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著名皇帝在外駕崩,祕不發喪,不是秦始皇

說到中國歷史上有一位皇帝在外駕崩,隨行的大臣出於一些因素的考慮,對皇帝的死訊秘而不宣,很多人一下子就會想到是秦始皇。但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除了秦始皇,還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也是在外駕崩,隨行的幾位大臣從江山社稷的安危出發,秘不發喪。這位皇帝正是大名鼎鼎的永樂皇帝朱棣。

這位著名皇帝在外駕崩,秘不發喪,不是秦始皇

勵精圖治,開創盛世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起初只是封藩北平的燕王,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不久,採用大臣黃子澄、齊泰等人的建議,開始削藩。朱允炆削藩一事,其實不算昏招,歷史上不乏因諸侯王、藩王勢力過大而削藩的例子。問題在於朱允炆的削藩沒處理好,無論是事前的準備還是靖難之役中將領的安排等方面,都出現失誤。最終不僅沒能削掉燕王,還導致山河易主。

經歷三年多的靖難之役,朱棣成功坐上了大明朝的皇位。朱棣的才能勝過朱允炆許多,他在位期間一方面繼續採用洪武時期的一些舉措發展國力,另一方面又對藩王政策以及官僚機構進行了改革。此外,朱棣派遣鄭和多次下西洋,在加強與外國友好交往的同時也使得大明國威遠播。在位二十二年,朱棣開創的是一個經濟繁榮、國力昌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而永樂時期對外軍事上也是很強盛的,這其中又以五次親征北邊的殘元勢力最為突出。為徹底解決北邊殘元勢力,在永樂八年(1410年)至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這十四年間,朱棣曾五次領兵親征。最終64歲的朱棣在永樂二十二年的第五次北伐回師途中,病逝於蒙古境內的榆木川地區,一代雄主就此落幕。

這位著名皇帝在外駕崩,秘不發喪,不是秦始皇

在外駕崩,為防不測,秘不發喪

皇帝在外駕崩,幾十萬大軍又都隨行在外,而且此地離京城還很遠,這種情況稍微沒處理好就可能引發動亂。內宦馬雲不知所措,便找隨行的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商議對策。三人商議的結果是暫時不宣佈朱棣的死訊,每日照常往朱棣的龍輦裡進膳,以此掩人耳目。

此外,因為朱棣死於八月中旬,氣溫較高,遺體很容易腐壞,所以楊榮等人將軍中的錫器都收集起來,然後命工匠將錫器融造成一口臨時的棺材,用於暫時收斂朱棣的遺體。錫棺比較柔軟,可以封閉開口,防止臭味飄出。與此同時,為防工匠傳出朱棣的死訊,在錫棺造好後,工匠都被滅口了。

鑑於朱棣在外病逝事關重大,楊榮和金幼孜代擬了一份朱棣令太子朱高熾繼位的遺詔,然後楊榮和內宦海壽先行一步回京向太子朱高熾稟告朱棣的死訊,好讓朱高熾事先做好必要的準備。正是在楊榮等人的妥當處理下,朱棣的死訊才沒有被其他人提前知曉,太子朱高熾才得以平穩繼位。

這位著名皇帝在外駕崩,秘不發喪,不是秦始皇

試想下如果當時朱棣去世時,隨行大臣沒有封鎖消息,那麼一旦朱棣的死訊傳到京師的趙王朱高燧以及就藩山東的漢王朱高煦耳裡,後果不堪設想。朱高熾的這兩位弟弟朱高燧和朱高煦本身就不服朱高熾當太子,朱高燧更是曾密謀弒殺朱棣篡奪皇位。

在當時大軍在外的情況下,如果趙王和漢王提前得知朱棣的死訊,那麼這兩人在很大概率上會有所行動的,太子朱高熾就不可能平穩繼位,甚至還可能發生更嚴重的變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