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真宗年間"癭"相—王欽若如何在官場中風起雲湧

文|靜兒

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官僚政治事業生涯中,有一種人為求高官厚祿,不惜玩弄陰謀,採取各種奸詐狡猾行為以求達到自己升官發財的目的,這些人在官場中把封建官僚的種種醜惡行為表現的淋漓盡致,其中最為典型的人物就是被人稱為"癭相"的北宋時期的王欽若。

北宋真宗年間


人們之所以稱他為"癭相",是出自《宋史·王欽若傳》中有一段描述:"欽若,狀貌短小,項有附疣,時人目為'癭相'。"封建政治官僚官場中他的從政風格無疑把"癭相"二字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宋真宗的宰相中,王欽若是如何在官場中把政權玩弄於股掌之中,他沒有李沆的帝師背景,也沒有王旦的正派,更沒有寇準的強硬,他的官場處事風格不是高壓政策,而是像綿綿細水水一樣長流,使人不得不從,這就是王欽若的模式。王欽若用這種模式,不僅達到了邀榮固寵的目的,還營造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封禪儀式,讓耿直如寇準那樣的大臣也不得不隨其波,逐其流。

北宋真宗年間


說道寇準與王欽若之間的交惡要從公元1004年說起,北方遼國南侵,深入宋國境內,前鋒已經快要逼近潭州(今河南濮陽)。真宗膽怯,束手無策。王欽若這時已經猜透真宗的心思,所以提議真宗遷都金陵(今南京),憑長江天險據守,大臣陳堯叟是四川人,建議真宗移駕成都,倚三峽絕壁退敵。


寇準是北方剛直不阿的硬漢,心中不禁鄙視兩個南方人膽小怕事,還提議真宗親征,以提將士士氣,還直言:"如果有誰提議遷都於他們家鄉臨近的名城,都是藉此機會來積攢政治資本擴大自己政權為目的,這都是可以斬首的罪行"。此言一出王欽若與寇準更是結下了交惡之梁。寇準力排眾議,勸說真宗,我軍齊心,陛下如果御駕親征,一定能擊敗敵軍,若是遷都,北方戰士堅守陣地的士氣一定會崩潰。寇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宋真宗於是御駕親征,把遼軍逼退,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戰,化解了大宋這場危機。

北宋真宗年間


王欽若從此視寇準為眼中釘,於是在一天退朝後,便向真宗進言挑撥離間:"澶淵之戰陛下為何以為寇準對江山社稷有功,而不是以此戰役為恥辱呢"?真宗問:"為什麼這樣說呢"?

王欽若回答:"城下之盟是《春秋》所恥談的事,以陛下的天子之尊,竟與敵人簽了城下之一個每年賠款"三十萬"的所謂"澶淵之盟",還能有比這更大的恥辱嗎"?王欽若見真宗不快,於是趁上追擊繼續讒言:"陛下你有沒有聽過過賭博的時候,每當賭徒快輸光的時候,他們就會會孤注一擲,只求翻本。陛下當時就是寇準所押的賭注啊!"聽了王欽若的讒言,宋真宗真認為自己是寇準的賭注。於是他和寇準的君臣關係一日不如一日,寇準還落得被貶的下場。

北宋真宗年間


雖然寇準被貶,但真宗仍然無法釋懷澶淵之盟的恥辱,於是就問王欽若有沒有消除鬱悶的方法,王欽若說陛下如果想一洗前恥、名垂青史,除了討伐大遼收復失地外,還可以登上泰山封禪。宋真宗本身膽小懦弱無主見,懼怕遼軍,他想收復失地是不可能了,但是登上泰山這事並不難。於是真宗和王欽若兩人一拍即合,聯袂出演了一宗欺世盜名的宗教劇—泰山封禪。王欽若自此仕途平步青雲,一步登天,最終熬到宰相之位。而北宋正是在這樣饞臣當道抄斬忠良的情況下一步步走向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