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相与学者之垂范——曾国藩

曾国藩,一直都是为世人所热议的杰出人物,也是被近代许多伟人所推崇的楷模。他的《曾国藩家书》,因其严谨的文风和具有启示作用的至理良言,被后人广泛传播。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曾国藩除了是一名学者,也是功勋卓越,能进能退的贤相

贤相与学者之垂范——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卒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湖南湘乡人。严格来说,曾国藩的家庭并非书香门第,而是传统的地主阶层。因为家里的田地比较多,所以不愁吃不愁穿,就有了很好的机会去接受文化的教育。

曾国藩六岁开始入塾读书,二十二岁中秀才。之后进入到当时中国著名的学府岳麓书院深造。在此期间,他刻苦攻读经史,在二十八岁第二次入京考试的时候,中了进士,从此走上官场的道路。

公元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曾国藩的家乡因为在湖南湘乡,于是在咸丰皇帝的授意下,协同湖南巡抚张亮基组建了武装部队,称作团练。他招收的士兵基本都是来自于平民,排除掉了满族的官僚子弟,因为当时的八旗兵和绿营兵非常腐败,被民众所诟病。

曾国藩招募湖南乡民,是因为他知道这些人即勇敢善哉,又听指挥、容易训练。部队中的军官也深受他的影响,勤于修身,忠于朝廷,绝对听从他的指挥。而且,他把部队中有血缘关系或者亲属关系的士兵编排在一起,利用这种亲近关系团结队伍,保证了在战斗中能够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取得战斗的胜利。

然而,现实并不是曾国藩想象的那么理想。在公元1854年(咸丰四年)5月,他率领的湘军第一次与太平军的战斗,就以湘军的失败而结束。他的五千人的水师被彻底击垮,几乎全军覆没。曾国藩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想要投水自尽,幸亏有部下把他救了起来。

贤相与学者之垂范——曾国藩

经过这次战役,曾国藩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下大力气整顿湘军。过了三个月,和太平军再次交战,攻下了岳州。同年十月,经过激烈的争夺,又攻下了武汉。取得了两次战斗的胜利,曾国藩从失败的阴影中恢复了过来,信心倍增,发誓直捣太平军的都城金陵。

公元1855年(咸丰五年),曾国藩率领部队逼近九江。太平军将领石达开设下计谋,把他的水师引诱入鄱阳湖,然后堵住湖口,打败了他的军队,并且焚烧了他的战船。曾国藩又遭溃败,再次要投江自杀,还是被部下救了上来。两次自杀未遂,其实在外人看来,不过正如三国时刘备摔子一样,博个眼球,笼络人心而已。

之后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的命运有了根本性的转折。石达开的部队夺取胜利之后,信心满满,又连续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大有挥师北上,夺取全国胜利之势。就在此时,太平军内部出现严重分裂,为了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石达开被逼无奈,带领十万人的部队向西而去,太平天国由此走向了衰退。

曾国藩看准时机,连续进攻,夺回了武汉,又赢得了安庆战役的胜利。两次胜利之后,曾国藩的人气大增,被任命为两江总督,负责江南的军务。在他的协调指挥下,湘军一路攻入天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就此失败。曾国藩出于报复,放任他的部队在天京烧杀抢掠,留下他人生的一大败笔。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在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去评价曾国藩,他是符合人们对他的学者和贤相的称谓的。

曾国藩推崇先秦时期盛行的“内圣外王”的理论,主张在思想品德方面要加强修养,向圣人学习,在行动上要率先垂范,领导人民匡时济世。曾国藩深入研究了程朱理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认为做学问就是为了恢复人性,恢复天地间的“理”和“气”。而且,曾国藩也是亲自这样做的,可谓是言行一致。

贤相与学者之垂范——曾国藩

曾国藩亲手培养学生,提拔优秀的人才,他的学术造诣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地位,影响非常之大。他十分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起居极有规律。早晨很早就起床,起来就开始静坐、吐纳、养气。读书、写字成为了他日常的习惯,记日记更是他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曾国藩家书》就是他这一良好行为的一种体现。

曾国藩勤于修身,给他的后世子孙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也给当时的官僚阶层和平民阶层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在他晚年的时候,推出了修身的几大要素,包括:立志、求知、敬恕、忠信、反省、慎独、谨言、有恒、勤俭、谦虚等。每一条放在现在也是颠扑不破,行之有效的修身、处事的做人法则。

而曾国藩被称为贤相或者圣相,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善于把握时机,顺时奋勇向前,逆时急流勇退。曾国藩领导军队取得胜利之后,并没有得意忘形,飞扬跋扈。而是辞去了一切军事职务,带着两个弟弟回家休养,因为他知道“人怕出名猪怕壮”,如果不审时度势,难免会遭人嫉妒,惹人非议。后来,清朝廷又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请他出山,他欣然应允,帮助咸丰皇帝破除难题,受到重用,历任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太子太保等职,成为清廷中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

其二。刚毅坚韧,不屈不挠。曾国藩在指挥军队和太平军战斗的过程中,曾经两次失败。为了保全名节,试图两度投水自杀,不管是否真的想自尽,当时肯定是悲愤难平,心情极度郁闷。甚至有一次因为害怕李秀成突然袭来而整日刀不离手,随时做好了兵败自杀的准备。即使经历了这么多的不顺,曾国藩并没有失去信心,而是怀着对朝廷的忠诚,以坚强的意志对待失败,克服困难,为自己的后来的一路成功铺平了道路。

贤相与学者之垂范——曾国藩

当然,也有许多人认为,把曾国藩看做是一位学者可以,但不能称之为贤相,认为他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是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罪人。

这种想法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从另一方面讲,曾国藩作为那个时代的一员,尊崇的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传统的儒家思想,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朝廷效命是他生存和生活的原则,忠君思想贯穿于他的全部人生,也是他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的根本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