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相與學者之垂範——曾國藩

曾國藩,一直都是為世人所熱議的傑出人物,也是被近代許多偉人所推崇的楷模。他的《曾國藩家書》,因其嚴謹的文風和具有啟示作用的至理良言,被後人廣泛傳播。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曾國藩除了是一名學者,也是功勳卓越,能進能退的賢相

賢相與學者之垂範——曾國藩

曾國藩生於公元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卒於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湖南湘鄉人。嚴格來說,曾國藩的家庭並非書香門第,而是傳統的地主階層。因為家裡的田地比較多,所以不愁吃不愁穿,就有了很好的機會去接受文化的教育。

曾國藩六歲開始入塾讀書,二十二歲中秀才。之後進入到當時中國著名的學府嶽麓書院深造。在此期間,他刻苦攻讀經史,在二十八歲第二次入京考試的時候,中了進士,從此走上官場的道路。

公元1851年(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曾國藩的家鄉因為在湖南湘鄉,於是在咸豐皇帝的授意下,協同湖南巡撫張亮基組建了武裝部隊,稱作團練。他招收的士兵基本都是來自於平民,排除掉了滿族的官僚子弟,因為當時的八旗兵和綠營兵非常腐敗,被民眾所詬病。

曾國藩招募湖南鄉民,是因為他知道這些人即勇敢善哉,又聽指揮、容易訓練。部隊中的軍官也深受他的影響,勤於修身,忠於朝廷,絕對聽從他的指揮。而且,他把部隊中有血緣關係或者親屬關係的士兵編排在一起,利用這種親近關係團結隊伍,保證了在戰鬥中能夠相互幫助,相互鼓勵,取得戰鬥的勝利。

然而,現實並不是曾國藩想象的那麼理想。在公元1854年(咸豐四年)5月,他率領的湘軍第一次與太平軍的戰鬥,就以湘軍的失敗而結束。他的五千人的水師被徹底擊垮,幾乎全軍覆沒。曾國藩難以承受這樣的打擊,想要投水自盡,幸虧有部下把他救了起來。

賢相與學者之垂範——曾國藩

經過這次戰役,曾國藩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開始下大力氣整頓湘軍。過了三個月,和太平軍再次交戰,攻下了嶽州。同年十月,經過激烈的爭奪,又攻下了武漢。取得了兩次戰鬥的勝利,曾國藩從失敗的陰影中恢復了過來,信心倍增,發誓直搗太平軍的都城金陵。

公元1855年(咸豐五年),曾國藩率領部隊逼近九江。太平軍將領石達開設下計謀,把他的水師引誘入鄱陽湖,然後堵住湖口,打敗了他的軍隊,並且焚燒了他的戰船。曾國藩又遭潰敗,再次要投江自殺,還是被部下救了上來。兩次自殺未遂,其實在外人看來,不過正如三國時劉備摔子一樣,博個眼球,籠絡人心而已。

之後發生的事情,讓曾國藩的命運有了根本性的轉折。石達開的部隊奪取勝利之後,信心滿滿,又連續攻破清軍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大有揮師北上,奪取全國勝利之勢。就在此時,太平軍內部出現嚴重分裂,為了爭權奪利,相互殘殺。石達開被逼無奈,帶領十萬人的部隊向西而去,太平天國由此走向了衰退。

曾國藩看準時機,連續進攻,奪回了武漢,又贏得了安慶戰役的勝利。兩次勝利之後,曾國藩的人氣大增,被任命為兩江總督,負責江南的軍務。在他的協調指揮下,湘軍一路攻入天京,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就此失敗。曾國藩出於報復,放任他的部隊在天京燒殺搶掠,留下他人生的一大敗筆。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在當時的時代和社會環境下去評價曾國藩,他是符合人們對他的學者和賢相的稱謂的。

曾國藩推崇先秦時期盛行的“內聖外王”的理論,主張在思想品德方面要加強修養,向聖人學習,在行動上要率先垂範,領導人民匡時濟世。曾國藩深入研究了程朱理學,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自己的見解,認為做學問就是為了恢復人性,恢復天地間的“理”和“氣”。而且,曾國藩也是親自這樣做的,可謂是言行一致。

賢相與學者之垂範——曾國藩

曾國藩親手培養學生,提拔優秀的人才,他的學術造詣在當時達到了很高的地位,影響非常之大。他十分注意修身養性,生活起居極有規律。早晨很早就起床,起來就開始靜坐、吐納、養氣。讀書、寫字成為了他日常的習慣,記日記更是他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項任務,《曾國藩家書》就是他這一良好行為的一種體現。

曾國藩勤於修身,給他的後世子孫起到了榜樣的作用,也給當時的官僚階層和平民階層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在他晚年的時候,推出了修身的幾大要素,包括:立志、求知、敬恕、忠信、反省、慎獨、謹言、有恆、勤儉、謙虛等。每一條放在現在也是顛撲不破,行之有效的修身、處事的做人法則。

而曾國藩被稱為賢相或者聖相,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善於把握時機,順時奮勇向前,逆時急流勇退。曾國藩領導軍隊取得勝利之後,並沒有得意忘形,飛揚跋扈。而是辭去了一切軍事職務,帶著兩個弟弟回家休養,因為他知道“人怕出名豬怕壯”,如果不審時度勢,難免會遭人嫉妒,惹人非議。後來,清朝廷又遇到了極大的困難,請他出山,他欣然應允,幫助咸豐皇帝破除難題,受到重用,歷任兵部尚書、兩江總督、太子太保等職,成為清廷中舉足輕重的實權人物。

其二。剛毅堅韌,不屈不撓。曾國藩在指揮軍隊和太平軍戰鬥的過程中,曾經兩次失敗。為了保全名節,試圖兩度投水自殺,不管是否真的想自盡,當時肯定是悲憤難平,心情極度鬱悶。甚至有一次因為害怕李秀成突然襲來而整日刀不離手,隨時做好了兵敗自殺的準備。即使經歷了這麼多的不順,曾國藩並沒有失去信心,而是懷著對朝廷的忠誠,以堅強的意志對待失敗,克服困難,為自己的後來的一路成功鋪平了道路。

賢相與學者之垂範——曾國藩

當然,也有許多人認為,把曾國藩看做是一位學者可以,但不能稱之為賢相,認為他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是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罪人。

這種想法只是看到了問題的一方面,從另一方面講,曾國藩作為那個時代的一員,尊崇的是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傳統的儒家思想,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朝廷效命是他生存和生活的原則,忠君思想貫穿於他的全部人生,也是他一步一步邁向成功的根本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