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刚一周,总是喜欢打人,请教一下现在教育的话他能记住吗?

小诺诺0128


妈妈,孩子一周岁的“打人”,是属于手部大臂敏感期,因发育需要而产生的行为,这个是无意识的行为,跟我们常规理解的“打人”行为不同,此刻无需去教育孩子“打人”是不好,相反,需要帮助孩子练习这个动作。

0-6岁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很多家长容易把孩子的手部拍人动作定义为打人行为,事实上大部分此种行为只是因为手部发育需求引起,而非有意识的打人行为。针对有意识的打人行为,存在恶意的我们需要多加引导和教育,但是无意识的行为,我们需要去了解孩子背后的表达需求和成长发育需求。

1周岁宝宝为什么会产生“打人”行为呢?

宝宝从1周岁开始逐渐从爬行到走路,手部动作逐步解放出来,爬行期的手部作用主要起到支撑辅助平衡的作用,而行走时期,宝宝的手部动作被释放出来,为了可以熟练掌握挥臂,甩手,拍手,抓握和拿取物品等行为,他们是需要一个练习期,以达到自己可以熟练掌控手部肢体。所以我们宝宝这个阶段更多的不是打人,而是手臂发育的敏感期,在练习如何控制自己手部以及手臂力量。


除了因为是手部动作发育的敏感期,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国目前宝宝的成长发育里,语言的发育普遍比动作发育要迟缓,导致很多时候宝宝在进入自我意识发育期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需求,所以采用动作方式。以上这两种行为都不是有意识打人行为,这个期间我们是需要帮助宝宝去做练习和解决表达需求的,而不需要去做过多的教育,因为此时的行为并不是暴力行为,如果过多的教育忽视了宝宝自身需求,后期才会无奈下演变成暴力行为。

我们需要怎样做帮助宝宝呢?

(1)借助游戏,练习手部动作

为了让宝宝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可以增加手部动作的游戏,如球类游戏。可以跟宝宝玩扔,捏球和套圈游戏,主要是引导宝宝去使用手臂部位,学会如何控制。手部动作的发育还是宝宝在探索因果关系的过程,不断的自我尝试扔东西的过程,根据自己的力量来探索可以扔的距离远近。这个阶段,宝宝非常需要我们跟他们做大量扔东西的游戏。另外也可以跟宝宝玩拍球游戏,这样可以让宝宝感受拍打力度的大小跟球的变化,以此来引导宝宝学会控制自己力度大小。在这个阶段还可以借用面粉或者橡皮泥,同样是可以让宝宝去学会控制手部动作和控制力度的游戏。

(2)让宝宝自主进餐

这个时候宝宝手部动作释放出来了,很想知道自己的手到底可以做啥,我们除了借助游戏来练习手部动作,同时也可以让宝宝尝试用手抓着食物吃,刚开始的时候会弄得到处都是,但是这个是宝宝手部探索的需要,我们尽可能满足宝宝这个时期的需求,满足这个时期的探索欲望,这个探索可以帮助宝宝后期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

(3)引导宝宝学习用语言表达需求

我们一周岁的宝宝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所以需要妈妈在宝宝发生这种行为的时候,多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宝宝的需求,让宝宝学习语言词语积累的同时,也能够慢慢学会用语言来代替动作表达需求。

(4)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宝宝在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行为的展现,我们在第一时间是去了解孩子,不要给宝宝直接贴标签,这样会错失我们跟宝宝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宝宝能力学习的机会。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分享的鹅 | 90后育儿小宝藏,专注于早期教育,深耕母婴行业。做专业的育儿知识输出,让父母更懂孩子,与父母共同成长。

免责申明:本文分享内容纯属个人论点,仅作参考,如果我分享的内容有误,请留言于我,我非常愿意核实并更正,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育儿分享鹅


目前我家宝宝不到14周,最近也是老爱动手,仔细观察发现她是挑人的。对爸爸和爷爷几乎不动手,但是对奶奶和妈妈动手频繁。我想着给她一次厉害的让她记住,试验了几次,她动手打我或者奶奶的时候我就狠狠的打了她手,她哭闹过后还是会打人。婆婆说这个月龄可能还不懂这些,惩罚几次之后我也发现没有作用。现在就多多的给她引导,跟她说不能打奶奶,不能打妈妈,现在宝宝有时动手的时候也会摆摆手,表达不能打。不知道这种教育对不对,但是目前能做到的也就这些了,她现在不会说话,只能听懂我们说话的大部分意思。

希望这些对你有用。


彤彤vlog


这时候的孩子对打人是没有概念的,并不是真的生气去打人,更多的是吸引对方的注意。

家长万万不可在孩子打人后,再打孩子。这样他可能还以为你在和他互动,起不到教育的目的。

应该去多和孩子互动,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当孩子说打人妈妈时,妈妈可以说“这样妈妈会痛哦,妈妈希望宝宝轻轻的!”



