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长平之战,赵国应该不应该接收上党郡?

关于长平之战的讨论已经非常充分了。无论是双方军力、政治博弈、将帅优劣等内容,已有详尽论述。那么回归到上党本身,不是政治上赵国应不应该接收的问题,而是关乎赵国是坐以待毙还是破釜沉舟的国运问题。甚至关于上党的问题,早就已经超越了韩国、赵国生死存亡的问题,中原可以是晋、三晋,甚至六晋,但事关秦国东进时,上党就变成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一个地区了。

上党不仅仅是一个郡

关于是否应受上党郡,平原君与赵禹认为:“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那么就有这么几点需要注意一下:

  • 百万军攻一年不得一城的地方指的是哪里?

  • 大利有多大,是否足以大的过与秦为敌?

  • 赵王问策的用意。

有这么几个点之后,我们才能明白上党对于赵国而言意味着什么。

首先,上党是哪里?

《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上党是一个天然的战略高地,因此成为三晋长期以来争夺的“克什米尔”,韩赵魏三国在本国均设有上党郡,由于材料的局限,目前并无法准确界定上党郡的范围。

唐代张守节认为“秦上党郡今泽、潞、仪、沁等四州之地,兼相州之半,韩总有之。至七国时,赵得仪、沁二州之地,韩犹有潞州及泽州之半,半属赵、魏。”他的说法也有很多质疑,但大体上,我们姑且作一个宏观的了解。草图如下:

总结长平之战,赵国应该不应该接收上党郡?

通过这个图,我们大概可以体会到上党郡守选择归赵的内在因素。从韩国拥有的这一大片区域的角度,也大致可以体会“胡服骑射”的赵国发兵百万却难得一城的尴尬之处,毕竟在西方和北方赵国开地千里。

那么第二的问题是,上党之利究竟有多大?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张图就够了。

总结长平之战,赵国应该不应该接收上党郡?

从上图可以看到,掌握上党,就可以掌握选择进攻邯郸、大梁、新郑的主动权。于三晋而言,任何一国彻底掌握上党,就有统一三晋的资本。当然,韩国与魏国由于国力经历了长期的下降,已经不具备这种实力,换句话说只有赵国拥有拿下上党的实力,而现在这个机会就放到了眼前。于秦国而言,掌握上党,太行山的地势与秦国形势相连,上党很难再次易手,也就意味着中原已在掌中,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了。

在传统中国,坐拥中原往往同统一天下联系起来。范唯入秦献策时谈到“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欲其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及:“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安阳),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三河、三辅与弘农郡是汉代司隶校尉的辖区,也是传统中国“王畿千里”的核心区域,掌握了中原的政权,往往也会创建一个伟大的帝国。要逐鹿中原,上党无疑是最尖利的钢刀。

第三,赵王的心思。

从赵王问策的三个人(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赵禹)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发。与赵惠文王时期“将相和”的氛围不同,赵孝成王很明白上党是一个宗庙社稷的问题,而不是几十座城池的问题,因此只有与国同戚的人才能与他推心置腹。

他同样明白,秦人300年的时间里只能在河西、河东一线不断拉锯,诸国随时可以合纵将其封锁在函谷关内。如今以上党为基础,将秦人击退进而拿下河东,秦国依然是关内的秦国。如果上党属秦,便再无将秦人赶回关中的可能,而且赵王也有同斯大林一样的忧虑“赵国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我们的身后就是邯郸。”因此,“赵国应该不应该接收上党郡”的问题,已经变成了“赵国能不接收上党郡吗?”

有鉴于此,双方在上党相持了3年,投入了100万精锐,演绎了一场旷古烁今的大战。

不得不承认在古代的战争中,地形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秦国在黄河一线收效甚微,因此秦国“东出”出的是函谷关,依托黄河东进,《史记正义》载:“秦以渭水槽粮东入河、洛,军击韩上党也。”而赵国守其地而无其民,《资治通鉴》:“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在上党坚守的赵军颇有南宋“端平入洛”的惆怅。在地利共享的时候,人民群众的小车才是取胜的关键。

总结长平之战,赵国应该不应该接收上党郡?

公元前260年杀青,30年后秦国的国策从“东出”发散,可南、可北、可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