衛看到于謙家中如此清貧,不忍掉下淚水。

正如於謙的詩文《石灰吟》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這位名臣重義輕死的一生寫照,追求完美人格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