好豆妈


一周岁的孩子,在未能使用语言清晰的表达个人的需求、情绪时,便用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孩子因不能出去玩躺在地上打滚;因想吃水果而未得到满足放声大哭;因和其他小朋友抢玩具而动手。这些对于一岁的宝宝来说,

是自我意识的一种正常反应

当孩子总是频繁打人时,其实已经在孩子个人意识里面将“打人”看作是一种正常的沟通方式。有时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有时想用“打人”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还有可能想与其他小朋友沟通、交流等。总之,家长切莫给孩子一岁的孩子贴上带上暴力、打人等标签。

面对着总是打人的小家伙,家长要做好“三不”措施

  • 不出现过激行为

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大人们可能会狠狠的责骂孩子,甚至打一顿,声称要孩子长长记性。殊不知,有时过激的行为会让孩子误当成家长关注孩子的一种假象。让孩子将打人的行为变成了一种不良习惯。

  • 不看暴力镜头

家长偶尔会选择观看一些感兴趣的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来放松身心。不可避免的是电视中会带有相应的暴力镜头,如打斗、互相推搡等。孩子面对着这些镜头,便会自然的理解为真实的情景,甚至模仿。家长尽量让孩子避开不良的暴力镜头。

  • 不做坏榜样

孩子的模仿能力究竟有多强,举个例子:女儿一岁两个月时,像往常一样,我在卧室拖地。不同的事,这一天我竟然摔倒了,下巴碰到了床边,我躺在地上疼的哼唧起来。老公赶忙把我扶起来。这一切,被女儿看在眼底,只见她往地上一躺,也哼唧了起来。我和老公哭笑不得,老公便把抱起来。

家长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尽收眼底。所以爸爸妈妈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要温和、宽容、礼貌待人。对待孩子也要收起暴力的拳头和言语。

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打人问题

  • 简单、具体的语言胜于长篇的道理

当一个一岁的宝宝犯错误时,我们可能去试着给他们讲道理。比如:当宝宝要碰电源插座时,我们可能会说:“这个不可以碰,太危险了,电到你会受伤的!其实孩子并不能理解里面的一些词语,比如危险,电到、受伤的意义。很多时候,家长对宝宝说的长篇大论,到孩子的那里理解下来,可能就几个字或词语。所以当宝宝在犯错误时,我们只需长话短说,几个字概括即可。

当一岁宝宝打人时,我们只需坚定温和的使用一些简单具体语言如:宝宝不可以!”“妈妈不喜欢你这样”“这样会痛”等,最好可以加上手势,让宝宝明白。

  • 具有前瞻性的处理孩子的问题

通过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在打人之前,会有相应的表情、动作、言语等方面的变化。父母应该注意观察孩子在孩子出现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的时候,父母应该跟孩子说“你是不是生气了”“你想他走开,是吗”“你想出去玩,对吗”“你是想要这个玩具吗”等。当我们把孩子的想法表述出来后,孩子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认为家长是理解他的。

当孩子外出,去公园、游乐园等场所时,可以提前告知孩子:“妈妈可以带你去公园玩,但你不可以打小朋友。”若孩子在此过程中动手打了其他孩子,家长便可以马上把孩子抱走,带到其他地方,让孩子明白打人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 引导孩子正向行为模式

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时,家长可以顺势引导孩子:“你是不是很喜欢这个小朋友啊,喜欢一个小朋友可以抱抱、摸摸、或握握手,但都要轻轻的,不可以打人。”然后带着宝宝以游戏的形式演示一遍,让孩子知道友好的沟通方式并不是“打人”。另外,平时多教孩子说一些简单的语言如“是”“不要”“好”等词语来表达孩子内心需求。当孩子使用正向的行为时,“打人”这一负面的行为便会慢慢消失。

这此过程中,家长要耐心的引导,给予满满的爱和理解!要学会读懂孩子的“心”,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反应,并且相信孩子的自身力量,将有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木二小


一两岁的宝宝爱打人怎么办

很多妈妈都会发现,在宝宝一两岁的时候,宝宝会格外地喜欢打人,让妈妈非常地苦恼,不知道该如何去引导教育宝宝,而宝宝这时候正是三观为零,一张白纸,全看父母怎么教的阶段,所以爸爸妈妈的做法至关重要。

一种:一巴掌打回去,你也会疼

现在很多人都在推崇这一种解决方式,简单暴力,直接打回去,宝宝打你一拳,你就打一拳回去,甚至两拳打回去,让宝宝的皮肉受苦,然后他就会印象深刻,再告诉他你看你也会疼,所以这样是不行的,不能打人。

这样做表面来看好像没毛病,很有道理,其实不然,这只是歪理。首先你要明白,宝宝在一两岁的时候的打人行为是不能跟普通的打人行为相提并论的,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质。

一般所见的打人行为,打人者知道自己所做是错的,还故意去做,这当然是不被原谅的。但是一两岁的宝宝,他并不明白这是在打人,这只是他的一个希望取得关注的表达方式,甚至可能是因为喜欢你,想要跟你交流,但是又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急的就出手了,类似于条件反射。

