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谁的丧子之痛最感人?

人生三大不幸:幼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

那么晚年丧爱子呢?一个极其伟大的人晚年丧爱子呢?

看到这个问题,脑子里出现了两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饱尝丧子之痛的父亲,一个是汉武帝,一个是明太祖。但细细想来,还是卫太子的不幸更令人悲痛。

历史中谁的丧子之痛最感人?

声言“金屋藏娇”的汉武帝自然是一个风流天子,也许是上天的捉弄,本来应该儿女绕膝的年纪(29岁了)才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而刘据降生之前,自己的亲舅舅田蚡竟然跟别人把自己无子的事情当作谈资和政治交换。

刘据的降生给近而立之年的武帝带来的兴奋是溢于言表的。不仅7岁就被立为太子,母亲被册封为皇后,舅舅成为“大将军”的代名词。天下名士簇拥宫廷,充当太子的讲师。可以说从小刘据就是万千宠爱在一身,谁会想到31年的太子生涯最终的收场竟然是克死乡野。

不管是从小的教育环境还是父亲的庇护,刘据长成了一个宽厚爱民的储君,武帝毕生的追求就是建立万世功业,将一个伟大的帝国传给一位贤明的太平天子。常言道虎父无犬子,但当父亲雄才大略到历代帝王典范的高度时,真的很难找到一个能够“类己”的孩子。就好比唐太宗最头疼的事情不是治国理政,而是到底立谁为太子?在千古帝王的路上走的越远,在伟大父亲的方面就越牵强人意一些。当“皇帝-太子”关系的逻辑循环里想的太多,“父子”的情分就被忽视的多了,终于群小构陷,在武帝晚年爆发了千古惊悸的“巫蛊之祸”,一个小小的法吏就敢跟太子吹胡子瞪眼,武帝身边的宦官们、爪牙们把太子诋毁成一个急于弑君夺位的逆子,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堂堂太子竟然无法见到自己的父亲。一个当了31年太子的老实人最终被逼上了起兵除佞的地步,最后兵败出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竟然最好的解脱是自尽。可以说,刘据是心理落差最大的太子,也是汉帝国最大的不幸。

历史中谁的丧子之痛最感人?

太子死后,壶关三老茂上书言:

“皇太子为汉適嗣,承万世之业,体祖宗之重,亲则皇帝之宗子也。江充,布衣之人,闾阎之隶臣耳,陛下显而用之,衔至尊之命以迫蹴皇太子,造饰奸诈,群邪错谬,是以亲戚之路隔塞而不通。太子进则不得上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

冷静下来的武帝才开始思考父子之间本不应该存在的隔阂。此后,将“复讼太子冤”的车千秋擢为丞相,族灭江充家,将逼迫太子的人全都处死。《汉书》描述:

“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天下闻而悲之。”

我们常说昭宣中兴,立昭帝是武帝一生最冒险的一个决定,然而他还有什么办法呢?哪里还有比卫太子更合适的人呢?在勉强布置完地位传承的安排后,武帝就黯然逝去了,恐怕他死的并不安详吧。更何况昭帝早卒,帝位流转迅速,这之间稍有不慎,大汉帝国就有陨落的危险,帝位最终还是传到了卫太子系,这也是霍光不得已的选择吧。

历史中谁的丧子之痛最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