这就是没有恶意的,他还不知道这个做法被大人赋予了这样的不好的含义,也不知道自己这么做会伤害别人,毕竟他能调动起来取得别人注意的除了说话也就是挥动双手了。所以这样直接打回去是不行的,宝宝正想跟你示好,一脸懵逼被你打哭了,他根本不懂这是怎么回事儿。

另一种:语言引导

比较正确的做法是马上对宝宝的行为表示不接受,明确让他知道这是不好的,不该做的,跟他说NO!从源头遏制这种错误的办法,并询问宝宝的需求、安抚宝宝的情绪,引导教会宝宝慢慢学会别的表达情绪的方式,让他懂得正确地宣泄或者传递自己的感情。

这样才能避免以后宝宝长大变成喜欢打人招人烦的熊孩子,如果在一开始你就让他知道他做法的错误,让他换一种方式去表达,他就可以彻底拜托这种错误的做法。如果他打了一次人他的需求就立马被满足了,那以后他还会打第二次第三次。

如果只是被一巴掌打回去,以体力上的优势让宝宝屈服的话,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可能会造成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因为我会被打所以不能打人,那等我打得过别人了就没关系了,我就可以肆意地打人了,这样宝宝根本不能意识到这个行为本身的错误性。


炸豆妈育儿


孩子打人有个过程。他不知道打人是坏事。以为在玩。所以,一定要马上告诉他,不能打人。把他的手抓紧。反复强调。等再大一点还不改,可以,打他的手,问他疼不疼。宝宝打妈妈,妈妈也疼,道理懂了。就会改了。每天讲故事给孩子听。6个月就要开始念书给孩子听了。听故事,听音乐。听十万个为什么?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看电视,电脑。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才。父母要有远虑。好孩子是怎样培养的。坏习惯又是怎样形成的。一定要警惕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举一动。家里面的东西,都要指给孩子认识,什么东西叫圆的,叫方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多留心。动物几条腿。宝宝的眼睛,鼻子,把卡片上的对起来教。反面的字也教一下。不要管他能不能记住。只有父母养成每天教,时刻注意教,孩子没有学不会的。8个月的孩子,给他吃的东西,他已经会自己拿起来吃了。所以,要让他自己会吃饭。只少2岁时别喂饭。要训练这种能力,而不是啥事都替他做好。这种学习的过程,就是启蒙教育。3岁前习惯教好。吃饭时的规矩。每天教一下常识性知识,在玩耍中学会识字,家里贴张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要告诉他。玩数数。可以现在抱着他数手指头。也可以拿扑克牌,教数数。顺便这些数字也指给孩子念念。或许你孩还不会说话。但是等到他会说时。他会讲给你听。这种方法就在转移他打人的行为。不会无聊到天天抱着没事干。让孩子自己在啃手指头。要德智体全面发展。5岁时一千多字认识了。知道的东西多了。做人的道理懂了。以后就不用太操心读书了。建议你看看头条视频李玫瑾的育儿知识。心理学教授。0一7岁时关键。


蕾蕾283831526


观察是什么事情引起孩子情绪不稳定

1岁的孩子正是性格慢慢养成的关键时期,先观察具体是什么事情,导致孩子烦躁易怒,需要通过摔东西和打人来发泄,这个时候也不需要特意的阻止,看是否是家里人在交流时容易起高腔,孩子接受到这个信号,而产生焦虑和不安,在情绪表达时折射出家人间相处的影子,情绪不稳定。

挑选塑料不易摔碎的物品给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像教育大孩子一样,只会说“不可以,不对,不许”,对孩子而言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为孩子大多只能感受到你情绪是不和善的,并不知道自己行为不对,在孩子想要摔东西时换成毛绒玩具,塑料制品,等摔不坏的物件,尽量不让孩子养成爱摔坏东西的习惯,但给孩子发泄的机会。

孩子打人时采用温和的方式坚决的制止

孩子打人可能是情绪不稳定,也可能是孩子想和别人交流但是把握不好分寸,不管出于哪一种原因,孩子伸手打人时都要阻止,但阻止时注意采用温和的方式,具体做法可以是,看到孩子伸手打人时,轻轻握住孩子的手,不让他打,孩子打一次就阻止一次,直到孩子不再伸手打人为止。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小小思维家


1.首先要排除病理性因素,孩子如果是多动或者自闭症或者有情绪障碍,是很容易打人的。儿童医院有专业检测。

2.排除病理因素,要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3.当时打人的原因是什么

4.反思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妥当。


阳光橙子维C


与大人行为有关,有些拍孩子视频,没什么水准,从他们喜欢与孩子对拍桌子,还存幼儿身上敲敲打打,口里说着,我打你,虽然逗孩子玩,但是给孩子作了不好的示范,如果夫妻间还有互相打骂,对孩子影响更不好。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你们的行为就是在为孩子树立榜样。


人亦鸣


这时候是孩子模仿和探索的阶段!

建议看看家里人是不是特意开玩笑的做过或者经常做这个事情,有的话请立即停止。

另外每次打人之后,很严肃的,看着娃娃的眼睛,抱着宝宝,简单的说不可以这么做。

同时,平时没事就多陪陪宝宝,做些愉快高兴的,美好的事情!相信宝宝肯定会变得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